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聚會,一位年輕的媽媽坦白的說,她其實一點都不想當媽媽!
當媽媽以後,她變了,她不再是她自己,她的日子「沒有一天好過」!
問題是,講完這些話以後,她又說,她得走了,因為──她要回家煮飯,她要回家盯孩子作業,老公要回家了,所以她也要趕快回家……。
以上的對話,不只聽一位媽媽說過,事實上,好多媽媽都這樣說,不是嗎?
我們都以為,那是「母性的光輝」,是媽媽「放不下」這個家。
但,真的是因為放不下這個家嗎?
我們都以為,當了媽媽,有了責任──她真是一個負責任的母親。
但,真的是因為想負責任嗎?
說穿了,她其實放不下的,不是那個責任,而是整個社會給她、壓施在她身上的一個「隱形的期待」。
什麼期待?
期待她,成為一個溫柔的太太。
期待她,成為一個全能的好媽媽。
不少的女性,某程度上還活在父權陰影之下,下意識希望在其他人面前,「裝」作一個溫柔賢淑的模樣,成為一個古早時代那種好女性、好媽媽,好像只有這樣子,她才能在同儕中(可能是其他的媽媽、或其他的夫妻檔)被接納、符合了她現在的身份(媽媽)。
但,這真的是她原本的想法嗎?
上一世紀末的教育,已接近平權,已讓女性等同於男性──女性是獨立的,女性有自己的想法,女性應建立自己的人生,女性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離開學校、離開職場,成了家,女性們,竟然忘記了她從小被教導的。
她們,很多都是從小從未想過自己的人生會終結在婚姻的新時代女性,突然進入了一個叫做「家」的地方,變成了一個叫做「母親」的角色。竟然脫不掉自己幻想中的那個社會施壓給她的,於是,從那一天起,她戴上了「面具」,進入了她個人人生最扭曲的時代!
多扭曲?
多痛苦?
經常聽到「老公們」,聊到他們的「老婆」,開玩笑的說,他們的老婆,「外面一個樣,家裡一個樣」──似乎有不少的老婆都有這樣的狀況,當然,有些是開玩笑的。
不過,這開玩笑,好像又真的是現代人共通的體悟,從卡通可以觀察到,日本卡通的爸爸,經常從頭到尾一個模樣,情緒和個性,不會明顯突出,但是卡通裡面的「媽媽們」,平時溫柔,輕聲細語,突然間生氣起來,總是狂風暴雨,非常誇張──卡通的畫法經常在媽媽頭上加了兩根角,讓她變「魔鬼」,或裂出一張大嘴,一邊大罵大吼,一邊噴口水,然後,被罵的那個人,無論是孩子,或是老公,或是鄰居,就被畫成「小小的」,縮在電視螢幕的角落。當然,這些情節,搏君一笑,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卡通影片都這樣描繪「媽媽們」?
為什麼會有那個「一下溫柔,一下兇猛」的落差?
這個落差,發生在不少21世紀媽媽的身上,也是很多21世紀的「非媽媽們」(可能是爸爸、可能是孩子)所觀察到的──婚後男人,不少都看過這樣的面貌──媽媽們習慣在外裝著一個樣,當人們那個好媽媽、好老婆,但一回到家,門一關,習慣頤指氣使、大吼大罵。
請注意,「生氣」的那一面,不是問題。
「溫柔」的那一面,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試問,如果心裡生氣,如果不高興,如果想發脾氣,如果不爽,那,為什麼要微笑?
為什麼要溫柔?
為什麼要「裝」?
成為一個媽媽後,女性更加強了「裝」,變成一個很會「裝」的人,彷彿這樣,對下一代、對這個家,是比較好的?
但,說穿了,下一代早就「看光光」了。
長期下來,這些孩子,誰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這樣子?
而且,千萬不要小看那種「裡外不一致」,久而久之,這樣扭曲,在很多地方呈現「兩套標準」,把下一代教得「假假的」。
家暴研究指出,從小親眼目睹爸爸打媽媽的人,自己長大成家後,也有很大機會是家暴的「施暴者」,那麼,從小經歷過媽媽這樣的「兩套標準」,外面溫柔、關門對家人大吼大叫的,學到的不只是大吼大叫,而是假掰,而是扭曲,而是兩套標準。
到後來,這兩套標準,到底要怪誰?
要怪的,還是男性,揮不去父權時代對女性的「期待」,認為那樣的女性,才適合當媽媽?因此,造成女性結婚後,在意對方的觀感,不能「做自己」,也反而間接的造成男性擇偶時的「嚴重誤判」,以為自己即將結婚的女性,是他(男性)心中幻想的那個美好「女神」,到最後,門一關,女性開始「做自己」,男性才發現,才後悔,天啊,妳怎麼這麼兇?妳怎麼對我這麼大吼大叫?妳怎麼常常生氣?然後,因為老婆裡外不一致,成了「不能說的祕密」,痛苦不堪──
這一些,難道不是男人自己的錯嗎?
所以,第一步,女性自己要知道,真實的自己,可以毫不保留地表現出來,在自己朋友面前,在自己的所有家人面前,也因此,裡外一致,內外相同,做自己,停止扭曲,
這是妳應得的,不需在意別人怎麼想。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的權利,媽媽也是,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