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NASA發了一條推特稱「世界變得越來越綠色了。」衛星觀測到,過去20年來,地球表面共新增超過200萬平方英里的植被面積,相當於多出一塊亞馬遜雨林。資料顯示,這些增加綠地的三分之一,要歸功於中國與印度——特別是中國的植樹造林工程與兩國共同的農業集約化管理。
綠化增長 中國占全球25%
2000年開始,NASA透過安裝在兩顆近地衛星上的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觀測海平面500米以上地區的植被情況。相比2000年左右,地球上新增的綠地面積超過5億公頃,增加了5%。這些新增的綠地有三分之一是由只占全球陸地面積9%的中國和印度貢獻的。其中,僅中國就占全球綠化面積淨增長的25%。
NASA的研究報告說,中國的綠化主要體現在森林(42%)和農田(32%)上,但印度的綠化主要來自農田(82%),森林的貢獻很小,只占4.4%。也就是說,中國為全球綠化進程作出的貢獻中,有42%來源於植樹造林工程,這對於減少土壤侵蝕、空氣汙染與氣候變化發揮了作用。
肯亞的萬格利瑪泰(Wangari Maathai)由於創建和啟動「綠帶運動」,帶領人們在肯亞種植了近3000萬棵樹,曾獲得200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在中國,近30年來參加義務植樹的人次就有115.2億,植樹538.5億棵,成為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成效最好的植樹運動,成就遠超肯亞。
阻荒漠化 全力推三北工程
中國的荒漠化從20世紀初就開始了,對荒漠化的研究和治理設想則始於1950年代初。儘管如此,中國的荒漠化還是突飛猛進,荒漠化面積每年擴展1.04萬平方千米。
到2004年,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3.6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27.46%,覆蓋18個省、區直轄市。荒漠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過度放牧、過度農墾、過度樵採、水資源利用不當、環境保護不力等。
1999年,中國決心全面治理荒漠化,實施以退耕還林還草和天然林保護為核心的生態治理工程。現在,中國的「三北工程」,即在中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的初步成就是,三北工程區年均沙塵暴日數從6.8天下降為2.4天,重點治理的黃土高原年入黃河泥沙減少4億噸左右,工程區年均增產糧食1057.5萬噸。
提供榜樣 讓饑餓悲劇謝幕
毫無疑問,中國的植樹造林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正面榜樣。而蘇丹的例子則表明,荒漠化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生態環境問題,還會演變為經濟與社會問題,給人類帶來貧困與戰爭。
很多人都記得獲得普立茲新聞圖片獎的《饑餓的蘇丹》這張照片,是南非的自由攝影記者凱文卡特(Kevin Carter)拍攝的。照片上,一名蘇丹女童餓得奄奄一息,跪倒在荒漠化的沙地上,一頭兀鷹正在女孩後方,等候獵食即將死亡的女孩。
在非洲,蘇丹是荒漠化最大的受害者。這個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位於非洲東北部,其北部為沙漠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向南過渡到熱帶草原氣候,最南端邊緣地帶屬熱帶雨林氣候。
其實,在1960年代以前,蘇丹一直風調雨順,水草充沛、土地肥沃。但是,從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蘇丹人口膨脹,為滿足人們的衣食需求,粗放化的放牧日益過度,導致和加劇了北方的荒漠化。習慣於逐水草而居的阿拉伯牧民為了生計,不斷南遷,在爭奪綠地和水源時與當地非裔部落發生衝突。
禍不單行,從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蘇丹又發生大乾旱,糧食歉收,阿拉伯牧民與當地非裔部落之間因爭奪土地和水源武裝衝突進一步加劇,也就演變成了長期不斷的戰爭和混亂。卡特的《饑餓的蘇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森林覆蓋 三北2050多10%
其實,聯合國在1990年代就已經意識到全球荒漠化的嚴重後果,造成戰爭衝突、和平不保以及糧食安全問題。目前,全球有12億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其中有1.35億人在短期內有失去土地的危險。
中國的「三北工程」顯然是一個創舉。從1979年到2050年,歷時71年,分七期工程進行,規畫造林5.35億畝。到2050年,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由1979年的5.05%提高到15.95%。現在已經進入第五期的三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3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現在的13.57%。
比起美國的羅斯福工程、蘇聯的史達林改造大自然計畫和北非五國的綠色壩工程,三北工程都更勝一籌,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和綠色萬里長城。同時,中國和印度的植樹造林成就也被聯合國和NASA譽為農業集約化管理的成就。
NASA的研究不只是對中國和印度植樹造林成績的肯定,也證明透過一個國家的努力,以及在各國的共同協作下,曾經荒蕪貧瘠、沙化嚴重、寸草不生的地球某些局部,完全可以慢慢復甦,而且可能恢復到地球上生命誕生之初的植被規模。
這種復甦甚至比任何國家與民族的復興還更有意義,是整個地球生態的復甦,將讓人類和其他生物更加安寧地生於斯長於斯。
(中國新聞組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