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日爆發「疫苗門」,引發社會普遍不滿和不安全感。每當涉及危害公眾利益的醜聞發生,官方的表態都要求「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但是,「類似事件」卻一再發生,讓百姓更加無奈與無助。中央開砲 難遏醜聞
長春長生公司去年11月生產一批不合格的百日咳三合一疫苗,近日再被發現狂犬病疫苗作假,事件經過自媒體文章發酵,引發社會普遍不滿和不安全感。
「疫苗門」成為社交媒體最熱詞彙不到48小時,總理李克強批示「疫苗事件突破人的道德底線,須給全國人民一個明明白白的交代。」隔一天,人在非洲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也開砲了,痛批這次事件「性質惡劣,令人怵目驚心,要一查到底,嚴肅問責」。
BBC報導,每當涉及危害公眾利益的醜聞發生,中國官方的表態都要求「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但是,「類似事件」卻一再發生。
揭弊原文 官方秒刪
十年前的夏天,中國也發生了一起涉及兒童健康安全的醜聞。對比一下官方的反應速度,很有意思。
2008年6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偉首次接到「問題奶粉」結石患兒病例。
9月13日,國務院啟動國家安全事故一級應急響應處置三鹿奶粉污染事件。
從「毒奶粉」爆發到中央政府表態,有三個月的時間差。
報導說,三個月的時間差,反映了十年間中國社會其中一個方面的變化:十年前,中國的社交媒體和自媒體遠沒有今天普及。今日中國,社交媒體提供的不僅是交往平台,它已經成了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京當局對公眾輿論藉助社交媒體迅速發酵是極為敏感,對社交媒體上的內容的監控力度也前所未有。
社交媒體上「疫苗門」刷屏的時候,揭露醜聞的原文「疫苗之王」已經是「此內容違規無法查看」。
法新社的報導很形象地抓住了圍繞「疫苗門」出現的近乎滑稽的局面:「中國的審查者和監管者拚命要趕上公眾的反應,在國家媒體努力掌控話語權的同時,刪除微信上的帖子。」
涉及兒童 神經繃斷
報導指出,中國社交媒體的爆炸,是「疫苗之王」觸動了中國老百姓最敏感的神經:公眾對中國食品藥品存在的安全隱患的擔憂。特別是涉及到兒童,這根神經就繃斷了。
目前,圍繞「疫苗門」從官媒到社交媒體仍在「熱議」。但是,這股「熱議」能持續多久?
一旦北京當局判斷公眾輿論的關注超過了「內部掌控」的尺度,「熱議」可以瞬間冷卻甚至鴉雀無聲,就像事情沒有發生過一樣。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
報導說,每當涉及危害公眾利益的醜聞發生,官方的表態都要求「堅決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但是,「類似事件」卻一再發生。
社交媒體上的一段帖子,似乎詳細地描繪出了中國老百姓的無奈與無助心態:「人們問我為什麼不要孩子,因為我不願讓我的孩子喝毒奶粉,接種假疫苗。我不願意看到發生在我們一代人身上的事情發生在下一代身上。」
《專家看法》「疫苗面前 體制性腐爛現形」
中國的問題疫苗事件為何層出不窮?北京獨立學者鄧聿文分析,當今的中國缺乏公民社會,媒體成為黨的喉舌工具,只依賴黨的領導意志,中國的體制性和系統性腐爛在疫苗面前顯露無遺。
鄧聿文日前在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撰文指出,中國人對食品藥品的安全隱患其實早就有些麻木,但涉及兒童則不同。有問題的疫苗一不小心可能扼殺孩子一生的幸福,父母不能容忍。
監管出問題 媒體沒監督
他說,長生疫苗事件的爆發,是中國體制性、系統性腐爛的一個縮影,反映出監管出問題、媒體失去監督功能及「一人領導」的弊病。
長生公司遭媒體披露在2016年就有問題疫苗的狀況,但沒有影響它繼續生產,也沒有影響這家公司的幾個股東控制了中國幾家疫苗企業。
中國的問題疫苗事件已爆發多次。2010年,山西爆發上百名兒童接種疫苗後出現異常。但是,刊登這則新聞的中國經濟時報社長兼總編輯包月陽被免去職務,此案也不了了之;報導這則新聞的記者王克勤,最終離開新聞界。
鄧聿文認為,這件事對媒體「立下很壞的規矩」,曾經熱鬧一時的調查報導在中國日漸式微,一些優秀的調查記者紛紛離職或轉行,「以致今天整個中國找不到像樣的調查報導,輿論特別是官媒的監督作用幾乎消失殆盡。」
「一人領導」下 變紙上作戲
在官僚體系的應對方面,鄧聿文說,當前是「一人領導」時代,表面上是嚴厲監管,但嚴厲的只是「繁文縟節」,是紙上作戲,「沒有領導人的指令,大家不敢主動作為,也不願主動作為」。
而監管部門的鴉雀無聲,跟幹部任免體制又是直接相連的。因為在「一人領導」時代,任命幹部的最重要原則是忠誠,而不是才能。他舉例,國家藥監局副局長孫咸澤曾在2008年的毒奶粉案後被免職,卻在2014、2015年獲得升職。
鄧聿文表示,沒有公民社會,沒有媒體監督,沒有民眾和行業自治,沒有法律,黨包辦一切,無人負責和作為,只依賴領導意志,中國的體制性和系統性腐爛在疫苗面前顯露無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