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最近出席行政院科技會報,表示台灣趕上了PC時代,卻錯過後來網路和雲端興起的商機,如今不應再錯過人工智慧(AI)及物聯網(IoT)時代。至於該如何做?張董事長去年參加智慧科技會議時提到,台灣不應跟隨國際大廠追逐AI技術,而應發展AI應用,其中培育AI應用相關人才更是關鍵。他也在去年的科技會報上強調,要留才不能靠政府預算補貼,最重要的是要營造產業環境能夠吸引人才、願意留在台灣工作。
全球都在積極發展AI,特別是中國。去年7月大陸頒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畫」,計劃在2030年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Google前董事長預測中國AI水平將於2020年追上美國、2025年超越美國。今年達沃斯論壇討論最熱烈的就是AI與中國。李開復分析中國AI在技術、市場、產品、資金和政策上較美國有優勢,中國速度無與倫比,而中國市場又比美國大很多倍,可累積大量數據。
台積電5奈米廠動工,總投資額7,000億元,後續的3奈米廠也上看8,000億元,但這和台灣自身的AI創新生態環境並無直接關聯。台灣的「後台積電」戰略究竟為何?恐怕是更重要的問題。台積電占台灣經濟的比重不斷升高,長久恐非台灣之福。
台灣和台積電的強項是硬體,但連張董事長都看得出來台灣在AI技術端已無競爭優勢,更重要的是應用端的軟體,然而這正是台灣的弱點。科技部長陳良基最近演講時表示,應把AI教授、學生和各行各業的需求結合起來。
台灣缺乏新經濟創新的生態系。我們不太願意移植中國大陸的生態系,即使騰訊、阿里今天已大到難以想像。另一方面,產業大部分的資源仍舊綁在替歐美大廠代工上面。政府的基本戰略是加強產學合作,打造智慧生態系統,未來輸出東南亞。問題在於速度和關係,中國業者正迅速攻占東南亞,砸下重金,併購當地新經濟龍頭。
台灣應超越技術層面,思考以商業模式或資本角度發展AI。中國大陸互聯網發展,早期完全抄襲美國,也就是所謂的C2C(Copy to China),然而今天已經倒過來,變成Copy from China。全世界企業正積極往雲端新商業模式轉型,但仍處於方興未艾階段。今天新經濟巨人如Uber和Airbnb、以及很多新創獨角獸企業,連美國市場都忙不過來,更遑論開拓亞洲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政府和民間企業應學習Copy to Taiwan,把新經濟商業模式引進亞洲,以台灣作為基地。當然歐美商業模式不一定適合亞洲,但這就是台灣的機會,我們不需要疊床架屋、慢慢研發,只需引進成功的解決方案,加以本土化,便可快速創造新商業模式。數位經濟新模式帶來的商機無限龐大,我們不需要再看蘋果臉色,可在各個應用領域如醫療、零售,成為資源整合者,創造長期持續性(recurring)的營收,改變現有商業模式。
關鍵是打造「智慧+X」生態系統的責任不能完全落在IT廠商身上,各個行業必須自己有所覺醒,思考新商業模式,積極朝數位化和智慧化轉型。誠如賴揆所言,未來推動科技產業發展,應注意跨域結合。因此這不只是科技部的事,也是經濟部的事;不只是企業CTO的工作,更是CEO的責任。
未來台灣只有兩個選項,即加入中國或美國陣營?從長遠來看,AI戰略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商業和政治問題。(作者是藍濤亞洲總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