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河南降下大暴雨,死傷慘重。蔡英文總統第一時間透過發言人張惇涵公開表示慰問與關切,不過卻只得到國台辦不相干的冷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岸若要春暖花開,仍需持續累積善意。
河南鄭州傳出嚴重災情後,張惇涵表示,「蔡總統除了向不幸過世的人員及家屬表示哀悼,也期盼受災地區早日脫離洪害,恢復正常生活」。
台灣媒體詢問國台辦如何看待蔡總統的慰問,隔了一天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回覆:「台灣有關方面和各界人士通過各種形式向災區表達關切慰問,一些台資企業向災區捐款捐物,我們對此表示感謝」。
朱鳳蓮的答覆只說「有關方面」,至於這「有關方面」是誰,兩岸彼此心知肚明,國台辦還順道致謝捐款捐物的台商,顯見答覆是避重就輕、稀釋蔡總統此次採取主動表達善意的作用。
回看今年四月初台灣發生花蓮太魯閣號列車重大事故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透過新華社表達對事故的高度關切,新華社稱:「習近平向遇難同胞表示深切哀悼,向遇難者家屬及受傷同胞表示誠摯慰問,祝願傷者早日康復」。
面對習近平主動釋出善意,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當時也冷回:「有注意到對岸領導人對此事故的關注,蔡英文總統感謝國內外及對岸各界的關心」。
過去兩岸多年來每遇重大災情,都會互向對方慰問致意。而兩岸互動冷或熱、是真心誠意或做表面工夫,也都會相互循環。馬政府時期雙方互動順暢,兩岸間的慰問致意自然顯現「兩岸一家親」的關係。
到了蔡政府時期,因為蔡不承認「九二共識」,且操作仇中反中,另一方則是大陸軍機不斷擾台,兩岸之間頓成準敵對狀態,兩岸從親人變仇人。即便兩岸各自遭遇天災人禍,來自對方的問候,也都被視為是在惺惺作態!官式的回覆自然是走過場的冰冷回應。
河南這次天災,多國先後表達了慰問之意,包括第一時間的蔡總統,但國台辦的冷回可知無助改善兩岸關係,主因在「蔡政府是用什麼身分關係表達對大陸的慰問」?蔡政府若想得到北京積極的回應,就不能以「國與國」的立場表達關心慰問。大陸認為,兩岸究竟是什麼關係,蔡政府是繞不過這個問題的。
當然,蔡政府在慰問河南災民難以像習近平慰問花蓮太魯閣事故中所說的「遇難同胞、受傷同胞」,但應該可以使用「大陸地區人民」的說法,而不是只有「人員與家屬」,同時「大陸地區人民」的說法也是符合台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規定的。
這些細節看似無關緊要,但恰是大陸最在意的:正確處理兩岸的身分關係是兩岸的核心問題─兩岸是同一個民族,不是國與國的關係。
再進一步檢視,德國近期也遭遇嚴重洪害,蔡總統除了表示慰問外,總統府的網頁還可看到相關新聞與蔡指示外交部與駐德代表處持續關注、掌握台灣僑民安全,相比河南洪災僅有發言人的慰問,自給大陸一種差距太大,不如外人之感。
不論是四月習近平的慰問,或是最近蔡英文的致意,雙方都很難期待對方會有什麼積極的回應,一次的慰問也不可能春暖花開,但善意是可以累積的,兩岸少出惡言、多點克制,多少應能緩解當前緊張的情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