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第一大省排行前三的老城,以前被認定「富得流油」,但近日有公務員在朋友圈中「炫苦」,說最近又被動員減薪,減去人民幣600元,這已是今年第二次,上次多點,減了人民幣一千大元。原因沒別的,領導說要「共克時艱」。「共克時艱」是早前大陸官媒創的新詞,那是中美貿易戰確認打響,那官媒一轉口風,不再說川普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動員民眾一起共克時艱,準備過苦日子。然後中國經濟界開始叫苦,然後中國第一大房地產公司喊出了首要任務是「活下去」的驚天口號。
然而,最近大陸前三季經濟數據出台了,苦日子好像還沒有來,但好日子也沒有繼續下去。大陸國家統計局悄悄把慣用語「穩中向好」收起來,首度改用「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新描述。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罕見地到中國工會的全國代表大會上作經濟形勢報告,報告中他用的詞彙變成了「經濟運行穩中有緩、穩中存憂」。
李克強到工會去作報告,目的是透過這個場合向全中國鼓舞信心,但他這人學過法學、經濟學,比較認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所以我們寧可信他的描述,而不信國家統計局的總體論。
「穩中有緩、穩中存憂」,那「緩」就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的放緩,那「憂」則是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政府調控艱難,市場預期和信心疑難。
但有目睹,中共中央政當局真的著急了,所以才有股市的「大救市」,貨幣的「大放水」、民營企業的「大搞活」。這三招出手,能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令市場回到正軌,希望股市不要再狂跌了,生產經營可以回到正常運行,民營老闆不要再膽戰心驚了。
要達到「穩中有進」的目標,或者回到「穩增長」的期望,還要其他的努力,這努力就是財政政策更加積極。
財政政策積極,一般意味著兩層意思,一層是多花錢,那就是增加政府投資,另一層是令市場主體少花錢,那就是減稅降費。然而這是大陸中央財政努力的方向,到了地方,就受困於沒有錢而積極不起來。
目前最新的數據說,9月鐵路固定資產投資超過人民幣千億元。前九個月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已完成人民幣5,700多億元。而在減負方面,過去五年累計減輕市場主體負擔超過人民幣3兆元,今年承諾的是要減下人民幣1.1兆元。
然而這主要是中央層面的積極說法,到了地方,就受制於沒有錢而積極不起來了。
按財政專家的說法,大陸地方財政主要來自四方面的收入,一是與中央按比例分的稅,一想方設法收的行政費,一是賣地收入,一是罰沒款項。
跟中央分的稅永遠不夠,行政收費限制日多,賣地以前是主要的財源叫「土地財政」,但今年土地流拍成風,再也賣不出以前的天價地來。罰款現在受政府重視,大家應該懂得。
現在地方財政出現困難,也不僅是房地產變局,土地財政難以為繼,而主要是中央要求清理債務風險,太多地方欠下太多隱性和顯性的政府債務,現在不能用銀行的錢來拆東牆補西牆了,只好節衣縮食,包括減薪的手法了。
所以中國經濟從中央層面上看,積極財政政策可以用來「補短板」;而從地方層面看,地方財政本身就是那桶上的短板。這可怎麼是好,只能用一句老話,用體制改革的辦法去補短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