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四川省水產局、眉山市農業農村局等部門主持下,20尾人工繁殖的長江鱘被科研人員放歸青衣江。長江鱘野外放歸科學研究試驗就此拉開帷幕。新華社報導,青衣江是中國長江上游的一條支流。此次長江鱘放歸水域,處於青衣江流經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的江段。
作為以「長江」來命名的「國寶」鱘魚,長江鱘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大型魚類之一,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級保護物種。這次放歸的長江鱘身長在1.2米左右,體重在20公斤到30公斤之間。
為保護長江鱘,此次放歸運用了高科技手段。「我們在長江鱘體內植入芯片,對長江鱘的生活軌跡、生活習性進行實時監控。這樣有利於加強對長江鱘自然繁殖的研究。」洪雅縣水產漁政站站長宋明剛說。
長江鱘體內的芯片能夠發射信號,每條魚的信號都有自己的識別碼,每3分鐘發射一次。放歸水域設置了多個接收儀,能夠接收半徑1公里範圍內的信號,當長江鱘游到這個範圍內,發射的信號就會被接收儀記錄下來。
同時,當地魚類保護部門還在放歸水域建設了24小時在線監控設備,有利打擊違法捕撈行為,保護長江鱘。
洪雅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趙永祥說,光是選擇這一水域,就花了大約一年的時間。放歸的江段需要具備長江鱘生存、繁殖的條件,又要便於科研觀察。這一江段上下游被兩個水電站隔斷,長江鱘不會游得不見蹤跡,江段全長12公里,深處七、八十米,最淺的地方一米左右,並且有產卵所需的沙石淺灘。而兩岸除了一些農田,沒有工廠和集鎮。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所長杜軍說,這裡水質很好,這一江段既有靜水,也有流水,還有微流水,水環境的多樣性很好,餌料也很豐富,長江鱘產卵、覓食、越冬的條件都具備,同時人為干擾因素很少。
站在接收放歸長江鱘數據的科研船上,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龔全說,中華鱘、長江白鱘、長江鱘屬於中國長江獨有的三大鱘魚,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中,長江白鱘已有十幾年沒有發現野生活動蹤跡了。三大鱘魚只剩兩種,但是也難覓蹤跡。
龔全表示,直至上世紀90年代,長江鱘在天然水域還不時露面。但是在2000年以後,長江全江段就再也沒有發現過自然繁殖的幼魚了,自然種群基本絕跡。同時,人工保種的個體數量也極少,物種極易滅絕。
從3月初到現在,龔全和他的同事們已經接收到很多長江鱘體內芯片提供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可以大致判斷出這些放歸的長江鱘喜歡向淺水區游動。現在正是長江鱘產卵的季節,按照習性,它們會游到淺水區產卵。數據說明,放歸以後它們適應得不錯。
「目前,中國還沒有科研單位監測到長江鱘野外自然繁殖的現象。」龔全說,產卵只是一個開始,能否孵化、生存下來,野外放歸的長江鱘今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