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戰爭與戈蘭高地
在以色列參加Day tour過程中,我們參觀了一座酒莊,在這之前,我從不知道以色列也可以生產葡萄酒。他們以科學的方法,創造作物可以適應的生長環境,化腐朽為神奇。不自我設限的精神,讓他們一再締造奇蹟,化逆境為優勢。與其說他們相信自己,不如說他們相信神,猶太教強大的心理暗示讓他們深信,自己有使命,能創造不平凡,一切的成就,都是為了彰顯神的榮耀。
這種相信,不是和我們佛教徒說的相信「自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嗎? 我們的車開始一路爬坡,越往邊界,風景越發翠綠宜人,該是進入戈蘭高地(Golan Height),這也是此行我最期待的地方。
記得我從埃拉特進入以色列後,自南部搭車北上,一路上看見廣大的內格夫沙漠,景色單調淒涼,山上寸草不生,我以為色列就是這樣窮山惡水而已。沒想到來到加利利與戈蘭高地地區,躍然出現廣闊的草原與湖泊,鮮活的綠意讓土地充滿生氣,不再令人沉悶與窒息。我想這塊土地對以色列來說,必然是相當重要的寶地,而它大部分是得自於戰爭之利。
說到戰爭之於以色列,就不能不提以色列的建國史:早在十九世紀末,受到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猶太復國運動開始崛起,猶太人前仆後繼、紛紛回到祖先的故土 - 巴勒斯坦定居,等待建國時機。 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英、美的支持下,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181號決議,要在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當時的人口:猶太人約61萬,巴勒斯坦人則為122萬)。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猶太國國土約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而阿拉伯國國土只占43%。決議中並規定:耶路撒冷不屬於任何一方,由聯合國來管理。
由於世居當地已千年的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生存空間遭到猶太人擠壓,而且領土分配不均,這項決議不為他們接受。
因此1948年5月15日,就在猶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國後的隔天,不認同以色列存在的阿拉伯聯軍便起而進攻,自此展開共五次的中東戰爭。每一次的戰爭都以以色列獲勝完結,而巴勒斯坦人的領土則不斷被敵人蠶食鯨吞。其中最為人熟知的1967年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擊潰埃及與敘利亞聯軍,不僅占領了整個巴勒斯坦、吞併了埃及的西奈半島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連在第一次中東戰爭停火後,劃分給約旦管轄的東耶路撒冷也併入國土、完全統一。雖然最後以色列讓出了耶路撒冷聖殿山的管理權,也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後將西奈半島歸還埃及,然而從敘利亞手中拿到的一塊肥肉——戈蘭高地,自此再也回不去。 雖然表面上阿拉伯聯軍為巴勒斯坦人對抗以色列,是為同胞出氣,背地裡卻是各國為了利益心懷鬼胎,別有算計,並非真正想要獲得勝利。可憐的是巴勒斯坦居民最後只剩下加薩走廊與約旦河西岸兩塊破碎的土地。失去家園的住民無奈搬進難民營,這一住就是幾十年。難民營的小孩從小便認知他們沒有未來,與其在難民營裡等死,不如為民族幹一番大事。因此恐怖分子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星火燎原了。
有人說:「如果上帝累死了,一定就是為了處理以巴之間的事。」可見以巴兩造長年衝突的死結,多麼複雜而難解。
由於以色列在六日戰爭中取得勝利,從此擁有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的戈蘭高地。戈蘭高地不僅為缺水的以色列提供水源,並且因它位居制高點,能將山下敵人的動靜,監控得密不透風,讓戰力占上風的以色列更是如虎添翼。
司機載我們來到一處已廢棄的軍事哨所 - 兵頭山。這裡有完整的砲陣地、彈藥庫、坑洞與地道…等設施,還有一座里程指示板,標示從兵頭山到世界各大城市的距離,其中到敘利亞首都的大馬士革,竟然只有65Km。聽說天氣好時,大馬士革城裡發生甚麼大事,兵頭山都能馬上掌握,甚至一路殺過去。聯合國也怕以色列會輕舉妄動,因此還派維安部隊在此督察,避免雙方擦槍走火。可惜當天大霧瀰漫,我們沒能看見敘利亞的一草一木,但對戈蘭高地的險要,親眼一見就全明瞭。
阿拉伯人的呢喃
戈蘭高地的Day Tour在2:30就準備結束,司機說從高地回到拿撒勒至少要1.5小時。我們不幸遇上一起車禍,整個車速慢了下來。這時就聽到司機抱怨地對著空氣說,這就是這個國家!甚麼爛警察、爛政府,連指揮交通、維護秩序都不盡責,就只知道Money、Money! Shit!爛!
看來司機平常已憋了一肚子鳥氣,需要有個出口發洩一下。今天在途中就看他遇到兩次的盤檢,每次都耽誤許久,以色列軍警對阿拉伯人確實不太友善。這些阿拉伯人在這塊土地上卑微地活著,該是何等辛酸。
在以色列我已遇過兩次阿拉伯人的街頭示威抗議,不時也可以看見街頭塗鴉,在暗諷以色列強佔巴勒斯坦土地的可惡行徑。
這兩個民族要在同一片土地上融合,看來是不可能的,那麼能不能先做個拼盤,彼此和平共存呢。目前似乎也很難!因為雙方實力相差太懸殊了!據傳亞伯拉罕的大兒子「以撒」是以色列人的祖先,而亞伯拉罕的二兒子「以實瑪利」是阿拉伯人的祖先;兩者同樣都是亞伯拉罕的後代子孫,如今雙方卻如殺父仇人般水火不容,歷史是不是很愛開人玩笑?
※文章出處:https://udn.com/umedia/story/12774/4489906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