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Hold不住?我有可能急產嗎? 嬰兒與母親 7月號 NO.501 採訪撰文/Angela 距離預產期還有1個多月的一位35歲孕婦,週末和家人到牧場度假,不料深夜突然出現連續陣痛等產兆,緊急向當地消防局請求協助,救護車上,孕婦告知肚子裡的寶寶是第2胎,怎料寶寶等不及送達醫院,整個頭已探出母體,年輕救護員緊急協助接生,先夾住臍帶、並給予保暖,到院後母子均安。 產程短於3小時 發生機率低 醫學上針對急產(precipitate labor)的定義,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專任主治醫師林姿吟表示,一般是指孕媽咪從有陣痛到寶寶出生,整個產程短於3小時。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國內產婦中平均約有2∼5%有急產可能,換言之,平均100位產婦當中,只有不到5人可能出現急產症狀,發生機率並不算太高。 一般來說,自然產都會經歷落紅、破水、陣痛3大產兆,隨著子宮頸口逐漸擴張,導致周遭微血管破裂出血,下體流出俗稱草莓果凍狀的分泌物即為落紅,落紅後1至3天通常會出現子宮規律收縮陣痛,合併子宮頸變化,正式進入產程。自然產初產婦的產程較長,可持續16∼18小時,經產婦因有過生產經驗,加上產道與周邊組織較鬆弛,產程可縮短至10∼12小時。 部分第一胎孕媽咪因無經驗較緊張,發現落紅後會立刻到醫院報到,因距離進入產程尚久,往往導致被醫院「退貨」,對此,林姿吟醫師表示,初產婦可等規律性陣痛頻率每間隔5分鐘出現一次時,再攜生產包赴醫院報到,反觀,經產婦因產程進展較快,當每隔10至15分鐘一回規律的陣痛發生時,就應立刻至醫院待產。 值得留意的是,上述情形是未破水的情況下,一旦破水,寶寶不再受到羊水的無菌保護,母嬰遭受感染機率激增,且羊水中的前列腺素,會刺激子宮收縮更強烈密集,基於安全起見,應立刻到醫院準備生產。 前一胎急產早產 列高危險群 究竟哪些族群會被列為急產高危險群?林姿吟醫師直言,目前急產的發生原因包括子宮頸閉鎖不全、早期破水經產婦等,從臨床上推論,多半和媽咪的個人體質、懷孕胎次有關。 通常,第一胎出現急產狀況的媽咪,第二胎再發生率會比一般產婦來得高,除此之外,超過3胎以上的經產婦,因子宮頸被撐大、產道較鬆弛,發生機率也會比初產婦來得高出許多。因孕媽咪對痛的忍受度不一,有些人是腰痠感勝於疼痛感,甚至形容「腰痠痛到快斷掉」,此類媽咪通常到院後不久就會被推進產房,應格外留意。 為何早產媽咪大多伴隨急產現象?對此,林姿吟醫師解釋,未滿37週足月產的寶寶,通常體重較輕、體型較小,比足月產寶寶更能快速通過產道。綜合來說,舉凡年齡太輕未滿20歲的孕媽咪、子宮頸閉鎖不全、胎兒體型較小、多胎次產婦和曾有急產史的產婦,都有可能發生急產。 然而,自然產孕媽咪都必須經過子宮規則收縮與強烈陣痛,才有可能順利分娩,「急產只是子宮規則收縮、整體產程來得太急太快,以致於孕媽咪來不及觀察發現,才會導致措手不及在非產房內生產情況發生。」林姿吟醫師強調有些孕媽咪有子宮頸閉鎖不全,沒什麼陣痛胎膜就已滑出,只要一陣痛就可能導致急產, 但此類患者在懷孕初期就有流產風險,甚至得接受子宮頸縫合手術,警覺性較高。 產道撕裂風險大 恐釀大出血 有關急產所隱藏的潛在風險,林姿吟醫師表示,當子宮收縮過於強烈,孕媽咪過去若曾做過子宮手術,恐導致子宮破裂與胎盤早期剝離,一旦供給臍帶的血流減少與氧氣輸送量減少,就會造成胎兒缺氧甚至死亡,也會導致媽咪子宮大出血,危及母體安全。 「一般自然產媽咪,在寶寶分娩後,醫師會以外力協助產婦剝離胎盤,並在點滴中加入幫助子宮收縮的藥物(俗稱宮縮藥),幫助宮縮止血,並縫合會陰傷口。」林姿吟醫師表示,急產除了會造成媽咪會陰及產道不規則撕裂傷,增加縫合難度,胎盤剝離母體時間拖得越久,產後大出血風險越高。 除此之外,寶寶若不小心生在馬桶或非無菌環境下,可能有受傷、感染甚至溺斃風險,胎兒自行斷臍,有時會因器械消毒不全,增加感染風險,以前述急產案例來看,消防員採取先夾住臍帶,迅速送醫交由醫師處理的作法非常正確,「這類寶寶通常會先在觀察室觀察一段時間,確保無感染或失溫狀態。」 林姿吟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婦女泌尿學科主治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尿動力室負責人 現任: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專任主治醫師 更多完整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7月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