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7日 星期六

後疫時代生活新常態 這8件事你一定要記起來


【橘世代電子報】為讀者提供面對人生下半場所需七個面向的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 【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3/01/03 第 911 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主題 •後疫時代生活新常態 這8件事你一定要記起來
   
 
後疫時代生活新常態 這8件事你一定要記起來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78期 文/郭岳潭】

新冠病毒從一開始的原始株,死亡率比較高,讓大家相當擔憂;但隨著時間不斷推進,病毒也跟著變異到現在的主流株,傳染力雖然高,但死亡率降低了,各國似乎走向與病毒共存的生活,這種狀況下,這二、三年來疫情對人類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隨著國內新冠疫情趨於平穩,為了兼顧防疫與生活品質,讓民眾逐步回歸正常生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推行「防疫新生活運動」,包括:戴口罩、勤洗手、量體溫、保持社交距離、餐飲內用隔板、實聯制等各種防疫措施,讓民眾落實防疫之餘,也能放鬆享受生活。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副院長暨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合聘教授黃國晉指出,病毒無所不在,不只新冠病毒,還有好發於秋冬季節的腺病毒、輪狀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以及夏季特別活躍的腸病毒、諾羅病毒等;若是不注意都可能染病,甚至造成群聚感染,在此提供後疫情時代8招日常生活防疫動作,千萬要持續遵守。

❶高風險族群及場所戴口罩

「戴口罩是預防傳染病的好習慣!」黃國晉認為,戴口罩可以阻隔病毒與呼吸道接觸的飛沫傳染,是預防傳染病很好的方式,不只能夠有效降低感染新冠病毒,也能預防好發於秋冬季節的流感、感冒等許多呼吸道感染疾病。

雖然隨著新冠疫情趨緩,國內已於去年12月起開放戶外全程免戴口罩的規定,但室內、搭乘大眾運輸仍應維持全程戴口罩,最終可能也會解除室內口罩禁令;不過,小朋友、孕婦、年紀大、抵抗力差、容易感冒以及有症狀的人,仍建議維持戴口罩。

另外,出入高風險場所,例如:醫療院所、長照機構,或是演唱會、球賽、遊行、人才招募會等大型戶外活動,以及前往人潮聚集或密閉空間的公共場所,如大眾運輸、百貨、演講、展覽等,也都建議戴口罩較為恰當。

如何正確戴口罩?

黃國晉提醒,戴口罩可以自我防護,但不正確的配戴口罩,會使防護能力下降,必須時時注意口罩是否與鼻樑及臉部密合,才能發揮保護效果,戴口罩建議依照「開、戴、壓、密」的步驟,使用前先檢查口罩是否有破裂或缺陷,戴口罩時要將有顏色的外層朝外、白色面朝內,鼻樑片應在最外層的上方,將口罩完全攤開拉至下巴,再把鬆緊帶掛於雙耳,雙手食指均勻輕壓鼻樑片,固定於鼻樑上方,必要時可打結調整鬆緊帶的長度,盡量維持臉部密合度。

❷肥皂勤洗手、外出帶乾洗手

黃國晉表示,上廁所後、吃飯之前勤洗手,是從小養成的個人衛生習慣,無論新冠疫情持續與否,一輩子都應該好好保持。

病毒會透過接觸傳染的途徑,像是確診者打噴嚏或咳嗽,所產生帶有病毒的飛沫,可能停留在桌面上、門把上、電梯的按鈕上、電扶梯的扶手上、大眾運輸的握把上等物件;若是雙手接觸、再觸碰眼口鼻,就很容易被傳染。此外,建議出入容易接觸病菌的公共場所,例如:醫療院所、長照機構、購物商場、公車、捷運等,以及照護小孩前、看病前後、擤鼻涕後、上廁所後,也要好好勤洗手。

洗手不能只用自來水

黃國晉提醒,洗手不能只用自來水,最好搭配肥皂或洗手乳,且洗手後要擦乾雙手,以免潮濕的雙手仍然會附著細菌「洗了等於白洗」,正確的洗手步驟為「內、外、夾、弓、大、立、腕」,首先將雙手打濕、抹上肥皂後,依序搓揉包括:手掌、手背、指縫間、指背、大拇指與虎口、指尖、手腕,才能將雙手的病菌清除到最少。

另外,外出時最好自行攜帶酒精或乾洗手用品,萬一不便洗手時,也可以達到清潔手部的效果,乾洗手的正確使用方式為2∼5c.c.噴在手心,同樣徹底搓洗手掌、手背、指縫、指尖、手腕處,直到酒精或乾洗手完全乾燥為止,全程應至少維持20至30秒鐘。

❸不舒服量耳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111年11月7日起,取消營業場所及公共場所量測體溫措施,不過,醫院及長照機構仍維持不變。

黃國晉認為,隨著本土新冠疫情趨緩以及新冠病毒不斷變異,民眾確診後症狀表現也有所不同,發燒已不再是確診的重要指標,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常無法透過體溫量測發現,且敏感度也並不是很高。

另外,秋冬季節好發的流感,更容易出現發燒的症狀,建議身體感覺不舒服時,再量測體溫即可,尤其是患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及年長者,都要特別留意。

如何正確量體溫?

黃國晉表示,量體溫的方法也會影響準確度,如果使用額溫槍或紅外線測量,常有嚴重低估真正體溫的現象,不建議當作常規使用,建議以耳溫優先,體溫大於38℃,即可判定為發燒;若是介於37.5℃至38℃之間,體溫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度發燒,應注意是否伴隨出汗、打冷顫、頭痛、肌肉酸痛、食慾降低、疲累等情形。

❹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

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的禮節,包括了打噴嚏、咳嗽時,應以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來不及的話,則可用衣袖代替,但不宜直接用手掌遮住,以及平時避免觸摸眼睛、鼻子、嘴部。另外,使用過的衛生紙、口罩,應妥善包覆後,再丟入垃圾桶。

黃國晉說明,打噴嚏、咳嗽時,產生飛沫鼻涕等分泌物,會將新冠病毒傳播給周圍的人,尤其是密閉空間因空氣不流通,更容易造成病毒傳播,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若是戴口罩時打噴嚏、咳嗽,容易造成口罩潮濕,進而降低防護效果,記得要勤換口罩。

「沒事別用手摸眼、鼻、口!」黃國晉強調,雙手最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沾染病毒,而眼睛、鼻腔、口腔為黏膜組織,缺少了皮膚表皮層的天然屏障保護,特別容易讓病毒直接侵犯,切記觸摸眼、鼻、口之前,務必先確實清潔雙手,才能減少感染與傳播疾病的機會。

另外,黃國晉提醒,使用過的衛生紙、口罩,屬於口鼻分泌物汙染廢棄物,在醫院的標準處理方式,會先集中於紅色垃圾桶,再統一處理,建議民眾在家中應先密封,再丟入垃圾桶,以免病毒會因為空氣流通,而散播到空氣中,增加傳染的風險。

❺選擇性社交距離

所謂的適當社交距離,是指室內保持1.5公尺,室外保持1公尺以上,疫情高峰時,指揮中心建議,除了醫療、執行公務、維生等必要性活動,其餘非必要性的活動,特別是娛樂活動,都在禁止之列。另外,當時也推動「拱手不握手」,避免人與人肢體接觸,彼此互相保護。

黃國晉指出,過去以清零為主的防疫政策,全國疫情警戒有三級、二級,嚴守社區防線;但隨著邊境開放,走向與病毒共存的後疫情時代,營業場所、公共場域防疫措施,已不要求人流管制,人與人之間也不必特別避免接觸,只要做好選擇性社交距離即可。

舉例來說,可以與朋友握手,但不建議十指緊扣,握手後記得做好清潔、消毒就好,若是遇到不熟悉的陌生人,還是保持拱手、微笑即可;也可以參加朋友舉辦的聚會、活動,不必刻意避免人潮密集、密閉或通風不良的空間,但如果會接觸不特定人士時,最好可以避免面對面的近距離接觸,並注意全程正確戴口罩。

❻聚餐用公筷母匙、聊天先遮嘴

本土新冠疫情經過高峰到趨緩,中央防疫態度從清零轉為共存,期間對餐飲、聚餐都有不同管制措施,像是禁止內用、開放內用需使用隔板或1.5公尺間距,宴席不得逐桌敬酒、敬茶等,到後來取消內用隔板以及放寬桌菜、自助式餐廳取菜,開放賣場、超市、市場試吃,客運、高鐵、台鐵也開放飲食等,餐飲場所也已取消不得逐桌敬酒的規定。

黃國晉認為,隨著國內疫情趨緩,民眾終究要回歸正常生活,無論是內用、聚餐活動都在所難免;但建議聚餐時,最好準備一人一套公筷母匙,取菜用一套、用餐時用另一套,才能避免病毒透過餐具傳播給其他人。

另外,聚餐時,雖然不用避免交談,但談話聊天千萬不要噴口水,說話時最好用手遮住嘴巴,或是吃完要交談時,最好先戴口罩;而外出時有飲食需求雖可免戴口罩,但也儘量不要邊走邊吃。

❼接種疫苗,生病看醫生

「接種新冠疫苗能降低感染、重症及死亡的風險,並降低病毒傳播力!」黃國晉指出,新冠病毒不斷出現變異株,如傳染力高、具有免疫逃脫特性的BA.5,還有BA.2.75、XBB、BF.7、BQ.1等新興病毒株;不過,新冠疫苗也持續發展,從原型株疫苗、「原型株+BA.1」的次世代疫苗,到最新的BA.4/5次世代雙價疫苗,中和抗體效價都優於原型株疫苗,防護效果也更好,建議依照指揮中心建議持續接種疫苗。

不過,指揮中心已取消遶境、進香團宗教活動、團體旅遊健身房、八大行業的3劑令;黃國晉仍建議,最好打滿3劑疫苗,如果可以追打次世代疫苗、次世代雙價疫苗又更好。

黃國晉表示,萬一不幸確診,若是出現重症徵兆,例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血氧下降、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嚴重脫水、劇烈頭痛等,應儘速就醫,並由醫師評估是否符合口服抗病毒藥物的用藥條件,可以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接種疫苗防重症、死亡風險

接種新冠疫苗外,黃國晉建議,民眾也應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百日咳疫苗等,不但可以降低其他呼吸道傳染病的風險,也能降低感染新冠肺炎及重症、死亡風險。

❽養成良好生活型態

隨著指揮中心陸續鬆綁確診者的管制措施,確診者從原本的「7+7」放寬為「7+N」,再縮短至「5+N」,也取消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無論是否曾接種追加劑疫苗,都全面改採「0+7」自主防疫。

黃國晉認為,面對千變萬化的新冠病毒,維持免疫力最為重要,建議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是將防疫化被動為主動的最好方式,建議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減輕壓力以及避免吸菸、嚼檳榔、過量飲酒,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應用藥治療、回診追蹤。

居家環境部分,在通風不良的房間裡,空氣中的病毒量會積聚,增加了傳播的風險。黃國晉建議,保持通風與健康益處有關,住家應時常打開窗戶,保持良好的空氣流通,讓新鮮空氣進入室內空間,有助於清除含有病毒微粒的空氣。

天氣冷時千萬別緊閉門窗,記得稍微打開窗戶數分鐘即可,「室內的新鮮空氣越多,空氣中的病毒就越快被清除」,可以減少呼吸道感染的傳播機會。另外,辦公室、宿舍、飯店等團體生活空間,最好設有通風換氣設備,盡量保持空氣流通。

有症狀不外出做個有素質的好公民

「有症狀戴口罩、不外出,是基本的個人衛生原則。」黃國晉提醒,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時,有可能是感染新冠病毒或其他病毒,建議在家多休息、不上班、不外出,最好要戴上口罩,避免傳染給同住家人;如果需要就醫,則不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478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