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葉樹人 帶滿月寶寶健康檢查時,不少媽媽會被醫師告知,「寶寶有心雜音」,然後,媽媽就開始緊張了,有的甚至淚水撲簌而下,或是幾天幾夜擔心到夜無好眠……不敢相信寶寶怎麼有心臟病?或許是大家不了解心臟,所以,一聽到「心雜音」就以為是心臟有問題,其實事情並不是這樣。 國標舞女王劉真接受心臟手術卻不幸撒手人寰,留下年僅4歲的女兒與深愛她的先生,實在令人感傷。劉真為何會被檢查出有心臟瓣膜脫垂的問題?據說是帶女兒霓霓看診時,因霓霓不願讓醫師聽診,於是劉真先讓醫師聽診示範給霓霓看,就在聽診過程中,被醫師察覺心雜音有異狀,於是建議劉真就醫檢查。 大家或許想問:聽診聽到心雜音,就是有心臟病嗎? 心雜音分為兩大類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葉樹人指出,心雜音分為兩大類:功能性雜音與病理性雜音,功能性雜音是良性的,並沒有心臟構造異常的狀況;病理性雜音則代表有心臟血管異常的問題,「在寶寶滿月的健康檢查所聽到的心雜音,絕大多數是屬於良性的功能性雜音」。 心雜音有時可能會因發燒、感染、緊張、興奮、運動、焦慮或其他導致心輸出量的增加而增強,這也就是許多因感冒、發燒或其他疾病求醫時,會被謹慎的醫師聽到心雜音的原因,他表示,「功能性的心雜音持續存在,但對於健康並沒有影響」。 新生兒常見心雜音多會慢慢消失 葉樹人醫師補充,部分新生兒出生幾天後或嬰兒時期常聽見的心雜音,來自「周邊肺動脈狹窄」。葉樹人醫師解釋,胎兒肺部沒有氧氣交換的功能,因此原本肺循環的血液約80%的血液會經由卵圓孔及動脈導管流向胎盤去進行養分和氣體的交換,僅20%的血液會流向肺動脈。因為血流量不大,肺動脈血管管徑也較小。出生後,寶寶肺部功能開始運作,得由自己的肺循環進行氧氣交換,因此全部的缺氧血都必須經由肺動脈幹,再到左右肺動脈及周邊肺動脈到肺部進行氣體交換,瞬間流經肺動脈的血液量暴增5倍,「原本狹窄的血管一下子無法擴張,就像大河流的河水流到小溪,水量大,流動所發出的聲音也大」。 正常狀況下,肺動脈會慢慢擴張,使狹窄逐漸消失,心雜音也就自然消失了。除非有合併基因異常或先天性德國麻疹,否則絕大部分的單純性周邊肺動脈狹窄,在出生幾個月後到一歲左右都會獲得改善。 有心雜音不等於有心臟病.沒心雜音不代表心臟沒問題 依照雜音的強弱通常分為六度,第六度最強,葉樹人醫師指出,通常兒科醫師聽到新生兒的功能性雜音,若是第一度和第二度,採取定期追蹤即可;大於第三度,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 葉樹人醫師強調,「有心雜音不等於有心臟病,但沒有心雜音也不代表沒有心臟疾病,若是全肺靜脈回流異常,就聽不到心雜音,因為所有肺靜脈都不直接回到左心房而是進入體靜脈,血流量少,也就聽不到雜音」,還有心房中隔缺損、大動脈轉位、主動脈窄縮或冠狀動脈起源異常等先天性心臟病,不是聽不到心雜音,就是雜音不明顯。又或是急性心肌炎、心肌病變等心臟病也往往沒有明顯的心雜音。 【完整內容請見2020年0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訂閱媽媽寶寶雜誌電子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