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創業家多,因此也孕育出累千成萬的中小企業,而這些中小企業一旦成功掛牌上市或上櫃,資本市場給與的本益比馬上能讓市值水漲船高,也能吸引到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更壯大公司的競爭實力。
併購種類多元萬象
不過,資本市場也是殘酷舞台,當營收與獲利全部攤在陽光底下,卻不如預期迷人,這時股票也會慘遭投資人拋售;況且,掛牌公司逐年增加,如果公司知名度不夠響叮噹,或者產品、技術無獨特魅力,那麼,很可能淪為日成交量不到百張的殭屍企業。
台灣股票市場對於上市、上櫃申請訂有明確規範,不過對於退出資本市場、也就是下市櫃,除非是財務或信用發生嚴重情況,否則反倒是較為消極的處理,因此沒有流動性的掛牌公司,看起來就像是受困荒漠中饑渴力竭的瘦馬,任其自生自滅。
當事業發展到某一種程度,在面對各種經營上的挑戰時,併購也常不失為一個策略解方,甚至成長的動力。併購是指「合併」或「收購」,種類多元萬象,廣義地說,只要是牽涉到一家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權被收購,都可以稱為併購。
不過,就像現實生活中的婚姻,企業併購完成之後,真正的挑戰才開始。例如,企業併購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整合的難題,包括組織、文化、管理階層等,同時,還可能面對規模過大的反壟斷以及客戶轉單等問題。
國巨控股操作稱霸
近年台股重量級併購案很多,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非國巨(2327)莫屬,2000年國巨以180億元的天價併購飛利浦旗下的磁性陶瓷元件與磁性材料部門,這樁併購案,讓國巨得到歐美的一線大廠客戶。
事實上,早從1994年起迄今,國巨已先後成功操作11家公司的併購以及入主,整個國巨集團已稱霸3核心板塊─由智寶(2375)、凱美(5317)領頭的鋁質電解電容,以及奇力新(2456)為首,整合旺詮(2437)、飛磁的電感與電阻,加上國巨本身的MLCC及晶片電阻業務。
惟美中不足的是,歷經多次減資與產品漲價利多的國巨,雖然去年公司大賺66.5億元,EPS高達近19元,但股價已經略顯疲態未再創高,建議操作上不宜追高。
反而是集團小尖兵凱美,出售控有龍華廠的深圳杰美康股權,總交易金額為人民幣7.1億元,扣除持有成本和股權交易稅,估計獲利達人民幣6.9億元,折合台幣超過30億元,將在第1季認列這筆業外利益,EPS貢獻超過22元。
另外,因智寶對凱美持股逾5成,也可認列獲利約17億元,EPS貢獻約18元。
光罩經營團隊換血
光罩(2338)是國內早期成立的半導體上游廠,最登峰造極時股價曾寫下237元的天價,後因半導體光罩市場競爭激烈,業績大不如前,去年起加快轉型計畫,先在董事改選後由波若威(3163)董座吳國精接任董事長,前凌陽(2401)總經理陳陽成擔任總經理,鉅晶董事長蔡國智當選董事,經營團隊完成換血。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商業周刊》2018/3/2 No.1082】想了解更多,詳洽02-276608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