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台灣的新創WeMo Scooter(威摩科技)是亞洲第一個無特定站點車聯網服務,主打共享智慧電動機車出行服務。創辦人暨執行長吳昕霈說,WeMo就是「我們的機車」,以台灣人才團隊,打造台灣車聯網,要讓智慧交通服務結合智慧城市與人民生活,將台灣新創營運模式推向海外。威摩科技成立於2015年,初期僅有200輛輕型機車,四年多來規模逐漸擴大,現在單是台北就有6,000輛機車提供24小時服務,今年初也南下進入高雄市拓展據點,並開始洽談海外市場的發展計畫,站穩在產業的領導地位。
吳昕霈當年放下麥肯錫顧問公司的高薪,決定回台灣定居。住在南京東路捷運站附近,他卻發現,即使台北的大眾運輸系統如此發達,機車族仍然為數眾多,激起他從機車族的使用行為、希望以共享的交通運輸工具、輔助大眾運輸的創業想法。在2015年,四個創業者正式成立威摩科技。
吳昕霈說,創業開始前,天天在路邊觀察使用行為,花了一年時間做了50多場訪談、聽取各種類型消費者的意見,近幾年台灣鼓勵綠能環保與共享概念,威摩科技推動的「無特地租還地」即時電動機車便捷模式獲得認同。吳昕霈日前接受本報專訪,以下為訪談紀要:
問:當前分享/共享經濟當道,你認為這種經濟模式,對現在的景氣、消費者使用或購置資產的價值觀,以及對交通產業發展,產生什麼影響?
鼓勵只租不買 重視環保綠能
答:是分享與共享改變消費者,也是消費者改變了這個產業。從大環境來看,過去十年景氣蓬勃發展,科技進步,所以造就了共享服務的模式,我們才能做即時、隨時租借的服務。
但要改變消費者行為是最困難的,我們創業要能提供一個交通服務,但要比以前有差異性。例如以前是以「小時」和「天」為單位,現在要以「分鐘」為承租單位,為消費者想,才能找到改變消費者行為的機會。
有幾個狀況造就共享經濟、即時租機車的服務興起。
第一是薪資在過去15、20年都沒有改變、沒有增長,現在消費者有錢可能不會去買機車、是去買iPhone,讓我們可以鼓勵消費者「只租不買」;除了薪資外,第二是環保綠能也受到重視,循環經濟的概念漸漸興起,讓這項服務逐漸可以被消費者接受。
第三是「輕資產」的概念,「不想買車」的族群會愈來愈多,對現代人來說,可能買不起房子,也買不起車子,以前中產階級會買房買車彰顯地位,但現代人可能收入不夠、可能想法改變,已經不做這樣的想法。
問:台灣是個小市場,現在還有新的大型業者加入競爭。不管新進者或是既有業者,要在產業中站穩地位,重要關鍵是什麼?如何達成並建立品牌聲量與形象?
答:其實就機車、交通來說,台灣並不是一個小市場,還挺大的。目前幾家共享機車策略都不同,但我認為,對新創來說,技術很重要,特別是要保持靈活的彈性、可以有新的營運模式。
新創的DNA就是「不斷創新」,現在,威摩科技也開始做資源分配,延伸其他的產品。對新創來說,要展現更多思維,例如威摩科技要做的,是可以讓服務變成平台,延伸出更多的商品。
行銷做得好、價錢便宜和補貼那是市場的一般競爭行為,要做到服務差異化才是重點。例如我們有自己設計的車輛管理平台、有車聯網多元整合系統及智慧控制盒技術,可以拓展到各類交通運具,不受限於車型種類或規格。
創新營運模式 兼顧城市治理
問:大家期望,新創營運模式要能複製去打國際市場,你認為WeMo Scooter這種分享平台模式,進入其他國家市場成功機會是什麼?
答:我們希望未來到海外,我們的技術優勢就是,不單只是做車輛管理系統,而是營運模式,我們在台灣已經有成功的案例,可以輸出給其他海外想要做類似營運的交通業者。
其實在亞洲,還沒有這樣的系統,有人當然認為很容易,但其實在後台牽涉了消費者的管理、車輛管理、電池和人力的調度。講起來,「車輛管理系統」並不是新鮮事□但仍不能解決問題,我們設計的是自有系統,希望把後端平台做得很簡單,讓其他業者也能輕易使用。
新創要做出維持彈性、客製化,做成平台,為特定國家設計需求。最近WeMo Scooter開始做停車場管理系統,藉此與機車的系統連接,這就是為了海外市場發展。有些國家其實不適合台灣的無站點租借模式,所以,我們就設計站點式的服務,做出機車和停車場的整套系統,現在也做非交通的服務延伸,兼顧城市治理和生活上的服務,這些都是台灣新創出海的優勢。
改變消費者行為 致勝關鍵
問:你覺得要在台灣成功創業的重要策略有哪些?對WeMO來說,重要的創業成功轉折點?
答:創業理念,是對台灣「城市出行」產生影響力、用科技改善。要達成這個目標,就是要改變消費者的行為,要做好的關鍵是「讓消費者覺得比現在好」。
例如我們花了一年去做各種訪談,了解消費者的痛點,有人告訴我們「如果你不能在五至十秒內讓我可以戴上安全帽、發動車離開,我基本上不會用」,所以讓消費者覺得「更好」。
要挑戰消費者習慣是最困難的事。新創要模仿消費者的行為,但要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比方說,有些人覺得要有固定樁,但買機車就是為了要能停在家門口,如果要讓消費者走500公尺才去找到一個停車樁,那絕對不會成功,不是一個可行的模式。
問:你曾在大型顧問公司工作,看過各種創業案例,可以有很多創業方向,為什麼選擇分享機車這個產業?有特別想解決的痛點嗎?
答:我希望可以改變交通的狀況。我有朋友在國外是每天早上開車三小時上班、晚上開二小時多回家,台北市許多人每天也是要開很久的車上下班。
交通對城市和生活的影響很大,現在科技進步,為何沒有展現在(改善交通)這方面 ? 我住在南京東路站附近,這條線是台灣第一條捷運路線,造就民眾移動的變革,但即使如此還是這麼多機車 ,我才會覺得有商機可言,這其實是很大的市場。對新創來說,其實創業要有夠大的題目,才能讓企業存活,有影響力能養得起員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