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有五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其中,去年10月成為第5家交流基地的黃梅縣四祖寺、五祖寺,特色是禪宗文化。黃梅四祖寺,古稱幽居寺,原名正覺寺,又名雙峰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四代祖師道信大師的道場,也是中國禪宗叢林的發端。
四祖寺位於黃梅縣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始建於唐武德七年(西元624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歷史,是中國禪宗第一所寺院。明正德、萬曆、清同治年間多次重建。整座古寺建築群依山順勢,由上中下三大部分組成,結構布局規範,層次分明,殿堂樓閣盤垣交錯,層層疊疊,古色古香。主體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祖師殿、地藏殿、觀音殿、課誦殿、衣缽案、鐘鼓樓、大悲閣、法堂、禪堂、藏經樓、華嚴殿、半雲底、方丈室等。
五祖寺,原名東山寺,或東禪寺,後世改稱五祖寺,位於黃梅縣東12公里的五祖鎮東山之上,地處大別山主脈東端南沿,與九江隔江而望;建於唐永徽五年(西元654年),是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大師的道場,也是六祖慧能大師得法受衣缽之聖地,被御賜為「天下祖庭」。
整座佛寺建築群,依山勢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整體像古代宮殿建築,為中軸線平等布局,層次分明,寺院建築面積近5萬平方米。四大主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真身殿,建於中軸線上。殿宇建築,斗拱交錯。據記載,五祖寺最盛時有殿宇、庵堂和亭台、樓、閣共一千餘間。
天王殿是寺院主要殿堂,坐北朝南。始建於唐大中年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殿門上方刻有宋真宗賜封「真慧禪寺」匾額。殿中供奉的是彌勒佛,後座新塑韋陀佛像;東西兩旁塑有四大天王,分別執杵、琵琶、傘、蛇,身披鎧甲。
位於天王殿後的大雄寶殿,始建於唐朝大中年間。該殿最後一次焚毀於清咸豐四年,僅存四面基石和大佛須彌座;1986年開始修復,歷時7年竣工,建築面積865.7平方米,是中南地區最大的一座大雄寶殿,在全大陸佛教叢林中,堪稱「一枝獨秀」。
大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三尊佛像,大殿東西還塑有十八羅漢。
毗盧殿,陳列著黃梅縣出土的歷代文物兩百餘件,其中以清乾隆年間,綠松石磨製的編鐘最為珍貴。真身殿,又名祖師殿,是全寺主體建築,供奉五祖弘忍真身,是古寺僅存的清代磚木結構宮殿式建築。
唐代高僧弘忍,原蘄州府黃梅人,七歲出家,受具足戒。弘忍被認為是禪宗的實際創始人,出神秀、慧能兩大弟子,分成南北兩宗;北宗神秀一系不久衰落,南宗慧能一系成為禪宗主流,後發展成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五家,合稱禪門五宗。禪宗是中國支派最多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國佛教史上流傳最久遠、對中國文化思想影響最廣泛的宗派。
四祖寺、五祖寺所在的黃梅縣,有「鄂東明珠」之稱,是佛教禪宗發祥地,禪宗文化與台灣交流熱絡。去年11月,黃梅縣承辦第14屆湖北武漢·台灣周鄂台佛教文化交流與兩岸融合發展論壇黃梅活動,組織兩岸學者嘉賓觀看黃梅戲電影「傳燈」,在四祖寺舉辦兩岸和平發展祈福法會, 在五祖寺舉辦「法乳同源共築中國夢」兩岸禪宗文化座談會,推動兩岸禪宗思想文化交流融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