荳芽去美國念書之後,開始了她的獨立生活,一個人在語言、文化和生活環境都和我們不同的國家,求學、交友,獨自面對、解決各式問題。
於是,我被許多讀者和身邊的朋友問起「怎麼陪孩子養成獨立的性格」這樣的問題。
我總是先反問問我問題的人:「你覺得怎麼樣算獨立?」也就是我們得先定義獨立。
如果查辭典,會得到獨立大約是不倚靠他人而能自立這樣的意思。對父母來說,我們會期望孩子「不要太依賴我們,可以獨自做他該做的事」。所以,希望孩子獨立的第一步,自然是爸媽先要求自己不要總是當那個可以讓孩子倚靠的人。
前一陣子,我在一家餐廳吃飯,鄰桌一對父母和一個小男孩一起用餐,媽媽準備了小剪刀剪碎食物、餵著小男孩,爸爸則是忙著用手機拍兒子吃飯的模樣。天倫之樂,令人欣羨。問題是……小男孩看來應該是上小一了,椅子上安放著他的小學書包。
最近聽到的例子是蝴蝶的學長。每週一大家要趕搭校車回寄宿的學校,這位學長睡晚了、趕不上校車,媽媽只得自己開車送公子上學,連續幾個禮拜如此,老師請公子別再麻煩媽媽接送,自己搭校車上學。公子回:「她是我媽,對我就有責任!」這位公子已經十一年級。
我對獨立的定義,用大白話來講,就是:什麼年紀就應當學會那個年紀的人該會的、當會的事,然後,表現出來。
學齡前,學習生活自理能力,自己吃飯、上廁所、綁鞋帶,最好還可以習慣自己閱讀、玩耍一小段時間。
小學階段,開始學習「獨立學習」,了解寫作業、準備考試、帶齊學用品是自己該負責的事,不是老師、爸媽的責任。
中學之後,理解「探索自我」之於自己未來的重要性,花時間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性格,打理未來的就學申請或就業準備。
十八歲以後,大約是要上大學了。別再自稱或讓旁人稱你為「孩子」,這年紀,該為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負責了。
我這樣定義獨立,不知道是不是過於嚴苛,但我的確是一向這麼要求荳芽和蝴蝶的。
獨立,不僅僅是外在的行為表現,我們更常輕忽的是:獨立其實需要很多內在的心理素質來支撐。這些心理素質可能是足夠的自我認知能力、敢於表現優點也面對缺點、理解他人和世界的能力……
不只是孩子,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獨立。在辭典裡,獨立這個辭還有另一個解釋:孤立無所依靠。離家的孩子和孩子離家的父母,都需要獨立生活的能力。
荳芽在美國,她和我有12個小時的時差。我的夜晚是她的白晝,我們分隔在地球的兩端。
上個禮拜她line 給我這張美國媽媽陪孩子在河岸邊玩的照片,她說她去渡假,在一個人口只有二千多人的小鎮,美國小小孩時常獨自走來走去、跳上蹦下的玩,即使靠近水岸,美國媽媽也只是走過去陪著,不會急呼呼的把小孩拎回來、怒斥危險。小小孩因爲滿足了好奇心及探險世界的慾望,很少哭鬧,玩累了,便自己跑回頭找爸媽。
荳芽說:「媽媽,這就是妳說的獨立的第一步吧……」
我和荳芽分隔在地球的兩端。獨立,讓我們彼此放心對方。當然,再怎麼獨立,想念還是少不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