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市教育局「愛閱網」為好書寫導讀、設計提問,鳳西國中藉班級競賽鼓勵學生完成愛閱網挑戰。圖/鳳西國中提供 | | | 今日說書人:陳宜政(高雄鳳西國中老師、高師大國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在TED演講中,莉姿・茉芮(Liz Murray)以堅定的眼神與口吻道出:「Life Can Change.」。她曾是生活混亂的女孩,父母親常年吸毒。她曾經無家可歸,但求知若渴,最終獲得《紐約時報》獎學金,2009年自哈佛大學畢業。莉姿在紐約成立「活出生命」(Manifest Living)公司,以自身經歷鼓勵人們朝著人生目標前進。這一切的動力,皆來自莉姿強烈希冀擺脫飢寒交迫,努力破除她在心裡自築的「高牆」。 父母吸毒成癮 先後入獄 莉姿吸毒成癮的父母將「用錢買毒」當成每日生存的唯一目標。莉姿父母親先後因販毒、詐騙犯法進出監獄,他們唯一可以獲取「合法」金錢買毒品的管道,是莉姿母親因先天退化性眼疾可領取「社福生活補助金」。每月第一天是社福輔助金支票發放的日子,這天她家會如同耶誕節一般歡樂。 莉姿說,當窮得連尊嚴都可以擺在一旁,還在乎什麼?莉姿不怨父母,但這「支票日」的共同喜悅,大約只能短暫解除長期饑寒的百分之一,莉姿和姊姊本來能填飽肚子的童年,被父母一起躲在廚房吸毒的自我亢奮所剝奪。 每日街頭乞討 居無定所 莉姿不僅經常挨餓,身上沒有乾淨的衣物,家裡也沒有整潔浴室可供梳洗。她每日在街區打轉,去加油站乞討,大賣場偷竊,垃圾桶裡翻找填肚的發酸食物,輪流到同伴家過夜,甚至做些不法勾當以換取住在汽車旅館的機會,這些都是家裡無法長久給予溫暖青少年們共同追尋的目標。 勇敢打破心牆 戰勝自我 幾年之後莉姿回想這段歲月,一直覺得有堵牆橫阻著她。高牆彼端稱作「他們」,屬於那些趕地鐵上班的人,課堂上舉手答題、循規蹈矩的優秀學生,在正常家庭成長,可一路念書上大學;高牆這端則稱「我們」,盡是中輟生、領取社會福利救濟金、逃學與違法犯紀的人。 莉姿發覺是自己築起高牆,開始思索這種「立即性享樂」、「處理立即性問題」的生活困頓,她制訂長遠目標,且勇敢地擊破心中高牆,戰勝想放棄自我且回到街頭的念頭。 遇挫敗再站起 哈佛畢業 當莉姿父母親因愛滋病過世,她在紙上寫下期待:隱私、一張大床、乾淨的衣服、熱水澡等,這些生存的基本需求,成為莉姿努力達成的願望。她又發現,高中課程只拿到一個學分,於是盡力尋找關於「另類中學」的資訊,在一次又一次申請面談挫敗中重新站起,完成高中學業,她後來獲得《紐約時報》獎學金,畢業於哈佛大學,擺脫過去,朝著積極進取的人生前進。 這是一本關於挑戰自己戰勝貧窮困境的回憶錄。從無法選擇的原生家庭,如何理性卻溫暖地看清楚這一切?如何擺脫家裡的舊有觀念與處理立即性需求的習性?如何在每一次挫敗中克服心中自築的高牆?這個真實故事,從一開始「以為這個世界就是一堆看我不順眼的人」,最後學習接受陌生人的慷慨美意,這本書鼓舞人心,也真實記錄這社會亟待自救與救援的族群。 他們這麼做╱從兩性觀點看閱讀 鳳西國中配合高雄市教育局「愛閱網」活動,設計班級閱讀賽。陳宜政請學生用「性別」挑書,找出書名裡含有男孩、女孩的書籍,全班共讀。學生讀完《最貧窮的哈佛女孩:那一段飢餓、無眠與被世界遺忘的倖存歲月》與《奇蹟男孩》後,由男女生代表分享讀後想法,台下同學則比較不同性別對同樣書目的看法差異。最後,全班一起整理兩本書在主角、主角家庭、故事發展及內容安排的不同,最終完成愛閱網的線上閱讀測驗。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