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夢影 二:夢懷心齋》──將人生體悟轉為文字,帶來清新雋永的美感體驗。
明末清初最具風格的格言小品文作家──張潮
●他是文學高人,博覽群書,文學造詣極佳,句句成韻、成對。
●他是雜學達人,談文論藝、萬物風情、生活雅趣無所不懂。
●他是奇妙之人,為文情真,風格自由,人生體察亦莊亦諧。
《幽夢影》,中國最上乘的格言式小品文集
●每則小品文平均約50個字,輕薄短小,適合難以集中注意力的現代人。
●未特別做主題分類,毋須按照順序閱讀,想怎麼讀都行。
●所談主題多樣,包括美感追求、四季感懷等,也有張潮對人生的嚮往與遺憾。
●每則貼文都收錄了當時文人的評點,有的嗆辣,有的幽默,有的根本就是《幽夢影》鐵粉。
好讀版本特色
●文字部分:特邀中國文學根柢深厚的寫作者曾珮琦,為每則小品文進行注釋、翻譯、賞析,並收錄數百則的評點。
●圖畫部分:廣蒐東西方世界級繪畫名家70餘幅雋永畫作,並予以雙色安排,全書文圖相映,閱讀成趣。
精彩摘錄
●創新菴不若修古廟,讀生書不若溫舊業。──經過時間考驗、古聖先賢都來背書的好書,不看嗎?
●錢多不如境順。──心境對了,處境就順了,錢財還會遠嗎?
【精選書摘】〈人非聖賢〉
人非聖賢,安能無所不知?祇(1)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復求知其二者,上也;止(2)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者,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其次也;止知其一,惡(3)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白話翻譯
普通人並非聖人賢者,豈能什麼事理都知道、都明白呢?碰巧得知了其中一部分,生怕事物全貌不只這個部分,還想知道其餘的,此為上等;只知其中一部分,因為聽了別人說才知道還有其餘的,這是次一等;只知其中一部分,有人告知還有其餘部分卻不肯相信的,這是又次一等;只知其中一部分,卻厭惡別人說還有其餘的,這是下等中的下等。
評點
●周星遠(4)評點:兼聽則聰,心齋所以深於知也。
多方聽取不同見解才能夠明辨是非,而這正是心齋先生識見既深且廣的原因。
●倪永清(5)評點:聖賢大學問,不意於清語(6)得之。
聖人賢者的大學問,沒想到就這麼在清談作品中獲致了。
註釋
(1)祇:在此讀作「紙」,有正好、恰巧之意。
(2)止:僅、只之意。
(3)惡:厭惡。
(4)周星遠:生平不詳。
(5)倪永清:生卒年不詳,法名超定,清代松江(在今上海市境內)人。
(6)清語:指《幽夢影》這類清言小品集。
賞析
這則小品文旨在論述人的認識與所知是有限的。很多時候,我們認識外在世界,是透過眼睛、耳朵、鼻子、口腔等感官去感知,而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所能感知的範圍自有其限度,超過範圍限度的事物,我們常常無法得知。
由此可知我們的身體形軀實充滿限制,因而理當認識自己的有限性才是,可也有人以為他所認識的事物即是世界的全部真相,這便是心的認知去執定他所認識到的東西。就像井底之蛙那樣,蛙在井底窺視天空,以為天空就只有井口這麼大,殊不知天空廣闊無邊。人也差不多如此,只是,比較有見識的人能意識到自身感官知覺的有限性,意識到自己所了解的不過是事情的一小部分,所以會想再進一步探索那些他無法認知到的事物,這是最上等的人。
另有一些人,聽了別人的說法,才意識到了自身認識的有限性,也了解到還有他所不知道的部分,並欣然接受之,這是第二等人。也有些人是,即便別人說了他所不知道的其餘部分,仍固執己見地拒絕接受,這是第三等人。
最下等的人是,當別人說了他所不知道、不了解的其餘部分時,不僅拒絕接受,還會連同對方也一起厭惡,這樣的人著實故步自封,永遠只能活在有限認知的世界裡,並且希望別人也和他一樣。在生活中,這樣的人所在多有──當別人提出不同的見解、看法時,心理就產生排斥,因而厭惡對方,這種人不但無法進步,且容易與他人站在對立面,無法好好聽取別人的意見看法,更遑論同意或形成共識了。
世界那麼大,可是也有人把自己活得那麼小,不是虛懷,也不是知足,那是狹隘。
《幽夢影 二:夢懷心齋》──張潮若穿越來到21世紀,這本書就是他的FB貼文+IG貼文的集結。
《幽夢影 二:夢懷心齋》電子版新上架! Kobo 博客來 漫讀 GooglePlay
《幽夢影 一:幽深如月》電子書版 博客來 漫讀 Kobo 讀墨 GooglePlay UDN讀書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