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的阿凡(化名)已經不是第一次因為心悸被送進加護病房,雖然規律使用口服藥物已經快一年,但有時候還是會有心悸的情況發生。每當心律錶顯示的心跳每分鐘超過180下時,家長就得面對接踵而來的住院治療,內心有無限的焦慮與無力感。經多方評估用藥效果與無輻射心導管手術後,家長決定接受「零輻射3D導管導航系統心導管心房中隔穿刺術」及「導管消融術」治療阿凡的左心房心律不整。成功手術後的第一天,阿凡就跟其他的孩子一樣能盡情奔跑,不用再整日提心吊膽了。 醫師表示,阿凡罹患的是「心房頻脈」,屬於心室上心搏過速的一種,每一千至三千人中約有一人有此病症。心房頻脈分為陣發性與持續性兩種,「陣發性心房頻脈」表現為心悸、頭暈,而「持續性心房頻脈」則較為嚴重,常有心臟衰竭、致死之虞。
無輻射、免吃藥的治療方式
「3D導管導航系統」是利用磁場或電阻的原理協助定位心導管在體內的位置,醫師先在病患身體胸腹與背部貼上數張3D定位貼片,再以
3D繪圖導管描繪出心臟的結構,最後使用不同訊號的導航地圖(如傳導時間進行圖propagation map、局部心臟內膜電位圖voltage map及心臟的3D型態圖geometry map)來協助定位病灶紀錄於3D心臟結構上,在可能病灶的位置給予能量(冷凍消融或射頻消融),如此可以清楚定位治療過的位置,不做無效位置的反覆治療,增加複雜型心律不整治療的成功率。
傳統X光導航的心導管手術雖然也可以用來治療此症,但X光機每次發射總量約為5000到6000次胸部X光檢查的放射劑量,病童因此會接受大量輻射線照射,使得副作用較多;而使用此種「3D導管導航系統」來進行治療時,病童不會受到任何輻射線照射,而且能夠減少癌症罹患的機率!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至今已完成超過百例心律不整導管治療,使用「3D導管導航系統」取代傳統X光透視,有效減少病患因輻射線暴露而罹患癌症的機率,尤其針對孕婦、癌症患者、年輕女性及小於18歲的病童格外有幫助。
根據2016年美國心律學會及兒童暨先天性電生理學會發表的兒童心律不整治療指引:「大於5歲或體重超過15公斤,發生兩次以上或持續心室上頻脈者,建議導管治療」,所以此類病人應接受心導管治療來徹底治癒疾病。
健保已有給付
過去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患者接受3D導管導航系統心導管治療時,需要自費三萬至五萬,加上台灣具有豐富經驗的兒童無輻射心律不整治療醫學中心屈指可數,病童大多只好接受藥物治療或傳統心導管治療。
2020年3月1日起,健保新增給付兒童無輻射燒灼術之「3D立體定位電極貼片組」(適用於18歲以下兒童一般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家長可以節省這筆開支,而且可讓病童接受最好且無輻射線暴露的治療。
家人若有突然心跳過快的症狀(每分鐘心跳超過180下),且未有其他可解釋的原因,如疼痛、發燒、運動等,就應該要由有經驗的兒童電生理專科醫師評估,並給予合乎國際治療準則的治療,以期孩子們可以迅速恢復健康。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