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人參可以補氣?
人參是至陰之地的至陽之物,屬陰中之陽,這就是它珍貴的地方
中國古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動植物都是依據其所在的水土而成就其性味的。其中,稟受陽氣多的呈性陽,稟受陰氣多的呈性陰,但真正要分辨它們的形色氣味,卻要下一番工夫。
我們來分析一下人參的形色氣味。有人說它補氣屬陽,有人說它生津屬陰。到底它屬陽,還是屬陰呢?
大家都知道,人參一般產於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樹林陰濕之地,它首先稟受的是水陰潤澤之氣,在味上偏苦甘而有汁液;可它偏偏又長出三個枝杈和五片葉子,因而古人認為「三」、「五」是陽數,人參又是至陰之地的至陽之物,當屬陰中之陽,這就是它珍貴的地方。北方屬水,人參正像那水中的一點真陽。中醫認為,腎和膀胱屬水,也正是因這一點真陽而有氣化之理,人參因稟水中陽氣而與人體氣化之性相合,故而能補氣。
★ 食物的偏性
食物基本上由四類組成,即穀、果、畜、菜
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甘走肉。
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
食物基本上由四類組成,即穀、果、畜、菜。中醫認為,真正的食物是這四者的匹配,其中每一類又都暗含有五方和五時,這樣就大大擴展食物的性味,凸顯食物和而不偏的性質。
比如魚蝦出於東海之濱,生發之氣偏盛,對患有疥瘡的人來說就是「發物」。牛羊多產於西北,有收斂收藏的氣性,故而營養豐富,但年輕人不可多食,多食則不易代謝,易性情粗暴、性慾旺盛;老年人多食血肉之品,則可以補益精血。
在穀物方面,中國北方人多食麵,南方人多食米。麵甘溫入脾,可以潤肌膚,厚腸胃,但也易於壅氣,助濕;米甘鹹微涼,可以除煩渴,固胃開胃。
● 五臟各有所喜
中醫認為,五臟各有所喜。比如:肝宜甘,因為甘味可以緩釋肝氣的勁急;心宜酸,因為酸味可以收斂心火;肺宜苦,因為苦味可以助肺氣肅降;脾宜鹹,因為鹹味可以使脾不會運化過度;腎宜辛,因為辛味可以宣散和提升腎水之陽氣。
上面說五臟各有所喜,而食物也是有偏性的。食物的偏性講的是什麼呢?
「酸走筋」,酸類的東西是走筋的、走肝的。如果你病在筋或得了肝病以後,則「無食酸」。因為酸是主收斂的,太收斂則肝氣不能生發,得了肝病以後就要少吃一些酸類的東西。
「辛走氣」,辛類的東西是走氣的。肺主氣,我們一吃辣的東西,就會打噴嚏,流鼻涕,流眼淚,如果病在氣,就「無食辛」,意思是說如果你的肺得病了,就不要太吃辛辣的東西,以防過度耗散。
「苦走血」,苦味的東西是走血的,即走心。到夏天的時候,我們都強調要多吃一些苦瓜,目的就是讓心火不要太外散。這是從食補的角度去講的。「病在血,無食苦」,如果病在心的上面,就少吃一些苦的東西,讓心可以生發一下,心血可以散一下。
「鹹走骨」,鹹類的東西是走骨的,走骨就是走腎。元氣,就好比是五臟的父母,它居住在老大家裡,也就是藏在腎裡邊。吃鹽最容易調我們的元氣。現在大家都喜歡吃味道濃的、辣的東西,這都是脾胃虛弱的表現,實際上都是在調元氣。吃麻、辣、燙的東西,就可以把元氣調上來,讓人顯得很有精神。「病在骨,無食鹹」,如果病在骨頭上,就不要吃太鹹的東西,不要過分地調元氣,這樣才能把骨養住,把腎給養住。
「甘走肉」,甜味的東西走肉,走脾胃。像小孩子愛吃糖,就是因為他脾虛。「病在脾,無食肉」,如果病在脾胃,就不要吃很多甘類的東西,不要吃滋膩的東西,因為滋膩的東西會讓脾增加代謝負擔,使脾更加疲勞。
★ 五味過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酸甜苦辣鹹五味不可偏嗜,也不可過度食用
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所謂脈,就是指血。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吃太多鹹味的東西,就會抑制血的生發。如果抑制血的生發,就會使血脈逐漸凝聚,臉就會變黑。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吃苦的東西,我們的皮膚就會枯槁,毛髮就會脫落。因為肺主皮毛,苦主降。如果多吃苦味的東西,肺氣就不容易宣發。肺氣調不上來,就滋潤不到我們的皮毛,我們的皮毛就會出現乾枯萎縮的現象。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吃辛辣的東西,筋的彈性就會燥乾,手爪會乾枯。《黃帝內經》裡說得很清楚,肝在變動為握。意思是說肝病是否嚴重,就看身體的彈性如何。如果經脈沒有彈性的話,那就說明肝有嚴重的問題,要少吃辛類的東西。
「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酸主收斂,大量食用酸味的東西,會使肝氣生發太過而抑制脾土,使肌肉角質變厚而嘴唇外翻。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甘為中土之味,土剋水。由於甘類的東西是渙散的,多吃甘會影響腎的收斂功能。頭髮是否滋潤、烏黑和濃密,這些都和腎的收斂氣機有關。因此,多吃甜食會造成頭髮脫落,因為它的收斂氣機減弱。
以上情況都屬於五味過度對我們身體的傷害。
~以上資料摘自《黃帝內經養生智慧》曲黎敏◎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