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衛七號昨天搭載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升空,台灣時間下午二時卅分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發射。科技部長陳良基昨表示,福七將接替福衛三號,接收中低緯度的氣象資訊,成為「太空中最精準的溫度計2.0」。
國家太空中心說,福七的觀測範圍更集中,並接收更多種GPS訊號,預計讓天氣預報精準度提高一成。
國家太空中心系統工程組副組長蔡東宏說,福三與福七是全球唯二採掩星觀測技術的人造氣象衛星。福七搭載三種酬載儀器接收資料,主要酬載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無線電訊號接收儀(TGPS)。福七除與福三一樣接收美國GPS,還能接收蘇聯的導航系統GLONASS,每天約能接收四千筆掩星觀測資料,是氣象預報精準度再提高一成的關鍵。
蔡東宏說,福三和福七都是由六顆衛星組成的星系,但福三的傾角七十二度,福七僅二十四度,升空後將繞行於北緯二十四度到南緯二十四度間,能接收北緯五十度至南緯五十度之間的氣象資料。福三每一百分鐘繞行地球一圈,福七則為每九十七分鐘繞一圈,每天經過台灣六次,每次經過六至十二分鐘。福七接收資料範圍比福三密集,將提供更大量的中低緯度氣象資料。
中央氣象局副局長鄭明典說,氣象局在福三升空後採納其觀測資料,讓七十二小時的颱風路徑預報減少十二公里誤差,精準度提升百分之五。若採全球模式評估,一六八小時的天氣預報精準度提升了百分之六。福七升空後,因接收天線功能佳,期望能傳回地平面往上一點五公里的低層大地水氣資料,提升氣象局的降雨預報。
鄭明典說,目前的颱風只能從形成後開始預報,生成前的預報可信度不高。如果福七能傳回低層水氣資料,將助於氣象局做颱風生成預報。但福七的每顆衛星距離還是很寬,比較適合觀測颱風等大尺度資料,仍不確定它適不適合用在觀測小尺度的水氣變化。
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教授劉千義說,氣象觀測中,探空氣球是獲得大氣垂直結構的最佳方式,而衛星觀測就是希望能夠與探空氣球互補觀測。這是由於探空氣球主要觀測對流層的天氣資料,且受地理環境限制,無法在海上、高山、極地等人少的地方施放。
劉千義說,採掩星技術的福七不僅能觀測對流層、平流層,也能觀測到電離層,運用主要酬載TriG天線,接收無線電波穿入和穿出大氣層的折射角度,接著計算因折射角度變化所造成的訊號遲滯,進而轉化成可供氣象預報使用的大氣觀測數值。
小辭典/掩星技術
Q:福衛七號用掩星技術增進氣象預報準確度,什麼是掩星技術?
A:衛星發射的電磁波訊號經過大氣層時,會因為穿透不同溫度、壓力或濕度的空氣層,而產生轉向、變慢、減弱等現象。只要分析福衛三號和七號接收到的訊號特性,就能反過來推出地球上空的溫度、氣壓、濕度或電子密度等數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