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生技業掛牌 官方破除潛規則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致富關鍵就在理財!【理財周刊電子報】讓你擁有最專業的股市投資指南、企業內幕追蹤、理財致富手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18/06/05 第438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財經專題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生技業掛牌 官方破除潛規則
記者邱金蘭、黃文奇、吳馥馨/綜合經濟日報
力抗大陸、香港磁吸效應,金管會將出三招吸引生技業在台掛牌,包括檢討大股東閉鎖期時間、全面縮短申請上市櫃流程,及請承銷商對被退件或撤件原因加以輔導,破除潛規則疑慮。

此外,針對業者質疑是否有陸資持股就不能在台掛牌,官員表示,陸資持股三成上限未變,只是採實質認定原則,才會有個案不同情況,但不可能有陸資就不能來掛牌,很多公司都有陸資也有獲准上市櫃的。

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近期率領台灣生技業赴北美生技展參展,3日受訪時表示,為了強化台灣生技產業及引入國際能量,金管會研擬縮短新創生醫公司上市櫃審查時間,且將革除「潛規則」,兩個月內對外宣布。

據了解,為了留住生技業在台掛牌,金管會研擬採取三項強化措施。第一,請證交所及櫃買檢討是否縮短大股東閉鎖期,現行規定是適用免獲利的生技公司,董監事及大股東持股,有一半是閉鎖一年、一半閉鎖二年;至於未適用免獲利的公司,也就是適用一般上市櫃條件的公司,則是一半閉鎖半年、一半閉鎖一年。

知情官員表示,閉鎖期主要是浩鼎事件後才改為更嚴格,生技業者希望適用免獲利的公司也能比照一般上市櫃公司的閉鎖期,這部分會檢討。

第二,全面縮短申請上市櫃流程,生技業若要適用免獲利條件,須先拿到工業局的「意見書」之後,才能向證交所或櫃買中心申請上市櫃。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審查流程,已從八周縮短至六周,最近上海商銀火速獲准上市,就是金融股適用首例。

至於工業局那關的審查流程也太冗長,工業局也正檢討縮短流程,研擬從現行三到六個月,縮短到二個月以內。第三,金管會指示櫃買中心未來對於生技產業申請上櫃案件,若被退件時,必須對外敘明理由,外界仍有疑義時,須說明清楚,以免再被誤為有潛規則。

 
財經專題
吳政忠:生醫掛牌改革 會讓業界有感
特派記者黃文奇/波士頓3日電經濟日報
北美生技展(Bio 2018)預定美國時間5日正式開幕,此次台灣參展團團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3日首度表示,為了強化台灣生技產業及引入國際能量,金管會正研擬縮短新創生醫公司上市櫃審查時間,而且改革幅度會比外界預期大,讓業界有感。

此次台灣出席美國生技展以「國際合作」為主軸,吳政忠説,共有三大亮點,除了金管會宣傳台灣資本市場以招攬國際生醫企業來台掛牌之外;其次,中研院建構的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將整合完成,是未來發展智慧醫療的關鍵,而生技中心主導的生醫加速器也將尋求國際鏈結,攜手打造獨角獸。

在精準與智慧(數位)醫療部分,吳政忠指出,台灣的人體基因生物資料庫,包括中研院與19家醫院的資料庫若能整合,並將資料格式統一,透過大數據串連健保資料庫,將對生醫產業帶來極大能量,屆時台灣就能引入更大的國際夥伴。

在國際加速器合作上,近年台灣有不少好公司冒出頭,吳政忠說,不少醫師、工程師攜手,進行產學研合作,讓作為醫師的使用者端與開發產品的工程師一起共事,若能引進國際加速器一起訓練,業界也認為,有望為台打造生醫獨角獸。

吳政忠說,金管會此次參展目的在招商,希望國際型企業能進入台灣資本市場。他此次特別率團赴美,甚至參加哈佛大學醫學院主持台灣生醫論壇(Taiwan Bio Forum),為台灣北美生技展暖身。

 
生技團北美參展 外資唱旺
記者趙于萱/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推廣生技業,率領浩鼎等22家生技公司參與北美生技產業展,緊接著證交所將首赴美東舉辦大型招商,招手美中小企業來台掛牌。

近來外資圈也積極發掘台灣生技股價值,包括花旗、瑞信及滙豐等三大重量級券商,近日也接連出具看好報告,為生技族群股價增添柴火。

其中,花旗環球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谷月涵(Peter Kurz)直指,2018年是台灣新藥年,目前台灣新藥業發展臻於成熟,中裕、藥華藥、神隆、美時等預期取得重要藥證認可,有機會帶動族群起飛,是外資圈樂觀派指標。

 
生技醫療 聚落成形
王奐敏經濟日報
近期外界關心港交所開放未獲利生技類股上市對於櫃買市場之影響,櫃買中心表示,多年來長期配合政府政策扶植生技產業發展,已形成完整之生技醫療產業聚落,截至今年5月31日生技醫療上櫃掛牌家數已達82家,總市值已達5,793億元,約占櫃買市場整體公司市值16%,為櫃買市場僅次於半導體的第二大產業。

相較於港交所要求生技類股上市預計市值應達港幣15億元(約新台幣57億元)、從事核心產品研發至少12個月且有一項核心產品通過概念開發過程,於公開招股六個月前獲得至少一名資深投資者提供相當數額之投資,以及具備足可應付未來上市12個月所需開支125%之營運資金等標準,櫃買中心對於生技醫療產業上櫃之市值及研發進度並無特殊要求,亦無需具有長期投資者及具有未來12個月營運資金等限制,對於生技醫療業者相對友善。

櫃買中心分析,近三年來每年約有五至九家生技醫療公司掛牌,今年截至5月31日已有三家業者順利上櫃,生技醫療上櫃家數穩定增長,2014年61家、2015年66家、2016年75家、2017年80家,截至2018年5月31日已來到82家,其平均資本額約8.4億元,而近三年來掛牌22家,平均資本額約8.9億元。

隨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長期健康照護需求逐漸提高,生技醫療成為重點發展趨勢,因此吸引國內外專業醫療人才,尤其是熟悉歐美新藥審查機制或美國FDA作業流程之專家,返台投入相關領域,且台灣長期由最優秀人才接受醫學教育訓練,造就台灣高水準之醫療環境,並由台灣資本市場為生技醫療公司提供充沛資金,皆為台灣發展生技醫療產業之優勢。生技醫療公司如有規劃進入資本市場,櫃買中心長期耕耘生技醫療聚落,對產業瞭解度高,能提供優質專業服務,縱有資本市場競爭,相信櫃買市場絕對是生技醫療企業最佳選擇。

 
國際財經要聞
義銀行龍頭 想併法國三哥
編譯謝汶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消息人士透露,義大利銀行業龍頭裕信銀行(UniCredit)正考慮與競爭對手、法國第三大的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合併,若這兩大歐洲銀行真的攜手合作,可望啟動歐洲銀行業的新一輪整併潮。

金融時報報導,裕信銀行的法國執行長穆斯提爾(Jean Mustier)過去幾個月一直積極倡導兩家銀行合併的構想。消息人士表示,目前這兩家銀行還未採取正式行動,但法國興業銀行的主管也正在研究合併的可能性。

受整併題材激勵,裕信銀行股價4日盤中一度漲3.8%,興業銀行則一度上揚2.4%。不過,這兩家銀行的高階主管強調,合併的相關討論仍在初期階段,而且義大利動盪的政局,也使他們將原本計劃18個月內要達成一項協議的時間表往後延。報導也說,這兩家銀行至少要一年後才準備達成協議。

穆斯提爾認為,法國興業銀行是裕信銀行理想的合作夥伴,能夠支撐裕信的投資銀行業務以及在東歐的營運。穆斯提爾過去曾主導法國興業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對法國興業銀行而言,兩家銀行合併的的主要利多之一是,法興將能在義大利和德國的零售和企業銀行業務取得領導地位。

分析師認為,裕信與法國興業合併後,足跡將遍布歐洲主要地區與中東歐,且可望進一步減少投銀業務的成本、擴大規模,因此攜手合作很合理。然而,裕信和法國興業銀行的任何協議都將面臨挑戰。

除了義大利的政治動盪,該國也對讓外國人擁有或經營義大利企業懷有敵意,且監管機關也可能對這兩家在國內具系統性重要地位的銀行合併感到不安。

規模太大...合併有難度

【編譯林聰毅/綜合外電】歐洲需要減少銀行的家數已是共識,而合併案將有助於達成此目標。但專家指出,鑑於金融危機後的監管邏輯規定銀行要縮小規模且須降低系統風險,義大利裕信與法國興業銀行短期內很難合併,原因是兩者的規模太大且太複雜。

在金融時報披露這兩家銀行考慮合併前,這個構想已被傳了好幾年。法國興業的投銀可從裕信在德國、義大利及東歐等地的業務受惠,反之亦然。分析師指出,兩者合併後的資產超過2兆歐元(2.4兆美元)、淨營收達500億歐元,交易完成後好比成立一家新的滙豐控股(HSBC)。

但彭博專欄作家羅蘭特(Lionel Laurent)說,支持合併的每個理由,似乎都有違源自於2008年危機的監管邏輯,其中之一是銀行規模愈大,納稅人拿錢為銀行紓困的風險就應降得更低。

法國興業與裕信都被視為具全球系統重要地位,只需額外持有1%資產做為資本。HSBC則需要2%,這顯示規模愈大、成本就愈高。

兩家公司的規模相當,裕信市值約330億歐元,法國興業為308億歐元,且兩者無國內的地理重疊性,不會有大規模裁員。

但政治阻礙卻很難克服,義大利新的反體制領導人,最近才矢言要使銀行體系遠離歐盟規範。

 
美若引爆貿易戰…全球經濟將雙輸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總統川普的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三日坦承,華府和盟友間的貿易爭端恐危害美國蓬勃發展的經濟,但他說這些爭端不能怪川普,要怪中國大陸和歐盟。

標普全球機構首席經濟學者葛雲華則預測,如果各國發出的關稅威脅升高成貿易戰,雖可能不會造成全球性衰退,但全球經濟成長率將縮小一個百分點。歐洲央行(ECB)也預估,關稅措施實施後第一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縮小一個百分點,全球貿易將萎縮百分之三。

全球七大工業國家(G7)本周將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峰會,美國總統川普將與其他盟國元首在貿易衝突上攤牌;歐盟及加拿大已經表示除非美國取消鋼鋁國安關稅,否則將對美國進行報復。由於川普一向反覆無常,因此無論是盟國或對手都寄望於他在未來幾天改變關稅政策;但如果希望落空,一場全面貿易戰將勢所難免。

美國財長米努勤指出,他已經將G7的訊息轉達給川普,並表示川普「已非常清楚地表示想要解決貿易問題」。他說,「我們的目的是確保公平且平衡的貿易。外界有G6+1之說,但其實仍是G7,我們對G7有信心」。

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表示,「米努勤並非直接主管鋼鋁關稅,因此這對他是個大難題。我為他難過,但並不會同情」。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則對美國搬出國家安全作為加徵關稅的理由特別憤慨,痛批「簡直是一大侮辱、令人難以接受」。杜魯多說:「我們的士兵一同在阿富汗山區作戰和陣亡,在我們肩並肩合作下,這種說法無異是侮辱。」庫德洛回應說,「我想他(杜魯多)過度反應」,加拿大「身為美國的友邦和盟國,沒人會否認這點,但重點是我們必須保護自己」。

庫德洛坦承貿易爭端恐危害在大幅成長和低失業率帶動下「全速前進」的美國經濟,但他替川普屢屢破壞規定想改變全球貿易體系的作法辯護。他說:「別怪川普。要怪就怪中國、歐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怪那些無意進行互惠貿易的人,還有關稅和保護主義行為。川普只是對數十年來貿易被濫用的情況做出反擊。」

加拿大外長方慧蘭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訪問時警告,華府祭出的關稅,美國的企業和消費者會首當其衝。她說:「我們知道以鄰為壑的方式行不通。這是從一九二○和一九三○年代得到的教訓。我衷心希望以史為鑑,不要再重蹈覆轍。」

 
全球288家企業 籲G7淘汰燃煤發電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掌握廿六兆美元資產的兩百八十八家法人投資者四日力抗華府反對,呼籲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逐步淘汰燃煤發電,協助遏止氣候變遷。

路透報導,這些法人投資者認為,各國削減溫室氣體排放計畫過於脆弱,無法按照二○一五年巴黎峰會所達共識限制暖化。一年前,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G7高峰會八日、九日在加拿大召開前夕,這些法人投資者發布聲明說:「全球正在轉向清潔能源,但政府要做的還有很多。」

根據聲明,連署人包括德盛安聯投信、英傑華投信、德銀投信、匯豐環球投資管理、野村資產管理及美國和澳洲一些大型年金基金。

作為減緩氣候變遷行動的一環,投資者呼籲各國政府「訂出期限,逐步在全球淘汰燃煤發電」,並漸進停止化石燃料補貼,「讓碳達到合理的價格」。

投資者也敦促各國政府,在二○二○年前強化溫室氣體減排計畫,並確保企業改善與氣候相關的財務報告。

氣候變遷投資者集團執行長菲佛表示,這是頭一次有這麼多投資者團體呼籲逐步停用燃煤發電。

 
要聞
台歐雙邊投資協定 政院盼速啟動談判
記者吳馥馨/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昨(4)日表示,近兩年歐商在台投資逾百億美元,占歐盟對台累計投資總額近四分之一;有鑑於歐商對台投資顯著增加,盼能盡早啟動雙邊投資協定(BIA)談判,以提供雙方業者更多投資保障。

施俊吉昨天出席「2018年歐盟創新周」開幕典禮;施俊吉說,最近歐商對台灣投資顯著增加,近兩年對台投達額達106億美元;台灣正積極發展離岸風電,預期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歐商來台投資,盼能盡早啟動談判。

知情人士表示,台灣與歐盟的投資協定,目前還沒有進行共同研究,未進入到可行性研究階段。

經濟部長沈榮津昨天表示,關於BIA談判部分,雙方會推派工作小組討論,先敲定架構後再談實質內容,但目前仍停留在原則性問題,後續需要雙方繼續努力。

5月底,歐洲議會才剛通過「共同商業政策」決議案,籲請歐盟執委會儘速完成準備工作,啟動與台灣BIA談判。知情官員表示,歐盟共有28個會員國(含英國),能獲得歐洲議會同意,已很不容易;歐洲議會決定後,會送部長理事會討論。

 
吸引投資移民 資金項目鬆綁
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政府將放寬投資移民規定,鬆綁其中的外資投資限制規定,若為投資移民,不受外資投資金融債不得超過匯入資金30%限制,由於30%主要是防堵炒匯,金管會希望脫勾處理,以免防炒匯的防線被突破;未來也須訂控管機制,避免假投資移民、真炒匯。

根據國發會日前向行政院提出的新投資移民法規劃,為吸引更多人才,將放寬投資移民相關限制,包括投資項目及須匯入金額放寬。

現行規定投資移民適用的對象,包括投資中央政府公債及其他金融商品在新台幣3,000萬元以上者,新投資移民法草案擬放寬,除公債外,也可投資經政府核准有利國家建設或產業發展的基金、公司債等金融商品。

政府另將放寬投資移民,投資金融商品須匯入的金額。根據金管會規定,外資投資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等金融商品,不得超過匯入金額的30%。

若以投資移民門檻3,000萬元來看,30%規定下,等於外國人須持有1億元的資金,才能達標,門檻遠高於3,000萬元,因此國發會規劃排除30%規定限制。

30%是金管會與中央銀行為了防止外資炒匯訂定的規定,用意是避免外資將大量資金停泊在債市,要把資金趕進股市。

因此,對於投資移民要排除這項規定,金管會希望脫勾處理。

也就是要在新經濟移民法草案中明訂清楚,財務性投資跟投資移民要脫勾處理,只有投資移民才能排除30%規定。

國發會官員表示,會在草案中明訂,投資移民不受30%限制,具體條文會再研議。

 
經長:運出燃料棒 年省一億保養費
記者葉卉軒、孫中英/台北報導聯合報

經濟部長沈榮津昨天在歐盟創新周開幕活動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核四燃料棒預計七月分批運回美國原廠,徵求國外買主,一年可省下約一億元的維護保養費用。

核四廠不啟封,外傳燃料棒運回美國運送費需要八十億元,擁核人士質疑,「買來的燃料棒沒拆封又退回去,根本是賠本生意。」

也有民間團體呼籲台電不要將核四燃料運出台灣,環團也痛批,核四已經是花了三千億元的爛攤子,認賠殺出才是最妥適作法。

沈榮津表示,處理燃料棒是立法院的決議。立法院一月卅日三讀通過,要求核四廠燃料棒在二○二○年底前全數(一七四四束)移出核四廠。

台電則指出,這次燃料棒外運含拆解費用,決標金額約六點九億元,外界把建廠時燃料棒採購成本誤指要花費八十億元外運,明顯誤導。

台電強調,核四燃料棒外運實現對人民「不啟封、不運轉」的承諾,除象徵正式走入非核家園,外運後可年省超過一億管理費。

此外,核四廠核燃料運往美國後,將該批燃料束拆成燃料棒,積極找尋轉售機會;若未找到買家,則會將燃料棒進一步拆解,回收鈾料並視市場行情伺機出售,越早處理就有越多時間找到買家,在適當時機出售,創造資產最大價值。

 
電信三雄 搶攻國際漫遊
記者黃晶琳/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打完499元之戰,電信三雄轉攻國際漫遊市場,藉由開展多元業務,彌補營收下滑缺口。遠傳昨(4)日推出遠遊卡2.0升級版,力拚今年國際漫遊及加值服務兩位數成長;中華電去年針熱門旅遊國家推出多元漫遊優惠,申辦數量成長三到四成,預估今年持續成長;台灣大則看好今年漫遊業務貢獻營收成長幅度優於去年。

近年國際漫遊服務競爭激烈,業者陸續推出單日上網吃到飽百元有找,輕量型方案每天上網只要銅板價的方案,刺激用戶使用量。

遠傳昨日宣布,推出「遠遊卡2.0」升級版,一卡支援「亞洲十國通」,日、韓跨國容量大升級8GB,美、加上網吃到飽每日不到70元,挑戰業界最低價,目標三年內賣出100萬張,遠傳個人用戶事業群執行副總尹德洋坦言,499之戰打七天,對於營運影響大,「後續七個月會努力追上」。今年國際漫遊及加值服務都有二位數成長。

尹德洋表示,現在4G是遠傳主要服務,目前仍處於獲利狀態。近期各大業者積極加大力度在加值服務,尹德洋表示,今年包含國際漫遊、影音、書城、音樂、帳單代收等營收都可望有二位數成長。

依據觀光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國人出境人次達1,565萬人,年成長7.3%,再次刷新紀錄,其中以「觀光旅遊」為目的的旅客已超過七成,看好國際漫遊商機,電信三雄積極搶進。

遠傳個人用戶事業群行動裝置管理處副總杜偉昱表示,遠遊卡鎖定全台灣2,300萬用戶,過去三年,銷售總數突破50萬張,看好用戶需求快速成長,同時增加電商等銷售通路,預期未來三年銷售量將倍增,突破百萬張。

杜偉昱表示,除了需要換卡的遠遊卡以外,遠傳也有原機原號的國際漫遊服務,兩者間有市場區隔,遠遊卡鎖定全台海外旅遊用戶,對於資費較精打細算的族群,原機原號漫遊則鎖定海外漫遊吃到飽的商務客。

 
夏普傳買東芝電腦事業 傳本周簽約
編譯易起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日經新聞報導,夏普將收購東芝的電腦事業,收購金額約為50億日圓。夏普雖然已退出電腦市場,但因為母公司鴻海集團擁有替美國電腦公司代工生產的經驗技術,所以打算利用此基礎重新進軍市場,培養成新的收益來源。

報導指出,夏普也將在今年秋季取得東芝全額出資的東芝Client Solution公司的過半股權,預計在本周內締結股票買賣契約,東芝也將保留少部分股權。

東芝把這起收購案視為組織改造的一環,東芝的電腦事業2017年度營收為1,673億日圓,比前年度下滑13%,並有營業虧損96億日圓(前年度為虧損5億日圓),盼藉此機會與持續虧損的此事業切割。

夏普本身具備製造電腦或平板使用的中小型液晶面板的技術優勢,若自己公司本身就生產電腦,將可更確保面板的供應對象。

 
張忠謀退休 台積傳奇不落幕
記者簡永祥、張家瑋/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6月鳳凰花開、驪歌初動,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也將在今(5)日主持台積電股東會之後,正式退休。

張忠謀1987年創辦台積電,把人生最精華的30多年都投注在台積電,屢屢創造科技業奇蹟,改寫半導體重要里程碑,創下無數世界級成就。

從無到有 成就無人可及

他首開創晶圓代工成功營運模式,從無到有,再到追求卓越,以堅強建立自主研發的毅力,攀上全球晶圓代工龍頭霸主,市值更一度站上6.7兆元,創台股單一上市公司新高,為台灣半導體產業樹立良好典範,也成為各產業追求的標竿,成就非凡。

台積電邁入而立之年,在張忠謀的帶領下,從無到有,去年在晶圓代工領域共締造八個第一:包括營收金額、毛利金額、晶圓產能、晶圓出貨、先進製程進度、繳稅金額和員工人數,都締造歷史新高紀錄。

加上連續多年研發和在台投資金額都居台廠之冠,張忠謀帶領的台積電,不只成就公司偉大光環,更是台灣之光,因為有他,才會有台積電,並奠定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舉足輕重的地位。

台積電從默默無聞、不被看好的公司,躍居全球半導體領域大咖,資本額從初期的13.775億元,現在高達2,593億元,總市值一度創台灣證券史上最高市值紀錄,更曾超越半導體巨人英特爾,成為全球市值最高半導體企業。目前市值為5.9兆元。

技術領先 推動智慧革命

台積電也是台灣唯一擠進全球百大市值企業,2017年營收逼近1兆元,占台灣GDP比重4%,外銷出口比重6.8%,創造4.7萬人就業機會,2016年對台灣稅賦貢獻達360億元,為國內企業之冠。

張忠謀曾透露,台積電創立初期,員工僅100多人,現在有4.7萬人,而且待遇遠高於台灣平均之上。

這些員工家庭成員大約二至三人,也就是養活了15萬人,這些員工的生活水準因為台積電而改善不少,這也是成就。

若說已故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因創新商業模式而改變全世界,被時代雜誌評選為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那推動眾多科技業雄心壯志、夢想成真的幕後推手就是台積電,若非張忠謀打造的台積電專業晶圓代工模式,智慧型手機不會這麼快推出。

破壞式創新 帶台廠起飛

目前最夯的人工智慧(AI)應用,20年前早已提出,但過去礙於類神經網絡需高速運算技術而無法實現,在台積電先進製程不斷推進下,克服以往技術問題,讓類神經網絡高速運算處理技術得以誕生,高速運算推動人工智慧發展加快,晶圓代工的長足進步,功不可沒。

台積電破壞式創新商業模式,改變半導體業界生態規則,亞德諾半導體執行長Vincent Roche指出,台積電首創晶圓代工模式,無晶圓廠與其合作,結果非常成功。晶圓代工造就全球IC設計新創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更打造台灣成為半導體重鎮,台積電母雞帶小雞,協助台灣IC設計業者闖出一片天,進而登上國際舞台。

台積電是全球第一家晶圓代工廠,讓無晶圓半導體廠安心將生產交由台積電負責,業者將資源專注產品設計開發及銷售上,台積電目前全球市占率已高達56.1%,為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

台積電技術持續創新。張忠謀說,每年透過台積電,使半導體界有許多的創新,這些創新大部分是無晶圓工廠的公司所發明;他強調,如果沒有台積電,不可能會有這麼多無晶圓工廠公司存在,也不可能產生這麼多創新。

 
台積電魏劉共治 要讓1+1>2
記者簡永祥、張家瑋/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將於今天台積電股東會後退休,交棒給兩位共同執行長劉德音與魏哲家,由劉德音接董事長、魏哲家擔任總裁。

外界認為,劉德音個性內斂,與魏哲家互補;張忠謀希望兩人未來能發揮「1加1大於2」的功能,但兩人也將面對三星與英特爾搶單、雙首長制初期可能需要磨合期、美中貿易關係局勢變化、半導體摩爾定律走到盡頭等四大難題。

不過,面對三星砸重金擴大晶圓代工能量、英特爾也大動作分食晶圓代工大餅,以及中國大陸全力扶植以中芯為首的晶圓代工加速製程技術腳步,並挖角前台積電研發大將梁孟松出任共同執行長,鎖定台積電進行挖角行動,加上雙首長制之下,未來兩人領導若出現意見分歧時,要如何尋求共識,值得觀察。

從大環境來看,美中貿易大戰目前雖看似停火,但日後是否會再生波折, 將是劉德音和魏哲家日後接任董事長和總裁將面臨的重大挑戰。

另外,摩爾定律失效,晶片可容納電晶體數量不再停留在18個到24個月增加一倍,預期晶片的電晶體數仍會增加,但張忠謀估計到2025年會遭遇瓶頸,台積電還有八年的緩衝期,是繼任者未來在技術上尋求突破挑戰。

目前占台積電營收比重高達六成以上的通訊類產品,短期受到高階手機需求疲弱,營運表現受影響;不過,5G時代即將來臨,有機會在明年見到趨勢成形,5G所串起物聯網、車聯網、智能家庭、家電等商機將蓬勃發展,可望再創台積電另一波營運高峰。

同時,車用電子及人工智慧應用逐漸增加,也將帶動台積電在車用及高效能運算需求大增。

劉德音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暨電腦資訊博士,曾任世大積體電路總經理、台積電南廠區副總經理、先進技術事業資深副總經理、營運資深副總經理、共同營運長及共同執行長。

魏哲家擁有美國耶魯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曾任新加坡特許半導體資深副總經理,以及台積電南廠區營運副總經理、主流技術事業資深副總經理、業務開發資深副總經理、共同營運長和共同執行長。

 
輝達五力全開 助陣台灣AI
記者楊文琪、謝佳雯/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全球繪圖處理器晶片(GPU)龍頭暨人工智慧(AI)大廠輝達昨(4)日與科技部共同宣布,攜手建立涵蓋基礎運算環境、技術研發、人才訓練、新創培訓以及創新應用等五大面向的合作計畫,全力協助台灣發展AI。

這是輝達歷來與台灣官方最大規模的AI合作計畫。在此之前,輝達也與美國、中國等國家合作AI和超級電腦。輝達目前是全球第十大半導體廠,該公司認為,AI和高速運算是未來技術布局的核心,也是該公司長期的成長來源,會全力發展相關技術。

科技部表示,輝達發明的革命性GPU,是當前AI發展運算能力倍增的幕後功臣之一,經常在領導性科學期刊中的重大研究突破上扮演關鍵的角色,也被廣泛運用於各種產業的人工智慧應用上。

科技部指出,此次與輝達擴大合作,涵蓋技術、人才、新創等重點,將透過台灣在半導體產業與終端硬體供應鏈強項、特定相關晶片技術領先、資訊等工程學研高競爭力等既有優勢上,積極布局,讓台灣站穩在AI科技浪潮上。

科技部去年開始與輝達合作,此次將合作內容深化,包括送人才前往輝達美國總部培訓,或是利用輝達軟體及應用平台,研發更多AI技術,近期雙方會再開會討論更多細節。

科技部長陳良基說,鏈結國際夥伴是加速台灣AI創新驅動力重要的一環,自政府開始對外宣布台灣發展AI政策後,已與輝達、微軟、Google、新思等國際大廠合作,共同衝刺AI應用發展。

科技部表示,隨著這波AI浪潮來襲,科技部基於「AI小國大戰略」思維,於2017年擬定AI科研戰略,全力布建AI研發的基礎環境。

 
上海銀過關 金融業掀上市潮
記者吳苡辰/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上海商銀申請股票上市案5月30日經證交所審議通過。市場消息人士指出,已浮上檯面的金融機構上市計畫,還有南山人壽與陽信銀行兩家業者,已在興櫃市場掛牌的瑞興銀行,也在評估中,資本市場近期將出現一波好久不見金融機構上市潮。

金融業高層表示,上海商銀與南山人壽雙雙成功上市後,將在未來金融類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因為這兩檔個股的獲利表現都相當好,金融類股增添了重量型的個股加持,可吸引更多資金進入金融類股投資。

上海商銀說明,申請上市主要有三大原因:符合股東期望、增加知名度、提升籌資管道。而上海商銀目前淨值約30元,昨日興櫃收盤價為36.92元,顯示市場看好上海商銀這塊百年老店的招牌,對未來在資本市場的發展頗具有信心。

上海商銀為目前唯一的百年民營銀行,資本額600億元,長期獲利穩定,在2017年的世界1,000大銀行排名中,上海商銀名列第262名。

昨(4)日舉行股東會的陽信銀行董事長陳勝宏也指出,陽信銀行已擬定上市計畫,2017年底資本額突破216億元,若加計盈餘轉增資、現增10億元兩個案子後,今年底股本將突破230億元,預計資本額突破300億元就在台灣上市,順利的話,預計明後年可以達到此一目標。

於2007年12月上興櫃的瑞興銀行董事長郭釧溥昨日也說,近來台股表現不錯,加上美國啟動升息,以目前的國際與國內經濟情勢看來,對台灣金融產業的發展,有正面影響,因此,公司內部開始研議是否申請上市。不過,郭釧溥也表示,由於瑞興銀行淨值約27元,但市場行情僅約9元(昨日收盤價為9.59元),不利股東,因此具體的上市規畫與時機,還在謹慎評估中。

富蘭克林華美傳產基金經理人楊金峰表示,金融業屬於景氣循環類股,類股的表現,與總體經濟及經濟活動息息相關。當經濟狀況愈好,金融活動愈活絡,金融產業獲利就可出現正向的表現;反之,若景氣走下坡,經濟活動跟著降溫,企業投資需求下降、銀行逾放比上升、投資收益降低等將不利金融業獲利表現。這也是業者在選擇上市的時間點上,要好好評估的原因之一。

 
外銀發綠債 利率偏低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政府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業務,「綠色債券」發行情況尤其受到市場矚目。債券商主管表示,今年主管機關開放外銀在台分行發綠色債券,但結果「雷聲大、雨點小」,主要原因是:這些外銀國際信評都不錯,導致發債利率偏低,影響投資人對於購買興趣缺缺。

券商主管指出,主管機關在4月17日開放外國銀行在台分行發行新台幣計價的金融債券,以滿足外國機構投資國內離岸風電廠建置的融資需求,不過目前為止,外銀在台分行綠色債券發行尚無明顯的進展。券商主管認為,主要就是卡在「利率」,因外銀擁有較佳的國際信評,對於利率的要求明顯偏低,與投資人無法取得共識,導致「雷聲大、雨點小」。

金管會對發展綠色債券相當積極,目前在櫃買中心掛牌的綠色債券,共16有檔,累計發行金額高達418億元;根據櫃買中心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已有七檔綠色債券掛牌,發行機構包含台灣企銀、遠東新世紀、台北富邦銀、韓國輸出入銀行、華銀、玉山銀、台電等各一檔,共計發行212億元。

另據券商統計,目前手中還有綠色債券發行額度的機構為台新銀行與玉山銀行,其中台新銀行為以美元計價的無擔保主順位金融債,發行額度0.5億美元;玉山銀行為無擔保主順位金融債,額度89億元,發行年限不超過10年。

 
外資5月淨匯出10.8億美元
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5月外資匯出入數字出爐,根據中央銀行提供給金管會的最新資料,外資連續兩個月都淨匯出,5月外資淨匯出10.86億美元。

金管會資料顯示,外資4月淨匯出35.68億美元,使得今年1月到4月外資從淨匯入轉成淨匯出3.04億美元,5月再度呈現淨匯出後,也使得今年以來外資淨匯出規模持續擴大。

今年1月到5月,外資淨匯出金額13.9億美元,換言之,今年以來外資已淨匯出約新台幣400多億元。

 
櫃買五優勢 不怕A股競爭
王奐敏經濟日報
近期鴻海集團旗下FII在陸申請掛牌,引發外界關心台資企業A股上市將影響臺灣資本市場一事,櫃買中心調查台資企業在大陸A股上市計約30家,目前僅有鼎捷軟件及環旭電子二家係從台股下市。

因主動從台灣下市有承諾收購規定,成本高,而早期掛牌的台資企業,如今大多數表現平平,甚至因經營不善被借殼,雖然A股有高本益比等籌資優勢,但若規模不大,本業非大陸屬意之產業,通過機率不高,即使通過,若本業缺乏競爭力,仍會淹沒在3,000多家公司中。

櫃買中心近日積極推動優質海外臺商企業來臺上櫃,並以多元化上櫃、審查時程明確、上櫃成本低、集保時間短及再籌資容易等五大優勢展現櫃買市場特長,4月25日於中國大陸東莞與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共同舉辦臺商回臺上櫃說明會,獲得熱烈回響。

一、多元化上櫃方式

據瞭解大陸地區主板申請上市掛牌,其主體資格須在大陸依法設立且持續經營滿三年之股份有限公司;獲利門檻據實務界瞭解,大陸近期要求IPO在審企業最近三年淨利潤累計須超過人民幣1億元(約台幣4.6億元)且最近一年要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約台幣2.3億元),另要求新申請企業最近一年淨利潤超過人民幣8,000萬元(約台幣3.68億元),獲利門檻相當高,以台灣中小型企業為主之公司經營要達到門檻有相當難度。

反觀櫃買中心之多元上櫃條件,今年在原來的一般上櫃獲利條件及科技(文化創意)事業上櫃機制之外,新增以同時符合「1.申請時最近期淨值達6億元以上且不低於股本之2/3;2.最近一個會計年度來自主要業務之營業收入達20億元以上,且較前一個會計年度成長;3.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營業活動現金流量為淨流入」的財務指標組合作為多元之新上櫃條件。相較大陸上市條件之高門檻,於臺灣掛牌申請上櫃方式多元且彈性。

二、審查流程明確

大陸IPO審查具有審查期間不確定性高及審查趨嚴之情形。目前大陸IPO審查過關率在五成左右,而且從股改至審核約1~1.5年。針對部分個案屬特殊產業,如生技、雲端運算、人工智慧及高階製造、互聯網巨頭等,雖然大陸表示可縮短審查期間,但證監會發審委於2017年改制後,IPO監管力度提高,對在審企業現場檢查嚴格,去年10月以來IPO通過率呈逐月下降趨勢,據統計2017年10月17日至2018年5月31日通過率為59%。而櫃買市場自今年4月起施行之新制,申請上櫃公司從送件申請上櫃,至進入審查委員會之時程,將從八周縮短至六周,審查流程十分明確。

三、上櫃成本較低

業界評估大陸主板上市成本平均每家公司約需人民幣5,000萬元(約台幣2.3億元),中小板上市成本約需人民幣4,500萬元(約台幣2億元)。上開成本僅包含律師、會計師、承銷、保薦費及中介機構費用,尚未包含股權調整或資產轉任等衍生稅負成本,一般中小型企業不易負擔;相形之下,臺灣上櫃成本僅約台幣3,000萬元左右,成本較低。

四、集保期間短

大陸上市要求大股東集保期間(即鎖股期間)共三年,且期滿二年後只能領回三成股份。相較上櫃公司大股東集保期間僅一年,滿半年後即可領回半數(屬科技事業集保期間為二年,滿一年可領回半數),櫃買市場要求之集保期間明顯縮短許多。

五、再籌資容易

大陸掛牌首次募資後要再辦理現金增資或發債均採申請核准制,而且需在IPO一年後才可申請,實務上核准機會低,企業多以私募作為再籌資方式,不利於擴展資金需求。相較我國SPO採申報生效制,現金增資為12~20個營業日生效,發行普通公司債為三個營業日生效,可轉換公司債為12~20個營業日生效,與大陸資本市場相較,於台灣掛牌再籌資時程較為明確。

櫃買中心表示,其一向秉持扶植企業發展之精神,對於上櫃公司的重要子公司基於業務需求考量赴海外掛牌持中立態度,並於今年2月修定業務規則第8-1條及第8-2條等規定,將相關監理規範法制化,以保障櫃買市場投資人權益。如果主要營運地在大陸且所營事業以大陸內需市場為主要的上櫃公司,在衡酌現實競爭環境與業務發展考量,決定其重要子公司赴大陸掛牌,櫃買中心提醒公司要落實保護股東權益以及資訊揭露,並履踐相關議事程序,例如要稀釋對重要子公司持股或喪失控制力,應事先委請獨立專家出具意見,並提請審計委員會予以審議及交由董事會討論,若欲至海外證券市場申請掛牌交易,則應經公司最高意思機關股東會通過,且於重要時點在公開資訊觀測站進行資訊揭露(例如:申請送件、知悉送件審查結果等)。

 
金控十大股東 本土法人全包
記者夏淑賢/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兆豐金十大股東,首度出面全部清一色為本土法人,沒有一家外資法人機構上榜。根據兆豐金最新資料,今年前十大股東,泛公股與四大壽險持股大致穩定,而新制勞退基金則是擠掉了外資機構,成為第十大股東。

兆豐金十大股東,前三大依序為財政部、國發基金、中華郵政,持股張數僅中華郵政一年來增加了1萬張,另外,台銀持股也不變,以2.46%居第六大。

四大壽險為富邦、國泰、南山與中壽,合計持股則是從去年的11%多減至約10%多,減碼較多為南山少了約8萬張,國壽少了約3萬多張,中壽則是大幅加碼7萬多張,富邦壽則是四大壽險持股最多,維持不變。

不過,原本進榜的外資被動式基金則是退出榜外,由新制勞退基金取代,使得兆豐金前十大股東都是本土法人,民股寶成工業持股數沒有變動,仍為1.41%。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