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軍事動作頻頻、華府展開新一波晶片戰,雙邊針對台灣的對峙局勢持續升高,讓有識之士深感憂心。包括前白宮官員在內的華府五大「中國通」聯合投書「外交事務」期刊,建議避戰之道。
期刊網站十三日登出「如何避免台灣發生戰爭」(How to Avoid a War Over Taiwan)的聯名文章,撰文者包括布希政府時期的亞太副助卿柯慶生、麻省理工學院安全研究計畫主任傅泰林、華府智庫「日耳曼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黎安友、康乃爾大學教授白潔曦。
美國威懾對象包括兩岸
文章指出,美國若要做到「有效的威懾」,必須要有「可信的威懾」和「可信的保證」,但現階段這兩項要素已經失衡,且美國要威懾的對象不只中國,還有台灣。
文章批評,美國官員和民代在台灣議題上應該避免發表有利於自身政治利益、但對戰略有害的言論。近期一些要求美國明確表達防衛台灣的呼聲,不會使美國的威懾看起來更可信,因中國早已預期美國會介入台海衝突,只是不確定會介入多少。
點名龐培歐、波頓言論
文章點名前國務卿龐培歐與前國安顧問波頓。龐氏呼籲華府正式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波頓則主張在台駐紮大量美軍、或是國會的「二○二二台灣政策法」原先要求白宮將台灣指定為「非北約主要盟友」。
文章認為,這些主張好比提供未來的台灣政治人物一張空白支票,認為美國會無條件防衛台灣,因而追求法理上的獨立。如果真的這樣做,不但不會減少中國武力犯台的風險,反而是增加台海爆發衝突的機率,因為華府減弱了對中國的保證。
專文主張,要避免台海發生戰爭,台、美、中三方都有不可跨越的紅線。即台灣不可正式宣布獨立,華府不可承認台灣獨立或與台灣恢復邦交,北京是不可藉武力統一台灣。光讓三方知道跨越紅線的後果還不夠,必須獲得不跨越紅線絕不會嚴重損害其利益的保證。美中台間這種「三角威懾」(Triangular deterrence )四十多年來成功維繫台海和平,但日漸升高的緊張關係使得這種微妙的三角關係變得脆弱。
文章提及,自川普政府上台後,三角威懾開始失衡。台灣現在開始索求能讓自己抵擋數周攻擊的機動性武器;台灣對中國的「保證」─只要中國不開戰、台灣就不會宣布獨立─這立場日益弱化。民調在在顯示,愈來愈多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或「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多數台灣人支持維持現狀。
台灣現任總統蔡英文避免採取可能引發開戰的行動,執政的民進黨不再喊台灣獨立,改說台灣已實質獨立,但蔡英文並未向中國保證台灣不會在法律上追求獨立。國民黨也堅持「中華民國」一直都是獨立的,不過其主張已從有條件的和對岸統一變成盡可能維持實質自治。
中國的威脅和保證也失衡。台灣不走向獨立、或不與中國永久切割,能得到什麼回報?中國沒有提供保證,雖然沒有明定統一的最後期限,但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將統一台灣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
美國在威脅和保證的可信度上都降低了。過去美國多屆政府都堅持「一中政策」,即不挑戰中國的對台立場,只要中國不對台動武,美國不會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會有美台共同防禦或建交之類的舉措。華府現在當道的說法是支持台灣永久與中國大陸分離,這讓北京憂心等待和平統一的結果可能是永遠失去台灣。
可信的威脅不足以止戰
只有可信的威脅,不足以防止戰爭。文章指出,美國必須恢復可信的保證,「確保台灣和中國政府都明白,美國的目標不是台灣獨立,而是台海和平穩定」。
文章指出,即使美國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與台灣談判雙邊經貿合作,也應明確表示,這些舉動不是為台尋求獨立。拜登政府應持續推動中國政府與台灣民選領袖直接對談,尋找既能解決兩岸分歧、也能獲台灣人民認可的方案。
文章最後強調,「威脅」和「保證」都是「有效威懾」的要素。削弱了保證,台海爆發衝突的可能依然有增無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