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分裂的世界?:21世紀全球區域化崛起》
內容簡介:美中衝突せ新冠疫情和戰爭四起⋯⋯我們是否正在迎接一個分裂的世界?全球化已經一去不復返,區域化正在快速崛起,在這個劇烈變動的時代裡,我們迫切需要理解世界局勢,14 位臺灣頂尖學者攜手,剖析 21 世紀地緣政治與國際政治新格局,為臺灣打開視野,走出困局!
歷經金融風暴以來的一連串危機,川普刮起的排外風潮,加上美中衝突せ新冠疫情和戰爭四起,全球化即使持續存在,也失去了原有的動力,取而代之的是各地的區域化和集團化。無論是亞太十五國共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或是美歐先後推出的印太戰略,都是明顯的例證。也因此,深入且全面地研究全球各個區域內的跨國關係せ合縱連橫,以及區域間的連結,區域化暨區域研究,成為今日國際關係新顯學。
本書集合臺灣各區域的一流學者,從全球視野せ國際政經和地緣政治角度,逐一解釋歐盟せ環地中海せ歐亞聯盟せ中東歐せ中國大陸せ東南亞せ東北亞せ南太平洋せ北極區せ北美洲せ拉丁美洲せ南亞せ非洲以及中東等十四個地區的區域政經せ區域化發展,以及跨區域互動。除了描述各區域的政經現況外,也剖析該區域最重要的跨國組織せ各國合縱連橫和最重要議題。
主編介紹:蘇宏達 ,畢業於法國巴黎索爾邦大學國際關係史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莫內講座教授せ社會科學院院長,臺灣歐洲聯盟中心主任;2015年獲選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聯盟せ亞洲區域主義與跨國合作。
主編介紹:張景安 ,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伊斯蘭與中東所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東研究、難民、移民、離散和跨國主義。
搶先試閱:〈12南亞區域化的歷程及挑戰〉
南亞與跨區域整合
在南亞區域內整合缺乏亮眼成效的背景下,另一種思路是採取開放性區域主義(open regionalism)思維走出南亞,與「延伸周邊地區」(extended neighbourhood)的夥伴進行合作交流。目前可見的案例包括環印度洋聯盟(Indian Ocean Rim Association)、孟加拉灣多部門技術和經濟合作倡議 (Bay of Bengal Initiative for Multi-Sector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BIMSTEC)、「湄公河–�琲e合作倡議」、一帶一路倡議(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等。
一、環印度洋聯盟
環印度洋合作的相關概念最早是由南非所提出,希望與印度建立相關的貿易集團,稱《環印度洋地區倡議》(Indian Ocean Rim Initiative)。1995年4月18日,南非便聯合印度與與澳洲、肯亞、模里西斯、新加坡和阿曼等另外五個國家在模里西斯發表推動環印度洋經濟圈計劃的聯合聲明。1997年3月,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Indian Ocean Rim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IOR-ARC)正式啟動,並加入印尼、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葉門、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和莫桑比克等七國。該組織於2014年更名為「環印度洋聯盟」。秘書處設在模里西斯的瓦科阿(Vacoas),目前共有23個會員國,包括孟加拉、印度、斯里蘭卡等三個南亞國家。此外,中國大陸、埃及、德國、義大利、日本、南韓、俄羅斯、土耳其、英國、美國等10國為該組織的對話夥伴。 該聯盟設有兩個專門機構,分別是位於伊朗德黑蘭的區域科學技術移轉中心(The Regional Centr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RCSTT)及設在阿曼馬斯喀特(Musca)的漁業支持單位(the Fisheries Support Unit, FSU)。
環印度洋聯盟的最高機構是由成員國外交部長所組成的部長理事會(Council of〔Foreign〕Ministers, COM),每年召開一次會議。高級官員委員會(A Committee of Senior Officials〔CSO〕meets)則是每兩年召開一次,藉以審查相關活動。部長理事會也會推選出主席國,任期兩年。目前的主席國是由斯里蘭卡擔任。
環印度洋地區的幅員廣大,成員國的發展程度和屬性也有極大差異,相關的區域整合仍過於理想化。雖然環太平洋聯盟也時常發表相關聲明及行動計畫,但實際的進展有限。目前的互動層級也止於部長級,還有很多擴展的空間。但隨著印太戰略的推動,印度洋的能見度獲得更多的重視,該聯盟的發展潛力值得關注。
二、孟加拉灣多部門技術和經濟合作倡議
「孟加拉灣多部門技術及經濟合作倡議」是由七個孟加拉灣沿岸及鄰接國家所組成,包括孟加拉、不丹、印度、尼泊爾及斯里蘭卡五個南亞國家及泰國、越南兩個東南亞國家。這個區域組織成立於1994年,原來只有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及泰國等四個成員國,稱為「孟印斯太經濟合作組織」(Bangladesh, India, Sri Lanka and Thail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BIST-EC)。該組織後來在1997年納入緬甸,並在2004年時再度擴大,增加尼泊爾與不丹這兩個會員,也因此改為今名。
該組織的宗旨是希望透過成員國的相互合作來促進成長。特點之一是強調以個別的部門合作為推動基礎,目前共有貿易暨投資、科技、能源、交通、觀光、漁業,農業、公共衛生、消除貧窮、反恐及跨境犯罪、環境及災害管理、文化、人民交流、氣候變遷等項目。為了推動經濟整合,成員國於2004年簽署自由貿易區架構協定(Free Trade Area Framework Agreement),並成立貿易談判委員會。但歷經多輪談判後,還未達成共識。此外,孟加拉灣多部門技術及經濟合作倡議也正推動印緬泰三方快速道路(India-Myanmar-Thailand Trilateral Highway, IMT Highway)、加叻丹多模式交通運輸(Kaladan Multi-Modal Transit Transport Project, KMMTTP)等多項計畫,希望透過海運、河運與陸運的複合方式連結印度的加爾各答(Kolkata)與緬甸的實兌港(Sittwe),並通往印度的東北地區。
在架構上,孟加拉灣技術及經濟合作倡議包含四個層級的組織:元首峰會、部長級會議、高級官員、高級官員會議及常設工作委員會。秘書處設於孟加拉的達卡。孟加拉灣技術及經濟合作倡議的主席國按照成員國英文名稱的字母順序輪換。最近一次的高峰會議於2022年3月30日由斯里蘭卡辦理。從組織架構及計畫來看,孟加拉灣技術及經濟合作倡議亦具備進一步發展的雛型及潛力。
三、湄公河–�琲e合作倡議
「湄公河–�琲e合作」(Mekong Ganga Cooperation, MGC)倡議是2000年由印度和泰國發起,於2000年11月10日在寮國永珍(Vientiane)舉行的第一屆部長級會議而成立。它由六個成員國組成,包括恆河流域的印度及湄公河流域的泰國、緬甸、柬埔寨、寮國和越南。
「湄公河–�琲e合作」倡議的組織包括年度部長級會議、高級官員會議和旅遊、教育、文化、交通運輸、行動計畫五個工作組。最近的一次部長會議(第十一次會議)於2021年7月21日以視訊方式舉行。「湄公河–�琲e合作」倡議的原始合作領域包括旅遊、文化、教育和交通與通訊。後來進一步擴展至醫療和傳統醫學、農業、中小企業、水資源管理、科學技術、技能發展和能力建設等新領域。
印度是唯一參與的南亞國家。對印度而言,可以藉此進入東南亞地區進行交流,也藉此平衡中國大陸與泰、緬、寮國簽署的《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協定》。不過,這個倡議的媒體能見度並不高,在此機制下的整合程度並不明顯。
四、一帶一路倡議
中國大陸於2013年末開始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簡稱「一帶一路倡議」)的構想,並逐漸成為中國大陸當前對外的主要戰略方針。在這項規劃中,南亞地區是中國大陸「一帶一路」計畫往西的必經之路。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馬爾地夫等五個國家都已經同意參與一帶一路計畫。印度、不丹、阿富汗則尚未正式加入。其中,中國大陸與巴基斯坦共同開發的「中巴經濟走廊」(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CPEC)計畫,被列為一帶一路的旗艦計畫之一。若以單一國家來看,巴基斯坦亦是全球獲得一帶一路最多資金挹注的國家,估計超過600億美金。中巴經濟走廊計畫延伸至阿富汗,中國大陸方面也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Bangladesh, China, India and Myanmar Economic Corridor, BCIM-EC)列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雖並未獲得印度認同。因此,除了不丹之外,南亞國家都在某種程度上參與了一帶一路相關計畫。
中巴經濟走廊被列為一帶一路內的六大走廊計畫之一,北起新疆喀什,南至阿拉伯海的瓜達爾(Gwadar)港,以長達3000公里的公路、鐵路和管道網絡相連接。一旦完工,中巴經濟走廊可以將中國大陸與中東或非洲之間的運輸路線減少6000公里的距離。利用中巴經濟走廊及瓜達爾港,中國大陸西部到中東和非洲的行程時間將從45天大幅縮短至10天左右。由於鄰近中東地區,它也可能成為中國大陸重要的能源供應路線。
事實上,建立中巴經濟走廊的構想最早出現在2012年,早於一帶一路正式公布之前。2013年5月,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巴基斯坦期間,雙方正式同意訂定中巴經濟走廊長程計畫。2013年7月,時任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Muhammad Nawaz Sharif)訪中時,雙方再簽署中巴經濟走廊的合作備忘錄。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因為一帶一路的提出而獲得新的動力。中國大陸官方在2015年3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文件中提到,中巴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與一帶一路倡議密切相關。幾週之後,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巴基斯坦,宣布針對為中巴經濟走廊投資460億美元基礎設施建設計畫。從巴基斯坦的角度來看,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有助它的經濟開發與對外連結。但印度認為中巴經濟走廊貫穿巴基斯坦控制的喀什米爾地區,形同侵犯印度的主權,因此反對該項計畫。
中巴經濟走廊是否會延伸至阿富汗,也是國際關注的議題。阿富汗在2016年便與中國大陸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2017年6月,阿富汗政府致函希望加入中巴經濟走廊。2017年12月26日,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首次與阿富汗外交部長拉巴尼(Salahuddin Rabbani)、巴基斯坦外交部長哈瓦賈阿西夫(Khawaja Muhammad Asif)舉行三方會晤,同意將將中巴經濟走廊往阿富汗延伸。在塔里班重新掌權後,雖然北京尚未正式承認塔里班政權,中巴並未就此改變看法。中國大陸外長王毅於2022年3月突然訪問阿富汗時便表示,歡迎阿富汗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願推動中巴經濟走廊向阿富汗延伸。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起源也早於一帶一路。中國大陸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和雲南省經濟技術研究中心於1999年邀請中、印、緬、孟等國學者舉行中印緬孟地區經濟合作國際研討會,並在會後發表《昆明倡議》(Kunming Initiative),希望發展區域經濟論壇、推動基礎建設,以加強聯繫促進區域經濟合作。其目的是希望中國大陸雲南與印度的東北地區及西孟加拉省、孟加拉、緬甸等國形成次區域經濟整合。估計涵蓋面積約165萬平方公里,人口達4.4億。2002年在孟加拉首都達卡召開第三次孟中印緬地區經濟合作與發展大會時,通過《達卡聲明》,同意把中印緬孟地區經濟合作與發展會議更名為「孟中印緬地區經濟合作論壇」(BCIM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2013年5月中國大陸總理李克強訪印時,說服印方正式同意推動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該年12月,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四方聯合工作組第一次會議在昆明召開,印度方面由外交部東亞司司長班浩然(Gautam Bambawale)、印度駐廣州總領事高志遠(K. Nagaraj Naidu)代表印方與會。聯合工作組第二次會議則於2014年12月在孟加拉考克斯巴紮(Cox's Bazar)召開。2014年9月習近平訪問印度及 2015年5月莫迪總理訪中所發表的中印聯合聲明中,雖然提及要落實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聯合工作組的會議,但整體而言並沒有明顯進展。2017年4月於印度加爾各達召開第三次會議後,更呈現停滯狀態。
印度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進展緩慢的關鍵之一。印度當局因為考量東北地區的情勢,對此計畫並不積極,加上中方後來把這個計畫納入一帶一路倡議中,印方的態度也就更為保守及冷淡。由於中國大陸在中緬經濟走廊及中國大陸與斯里蘭卡的經濟合作持續發展,使得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出現替代路線,中國或許不再積極尋求與孟加拉建設經濟走廊。但印度東北地區對孟中印緬項目其實是有所期待,認為有助當地的開發。一旦中印能化解猜忌,孟中印緬的次區域合作仍有其發展前景。
除了上述兩個廊路計畫後,尼泊爾與中國大陸也在洽商推動跨喜馬拉雅經濟走廊(Trans-Himalayan Economic Corridor, THEC),特別是鐵路相關的建設。尼泊爾總理奧利(K. P. Oli)於2016年3月訪中時,雙方簽署興建中尼鐵路協議,計畫興建從日喀則延伸到加德滿都,全長515.8公里的跨境鐵路。其中,中國大陸境內約443.8公里,尼泊爾段則為72公里。中國大陸和尼泊爾也邀請印度參與,構建成「中尼印經濟走廊」。但基於中印關係不睦,加上印度不樂見中國大陸勢力進入尼泊爾,邀請印度參加跨喜馬拉雅經濟走廊或中尼印經濟走廊的想法都過於樂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態度及影響。美國持續關注南亞地區的發展,也是南亞的主要貿易夥伴之一、南亞區域合作協會觀察員和環印度洋聯盟的對話夥伴國。在中美戰略競爭的態勢下,美國對於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發展也抱持警惕的心態。美國也透過「千禧年挑戰計畫」(Millennium Challenge Compact)協助斯里蘭卡及尼泊爾進行基礎建設。美國之所以支持這些南亞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為了加強美國與南亞國家之間的合作關係,更大的戰略目的就是為了稀釋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影響力。此外,美國也在2022年推動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邀請印度參與,作為美國印太戰略的經貿措施及平衡中國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若中美對抗持續加劇,美國可能會進一步強化與南亞國家的交流合作力道。
伍、結論
從發展歷程來看,南亞區域化呈現出區域主義、次區域主義及跨區域主義三種模式。南亞區域合作協會可說是南亞區域主義發展的最典型代表。但南協受制於印巴對立及各國保護主義等因素,導致代表傳統區域主義模式的南協發展並不順遂。但是相關國家仍有經濟整合的需求,除了尋求雙邊交流方式外,便積極發展次區域整合及跨區域整合的兩種模式作為因應。
在次區域主義方面,先後出現南亞增長四角、亞洲開發銀行「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計畫、「孟不印尼」四國倡議等。這些倡議的主要的特色是由印度主導並排除巴基斯坦。但相關的發展仍是計畫性質居多,還未出現全面性的整合成效。
在跨區域主義途徑方面,與南亞國家相關的包括環印度洋聯盟、孟加拉灣多部門技術和經濟合作倡議、湄公河–�琲e合作倡議及一帶一路倡議。這些組織的性質和層次都不相同,一方面代表有合作的潛能,但也可能出現疊床架屋的現象。其中,一帶一路因為是中國大陸主導,引起的關注和爭議較多。在印度不願意積極參與的情況下,一帶一路在南亞的發展也有其侷限性,目前仍是以中巴經濟走廊作為主要重心。
整體而言,南亞區域整合的發展需要克服的問題仍多。政治上,南亞國家之間的關係並非都非常和睦,影響促進合作及交流的意願。就現狀而言,南亞的區域化發展有「板塊化」的現象,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兩個最主要國家的關係對立,在整合過程中各自為政,難以見容彼此,不利南亞整體區域的整合。換言之,印巴關係將是影響南亞整合的關鍵因素之一。不過,南亞地區不僅有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雙邊衝突,其它國家之間也偶有嚴重爭議。舉例而言,印度在2015年時便曾經變相封鎖尼泊爾邊界,藉此向後者施壓,要求修改憲法以提升親印度的馬德西族(Madhesis)的行政地位。
經濟上,南亞國家的保護主義色彩仍重。印度在2019年12月退出談判多年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不丹對於「孟不印尼」的保留態度,都跟各自的國內保護主義有關。此外,南亞國家目前也缺乏共同的南亞主義或南亞認同,彼此之間仍有種族、宗教、語言、經濟發展程度上的隔閡。
另一方面,南亞地區也存在深化整合的契機。從南亞的發展歷程來看,經濟發展的需求仍是主要的動力。南亞仍屬開發中地區,若以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來看,多屬於後半段國家。適當的經濟整合有助區域內的經貿交流,不管是貿易創造或者貿易移轉等效益,都是相當大的誘因。另外,區域外的力量也會對南亞帶來刺激效果,包括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計畫等。南亞地區未來的整合步伐與成效,便看正反拉力的交互激盪結果。
⏩⏩閱讀更多 聯經出版 蘇宏達,張景安《分裂的世界?:21世紀全球區域化崛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