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賴清德宣誓要解決少子化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台灣人口趨勢的幾個關鍵數字。第一,台灣的生育率從1960年代的七人(育齡女性平均生七人)開始下滑,一開始是合理的。台灣比較無法令人理解的大約是1996~1997年,那時台灣的生育率大約是兩人,此後除了2000年的金禧龍年略微回升,幾乎一路下滑,一直到2010年,這段時間的下滑較不尋常。
不尋常是,這段期間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條件,外在衝擊都很像,但台灣生育率就是跌得比人家快。
2003年,台灣的出生率掉到1.23人,按照歐洲國家的經驗,如果生育率掉到1.3人以下,是超低生育率的門檻,換言之,台灣在2003年就掉到超低生育率的門檻了,也就是在那個時點開始,台灣被聯合國列為全球生育率前十低的國家,一直低到現在。
當時的政府,幾乎沒有因應少子化的特殊作為,只有例行的社政與衛政,媒體報導也極少;在這個「時間點」下錯過了推出鼓勵政策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因為只要掉到超低生育率門檻1.3以下,之後政府做再多鼓勵措施,效果是非常非常有限的。
歐洲大多數國家的生育率大約維持在1.6~2.0人間,他們把生育率1.6人當成警戒線,盡可能不掉到警戒線之下。為此,歐洲推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包括補貼,公共托育政策等,都是在那個時候產生的。
事實上,當生育率低於1.6人時,各種鼓勵政策就已不大有效果,如今台灣生育率又低於1.3人,有什麼效果就很難說了。
從這些關鍵數字的趨勢來看,台灣已錯過了可以鼓勵生育的最佳時間點;那為什麼台灣當時不會想到呢?第一,因為台灣人口密度很高,大家都以為要讓人口密度減少,才有利於降低國土的承載壓力,這個觀念是對的。但很多人誤以為鼓勵生育,台灣人口數量會增加,其實鼓勵生育只是讓生育率不要再繼續跌下去。
因為即便現在再怎麼鼓勵生育,台灣的生育率已不可能回到兩人,更不可能超過三人,或達到四人;因為只要生育率低於2.1人,人口遲早是負成長。
日前,賴揆說要推動私幼公共化,藉此降低育兒壓力,這是予以認同的,國家的確該推動公共托育政策,但公共托育是社會福利,是支持家庭的,但不必然會提高生育率。
現在台灣生育率低最主要的兩個問題是,第一,結婚率太低,去年新生兒19.3萬人,有半數嬰兒的出生,是在父母親結婚後一年內出生的。因此看結婚率的變化,就可以推估新生兒的數量。例如去年結婚數又比前年更少,可以大瞻預估,今年新生兒大約只剩18.5萬人。
現在台灣適婚年齡25~35歲間的年輕人,只有三成有結婚,但台灣生育有96%以上是婚生子女,生育率與結婚數是息息相關的。
第二,台灣缺第二胎,一般人結了婚之後,通常會生一胎,時間點不一定;但要生二胎時可能年紀大了,或是養不起,經濟因素更重了。
因此,解決台灣出生率過低的問題,第一個要鼓勵結婚。現在很多學生一直賴在學校,憲法也沒說學生不能結婚,但華人的習慣就是你沒完成這個階段,就不會進入下個階段。現在年輕人在學校時間愈來愈長,結婚時間一直往後退,所以一定要打破這個觀念。
例如,西方社會每個大學都設有「有眷宿舍」,但台灣沒有一所大學有,所以就視為念完書才會結婚。再者,政府對第二胎的生育,如果能在35歲之前,一定要給予「重賞」,補助要加碼。
(本文由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薛承泰口述,記者吳馥馨採訪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