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網紅吃播國際瀕危野生動物大白鯊引來輿論撻伐,以及對珍稀生物保育的重視。不少網民想起日前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正式宣告滅絕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長江白鱘以其滅絕提醒人類,對於珍稀水生動物,人類該做的還有很多。
白鱘並不是近期才滅絕,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團隊估算,其功能性滅絕大致為1993年,即自然種群無法繁殖,滅絕時間則位於2005年至2010年之間。這意味著白鱘在十幾年前就已從地球上消失。
白鱘作為一種起源於約2億年前的魚類,曾和恐龍在地球共存,被古人大量記載,還在中國廣泛分布。1975年以前,長江全江段白鱘年捕撈量在25噸左右,但到了1980年代,長江沿江就很難再看見白鱘。1989年,白鱘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人類和白鱘的最後一次會面,是在2003年的宜賓市。當時專家們救傷了一隻被漁民誤捕的白鱘後放流,並裝上聲納追蹤,但白鱘的信號在兩天後就消失了。在危起偉團隊通過模型推算出白鱘已經滅絕之後,大家才意識到,2003年的那次會面其實是永別。
人類活動 加劇白鱘滅絕
2020年以來,許多科學家開始追尋白鱘滅絕的原因。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何舜平說,白鱘是古老的物種,生活到現在,各方面的適應能力已經比較差了,而人類活動可能是壓垮白鱘的最後一根稻草。
同時也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鱘魚專家組唯一中國成員的危起偉說,人類過度捕撈、船隻帶來的機械誤傷和雜訊、水質污染等因素都導致白鱘種群數量減少,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水壩的修建,水壩阻隔了白鱘產卵場和食物攝取場之間的通道,加劇白鱘減少。
1970年代,考量中華鱘個體大,數量多,具保護的可操作性,且是經濟物種,最終被定為「救魚」物件,包括白鱘在內的其他魚類則被認為不需專門救護。如今回看,當時的決定對白鱘的打擊是顯而易見的。
中華鱘野外繁殖 中斷5年
除了白鱘,長江裡不少珍稀水生動物的生存狀況都不容樂觀。
2017至2019年,農業農村部啟動「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專案」報告顯示,長江有分布紀錄的448種魚類中,有130餘種未被採集到,其中包括鰣、、白魚類、裂腹魚類、高原鰍類、鮡類、雲南鰍類、銀魚類等。
即便是當年「救魚專案」唯一救護對象的中華鱘,也難逃瀕危的命運,其自然繁殖已經中斷5年。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黃真理研究顯示,如果不採取針對性措施,中華鱘會在未來十年內野外滅絕。
人工增殖放流是保護中華鱘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從1983年到2018年,中華鱘人工增殖放流持續了36年,中華鱘自然種群資源卻一直在衰退。危起偉認為,一個關鍵原因在放流數量嚴重不足,而人工養殖也遇到企業得不到足夠支持而退出的問題。
針對中華鱘自然種群急劇衰退的現狀,2015年,農業農村部組織編制了「中華鱘拯救行動計畫(2015-2030)」,這是農業農村部推出的第一個單物種保護行動計畫。但危起偉說,其中的主體行動如規模化繁育基地建設、產卵場修復、遺傳多樣性等基本無法落實,人工增殖放流仍然沒有專項經費支持。
在危起偉看來,現在是保護長江珍稀水生動物的關鍵時期,「要趕快行動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