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盡我所能,為烏克蘭人民帶來歡笑,那曾經是我的使命。如今我會盡我所能,至少讓烏克蘭人民不再哭泣。──澤倫斯基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讓父母瞭解孩子思考與美感的「天賦」,陪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創意思考! 【Sports觀點報】提供知名運動評論家的精彩體育賽事評論文章,讓你輕鬆瞭解比賽及體育界相關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11/17 第125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盡我所能,為烏克蘭人民帶來歡笑,那曾經是我的使命。如今我會盡我所能,至少讓烏克蘭人民不再哭泣。──澤倫斯基
為什麼「熱情」這樣的文化會占據人們選擇職業時的核心?在追求熱情的過程中,誰成功了,又有誰被狠狠拋下?

新書鮮讀
盡我所能,為烏克蘭人民帶來歡笑,那曾經是我的使命。如今我會盡我所能,至少讓烏克蘭人民不再哭泣。──澤倫斯基
圖/大塊文化
書名:《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 In These, We Believe》

內容簡介:2015年,當澤倫斯基還是一名演員的時候,他的團隊製作、播出的政治喜劇《人民公僕》在烏克蘭大受歡迎。劇中描述澤倫斯基飾演的中學歷史教師誤打誤撞當選總統後,拒絕與寡頭、貪官合作,大力懲治貪腐以及其間發生的各種趣事。其後,澤倫斯基的人氣和聲望越來越高,逐漸有聲音促使他從政,到2018年下半年出現高潮,當年 12月31日夜,澤倫斯基正式聲明參加選舉。

澤倫斯基在內政上,主張提高政治透明度、縮短任期限制、讓更多普通人參與政治;在外交上,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和歐盟,但表示這需要全民公投授權。澤倫斯基還表示,將與俄羅斯總統普丁談判協商領土、地位等問題。他打算勸說俄羅斯將克里米亞歸還烏克蘭,結束烏克蘭東部的戰爭。

2019年4月,經過兩輪投票後,澤倫斯基當選烏克蘭總統,以73.22%的得票率刷新了烏克蘭總統選舉的紀錄。當年5月20日,澤倫斯基宣誓就任總統。總統就職演說的最後結語,他說:「我一生都在竭盡全力讓烏克蘭人發笑。那是我的使命。現在我將盡我所能,讓烏克蘭人至少不再哭泣。」預言了他三年後會讓全世界人看到的事情。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普丁根本就沒把澤倫斯基這個出身演員的貌似奶油小生放在眼裡,發動了戰爭。世界各國少有人看好澤倫斯基能挺得住風暴,美國也在第一時間提供他逃亡協助。

但澤倫斯基實踐了他就任演說的承諾,率領烏克蘭人奮起,打出了讓全世界驚奇的衛土戰爭。

在戰火中,透過一次次演講,他讓世人看到:他曾經被饑笑為演員嘩眾取寵的口號,如何轉化為激勵國人的嘹亮號角;他機智風趣的對白,如何轉化為在國際上合縱連橫的謀略。

今天,全世界都在注視烏克蘭在發生的事。

有人看到烏克蘭在為自己的存亡而戰;有人看到烏克蘭在為整個西方的和平而戰。然而,如果我們深入觀察,會發現:這場戰爭真正的戰場,不在陸地、海洋或天空,而在人的心智和意識;真正的武器,不在飛彈或戰機,而是信心、勇氣,和智慧。

所以,烏克蘭一直是在為全世界的人而戰,在為全世界的人敲響警鐘,喚醒其他同樣也面對入侵威脅的國家奮起,幫助每一個人體認到世界一體,無人能在戰火中自保其身。

澤倫斯基不只是烏克蘭的總統,也是所有這些力量的代表,傳達所有這些訊息的焦點。而他的演講,也一直是焦點中的核心。

2022年8月,隨著臺灣海峽風雲終於一如世界各國的預期,變得更加險惡,澤倫斯基親自也說:「臺灣即將是下一個」,大塊文化將在9月出版《澤倫斯基:我如此相信》。這本書的構想,是由大塊文化發動,向烏克蘭總統府提出申請,得到同意後由烏克蘭國營最大網路平台Yakaboo 共同策劃出版。

全書的特色如下:

1.從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前和之後,澤倫斯基超過180場演講中精選50場演講,包含對國內的、對國際的;對相隣國家的,對距離遙遠國家的;對西方社會的,對亞洲的;對國家領導人的、對企業領袖的、對學生的、對藝術與文化人的。

全面但精要地呈現澤倫斯基和烏克蘭堅強抵抗侵略的意志、謀略和方法。

2.由哈佛政治學博士尹麗喬解讀澤倫斯基50篇演講的策略、關聯,以及對臺灣的參考意義。

此外,由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說明出版的源起,訪問烏克蘭民間人士,整合澤倫斯基人格特質、崛起過程、戰爭爆發後的影響力,以及烏克蘭抗敵過程中的借鏡。

澤倫斯基50篇演講每篇也都有背景簡介。我們希望這本書有助於每一個關心時勢與國家命運的人都能體會到如何整合彼此的信心、勇氣,和智慧的力量。

作者介紹: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任烏克蘭總統、烏克蘭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1978年生,大學讀法律,但是從17歲開始和同學組成一個叫「95區」(Kvartal 95,從小他生長的街區名字)小劇團開始,從業餘走上專業發展出自己的娛樂事業。從演員橫跨了編劇、導演、製作人等多重身份。

2015年推出《人民公僕》政治諷刺影集,飾演一名高中歷史老師,意外當上了總統,改革政府和國家。影集推出後立刻爆紅。

2018年底,宣布參加總統大選,4個月後,經過兩輪投票,澤倫斯基當選烏克蘭總統,以73.22%的得票率刷新了烏克蘭總統選舉的紀錄。支持者視他為烏克蘭政壇的一注活水,反對者則認為他是個毫無政治經驗的作秀傀儡。

然而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澤倫斯基不但沒有從首都基輔撤離,反而走上街頭以手機直播的方式宣示抗戰到底的決心,從此以對國內、國外各方的演講激勵人心,也爭取世界各國的支持和支援,成為烏克蘭的英雄,也成為全球矚目的人物。

搶先試閱:〈成為自己生命的主體〉

5月16日,澤倫斯基對美國大學社群發表視訊演說。

他從每個年輕人在這個求學時期都該問自己的兩個問題談起:你是誰?你是個什麼樣的人?

澤倫斯基以自己曾經讀法律,當過律師,然後成為藝術家、製作人、企業家,再後來當上總統的經歷為鏡,說明人生成長的秘密。

在這次演講裡,他也回憶自己在2001年911事件前沒多久去參觀紐約雙子星世貿大廈,以那次經驗總結一個人為什麼需要成為自己生命的主體。

各位女士、先生!

親愛的朋友!

我很感謝有這個機會,今天能向各位同學演說並回答你們的問題,我感到非常榮幸。

然而,看來這裡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學生。有人已經是校長,教育機構的領導人了。但就我的理解,學生社群可以聽見我們、看見我們,這很重要。這真的非常重要。我的演講是為他們準備的,我也準備好進行對話。準確來說,是與學生對話,因為這次演講主題是「選擇」,而各位的年紀,正是必須做選擇的時候。

每個人在各自的生命中,都有必須以某種形式面對的重要選擇。由我來說的話,要做,就請在這段求學時期,黃金歲月來做。或者,更早一些。這個時期,每個人都必須為這個問題選擇答案:你是誰?你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會談談我的例子。這樣各位就會明白我在說什麼,還有我想告訴各位什麼。

我是誰?我是烏克蘭總統。

我讀法律,當過律師,然後成為藝術家、製作人、企業家。再後來我成為總統,我們美麗的國家的總統。

說起來,這些不同的階段理應導向一個個截然不同的人生。但實際上,這卻只是一個人的生命歷程。這就是「你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你是主體,還是只是旁觀者?

你有試著改變什麼事情嗎?你是自己擔憂之後就此打住?還是你感到擔憂,然後試著幫忙、解決問題、做些什麼?

這都是決定生命的選擇,決定你會成為怎樣的人,決定你的國家會變得如何。

各位同學,你們所有人,即使沒有察覺到,仍然在做這些決定。每一天都在做。然後這些決定就變成你的性格,再變成你的命運。

舉例來說,各位每個人都可能曾經在生活中發現,仇恨離你非常非常近。有時候,是有人用言語、行為侮辱另一個人。有時候,是另一個人遭到羞辱。有時候,是有人想要搶奪別人的東西。碰上這樣的情況,有多少人會幫忙?

有些人會只是旁觀。有些人會用智慧型手機拍影片,現在很流行,然後上傳到Instagram或YouTube。有些人可能只是大笑。但有些人會提供幫助——幫忙停止羞辱,停止仇恨,幫助一個人重新感覺有尊嚴。

在很多情況下,說一句話也可以對一個人意味著救贖。他可能覺得自己的生命脫軌了,或者犯了個錯,看來可怕又要命的錯,犯了之後根本不想活下去的錯。電影裡很多這種情節,有人可能想一死了之。也有人可能在現實生活裡就遇過,這時就面臨抉擇:要幫忙嗎?還是直接走開?要不要把眼前所見拍起來,發到社群網站讓人按讚或分享?有人不置身事外而插手幫助,總是好事。

我記得一個日子,對貴國和對整個民主世界都同樣可怕的日子:9月11日。當時我和朋友從電視看到「雙塔」(twins)遭到客機撞擊。有人無法相信發生了什麼。有人甚至說這種事只可能發生在美國。但馬上有其他人告訴他,說這種事可能發生在任何國家,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因為恐怖行動不認國界。

我記得就在9月11日之前沒多久,我人在紐約。我就在那裡,「雙塔」裡面。我覺得那次攻擊也可能就發生在那時候,我自己就成為成千上萬傷亡者的其中之一,可能在大樓裡,或者在附近。那我也要面臨同樣的選擇:要怎麼脫逃?要怎麼救援其他人?要幫助誰?我有辦法幫我自己嗎?

一旦有一天你決定了要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那你就會從此保有那個力量,並觀察還能做些什麼。在俄羅斯全面入侵之後,我收到許多建議,那些建議全都斷言我們必須接受烏克蘭已經成為受害者的事實。他們說烏克蘭是俄羅斯侵佔的受害方,幾乎沒有機會抵抗,而且聲稱俄軍會在三到五天內迅速瓦解我們的反抗。有人建議我最好離開烏克蘭,因為沒有人能夠阻止俄羅斯。

有人為我提供交通方面的幫助,但無人提議由軍備層面提供幫助!

那些建議都和我們無關。那些提議徹頭徹尾錯誤,沒有考慮我們是誰、我是誰,我們如何看待在烏克蘭這裡的生活。我們國家永遠不要再成為受害者。我們不會只是個生命的旁觀者,包括自己的生命。我們可以、我們希望、我們也必將成為生命的主體。我們做出這個選擇,這是我的選擇,也是絕大多數烏克蘭公民的選擇。

這就是我們力量的根源,我們渴望自由且為此奮鬥。我很感謝做出同樣選擇的人,他們也決定成為生命的主體,為了和我們同樣的原則拚搏,為了自由拚搏。

你們的國家有判例法。如果一個個案在適當的層級,由適當的法院作出判決,其後類似的個案不管過了多久,都會根據先例裁量。這個先例永遠會被納入考量。

事實上,在國際政治中也是如此。

現在俄羅斯在做什麼?

它正在試著開創先例。如果它設法破壞了鄰國的國家地位,其他國家也會仿效。

那麼,現在烏克蘭和友邦又在做什麼?

我們正試著開創另一個先例。我們要讓世界上所有的侵略者徹底明白,戰爭會給他們──侵略者──本身製造最頭痛的問題。當自由世界拒絕與散布仇恨的人打交道時,侵略者會知道,他們向你我這樣的普通人散布的仇恨,將最先也最嚴重地打擊他們自己。

這場較量的過程非常透明。每個人都自有角色。有些國家想離得遠遠的,保持似乎中立的立場,也不會為了奮鬥共同價值而提供援助。就像在日常生活中一樣,需要幫忙的時候,會有一群人旁觀,而不提供實質幫助。

也有一些國家盡己所能做出貢獻,以維護自由,停止侵略,確保國際法的效力。

這是美國選擇的角色,我非常感謝貴國人民,感謝你們的領導者做出這個選擇。

畢竟,這也是你想在生活裡成為什麼樣的人的答案。對於不想只是變成受害者或冷漠旁觀者的人是這樣,對於有能力且採取行動捍衛民主的人也是這樣,因為那是他們保護自己的方式,他們藉此保護自己的自由、生活方式以及人民。他們的世界觀不應容忍個人暴行或野蠻戰爭。

所以,你們每個人,現在在這個年紀、身處這個位置,都要為自己選擇:如何回應挑戰?如何應對不公不義?

我真心希望各位替自己選擇一條路,可以清楚認知自己是誰的路、自己為未來做主之路。因為如果這是你們的選擇,那也就永遠是你們國家的選擇。

一如我們國家的選擇。

非常感謝各位!

榮耀歸於烏克蘭!(劉俞妗 譯)

▶▶ 閱讀更多 大塊文化 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 In These, We Believe》

 
為什麼「熱情」這樣的文化會占據人們選擇職業時的核心?在追求熱情的過程中,誰成功了,又有誰被狠狠拋下?
圖/麥田
書名:《失控的熱情: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內容簡介:★現代白領階級版的「製造甘願」!跟失控的正向思考一樣失控的,是「追隨你的熱情」★清楚易懂的新銳社科研究、結合深度訪談、資料庫量化分析與調查實驗法;再解社會學研究經典命題:如何再製社會階層與社會不平等!

為什麼「熱情」這樣的文化會占據人們選擇職業時的核心?在追求熱情的過程中,誰成功了,又有誰被狠狠拋下?

每當談到有關職涯選擇時,「追隨你的熱情所在」是一句常見的口號。彷彿只要這麼做,就是一條充滿光明的道路,能避開或吞下所有受薪階級工作中的苦。這款「熱情至上」的信仰儘管充滿吸引力,卻並非每個人都能因此獲得救贖。

美國新銳社會學家賽克揭露「熱情法則」背後的巨大的陰暗面:這個想法如何營造出一種文化的正當性,能夠合理化並再生產出被剝削、過勞的白領階級勞動力,並因而更廣泛地強化了階級、種族和性別不平等。

作者介紹:艾琳・賽克,曾在史丹佛大學克萊曼性別研究所博士後研究、萊斯大學任職。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社會學博士,蒙大拿州立大學電機系與社會系學士。

研究領域為社會不平等、性別社會學、文化社會學、LGBTQ不平等、職業與專業、科學與科技研究及混合研究方法。她特別關注不平等是如何透過文化機制——特別是透過那些看似無害的文化信念與實作,得以再製。其研究被廣泛引用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NN、《時代雜誌》、《哈佛商業評論》與《科學》及《自然》等。二ま二ま年被《企業平等雜誌》(Business Equality Magazine)評選為「四十歲以下四十位傑出LGBTQ+領導人」。

搶先試閱:〈職涯決擇是重大的人生抉擇。〉

二○○五年六月某一個晴朗的午後,蘋果公司執行長史提夫.賈伯斯(Steve Jobs)對著一群興高采烈的史丹福大學畢業生與其家人發表談話。賈伯斯與台下聽眾分享自己對於工作意義的看法,並提供了以下的建議:

工作將占據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能讓自己心滿意足的方法,就是去做你認為最偉大的工作。達成偉大成就的唯一途徑,就是熱愛自己在做的事。如果你還沒找到,繼續找,別安於現狀。用盡心力去找,當你找到了,你會明白的。

面對這群興奮、惴惴不安又對工作充滿抱負的觀眾,賈伯斯主張,最重要的是,他們得找到熱愛的工作。其他不那麼有熱情的都只是安於現狀。

賈伯斯的哲學引起廣大觀眾的強烈共鳴,十數家報紙都刊出了這場演說。但賈伯斯並非第一個發表此番言論的人。「做你喜愛的事」或更常見的「追隨你的熱情」,這些建議會出現在牙醫診所候診區海報、抱枕、咖啡馬克杯與手機保護殼上。這簡單表達了一種理念:正決定職涯方向的人應優先考量自身成就感與自我表現,而非安逸於現有選擇或薪資最高的工作。

賈伯斯這番老掉牙的建議不斷出現在我與應屆大學畢業生們的訪談對話中。例如,自休士頓大學(University of Houston, UH)畢業的克萊兒(Claire),在自然歷史博物館兼差工作。她認為,熱愛工作不僅對事業成功很重要,更是她生活品質的關鍵。

我想要去追尋自己真正在乎、真心覺得有趣且能從中學習的事物。我不想只選一門能帶來許多就業機會的熱門科系。因為,沒錯,找到一份工作無比重要,但要完全拋棄我在社會科學、人類學、通識教育的背景,只是找一份熱門電腦工程的工作或去商學院之類的,都會讓我覺得很痛苦……只是找一份能賺更多錢的工作……我覺得如果我得選一份工作,只是因為那是一份工作,我會覺得很無趣,也不會有突出的工作表現,因為我對它毫無熱情。(中產階級白人女性)

(……)克萊兒的同儕裡支持以熱情為導向選擇工作的人,遠多於「拋棄」熱情,找份可能帶來更多財務保障工作的人。我也發現在美國有許多具大學學歷的工作者同樣信奉賈伯斯「做你喜愛的事」的建議。

但如果我們仔細檢視賈伯斯的言論,會發現一股不尋常的張力。賈伯斯既身為二十世紀最成功的資本家之一,也是最要求員工耗費大量時間與心力的老闆之一,卻建議應屆新鮮人追隨其心之所向,而非尋求就業保障、在專業上聲名遠播或一份優渥的薪水。「做你喜愛的事」,他說。「別安於現狀。」

這股張力不只存在於賈伯斯的哲學。資本主義對工作全心付出的需求,以及普遍對個人主義與自我實現的文化期望,兩者彼此之間的這股張力,是數項後工業社會的特徵。一方面,現代資本經濟期望工作者能將所屬組織與雇主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要成為一名「理想的員工」,就得將雇主的心願與利益凌駕於員工本身之上。白領工作者更被期待要具有「為工作奉獻」──或一心一意的忠誠,他們被期待要效忠自身工作──就算並非出於真心。而儘管雇主們愈來愈不可能回報這種忠誠,這種對理想勞工(ideal workers)的期望在二十一世紀的勞動力市場仍相當盛行。

另一方面,在後工業社會中,對於個人成就的文化期望相當普遍。自一九五○年以來,個人主義與自我表現的文化價值急劇增長,隨之而來的是,人們期望每個人應儘可能得以自主選擇生活方式與方向。因此,在美國等地,對自我表現自由的需求已擴展至幾乎所有社會與生活領域,包括工作選擇與職涯路徑。

身處於這些張力與限制中,工作者與對工作充滿抱負的人要如何真正定義何謂好工作?何謂好的職涯決擇?在做出決策時,他們是否尋求最高程度的經濟穩定性與保障?他們也同意賈伯斯與克萊兒的人生哲學嗎?他們如何平衡自身職涯決策的考慮因素?他們願意犧牲掉什麼,以滿足人生的優先事項?

職涯決擇是重大的人生抉擇。早期的職涯規畫能對個人一生的薪資、流動性與社會地位產生持久性的影響。如同人生其他重大抉擇(例如,是否該搬遷到新的城市、是否該生育小孩),職涯抉擇極度的複雜,卻幾乎沒有正式的指導方針。此外,也如同人生其他重大抉擇,即使在極度受限的環境下,共同文化涵義上的「好」或是「正確」的選擇,對於人們在確立方向與優先事項仍然相當重要。我認為,這些文化意涵不只左右了人們如何做出職涯規畫的抉擇,也影響他們整體如何理解勞動參與──例如,他們是否認為勞動市場過程是公平的,以及他們是否稱讚或批評他人的職涯抉擇。

以往社會科學家考量這些文化觀念時,多數學者都假定人們在選擇職涯時會優先考慮經濟穩定、就業保障以及/或專業地位。以藝術家與音樂家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指出,文化產業的勞動者理所當然期望能應付藝術自主與工作不穩定之間的緊張關係,他們往往為了追求自己的熱情,願意犧牲穩定的工作與豐厚的薪水。但這種看重熱情的情形則被視為是例外。學者們往往假設,對工作充滿抱負的職場人一般而言會尋求最高薪、最穩定以及/或鑑於培訓水準選擇最有聲望的職涯道路。

然而,這項假定有些不對勁。隨便翻開最暢銷職涯建議書籍與最受歡迎的建議專欄,會看到像是《做自己的力量》(The Power of Being Yourself)、《下一步該怎麼走?追隨你的熱情,找到夢寐以求的工作》(What's Next? Follow Your Passion and Find Your Dream Job)17,聽起來比較像是賈伯斯那番老掉牙的演說,而非尋求發揮最大經濟潛力的工作者所持的觀點。對工作充滿抱負的人(像是準備投身全職工作的大學生)與工作者,面對職涯抉擇時,最在乎的是什麼?他們使用哪些文化敘事(cultural narratives)以廣泛理解職涯決策,並排出優先順序?這些文化信念又會如何反映在他們實際的決策上?

 

▶▶ 閱讀更多 麥田 艾琳・賽克(Erin A. Cech)《失控的熱情: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黑亞當》英雄真的有傳說故事中的那麼美好嗎?
《黑亞當》是爽度非常夠的娛樂電影,幾乎從頭打到尾,也蠻會營造情緒的氛圍,不過若仔細去想,很多的細節蠻簡單帶過,別追求合理性,是屬於編劇說這樣就是這樣的狀況。如果想看到很感動可能有困難,但要看到很熱血倒是可以的。

外國人說have a soft spot,到底是什麼?
Paul在會議中問外國老闆,何時會給大家加薪,老闆的臉很難看,回答:You really put me on the spot. Spot 不是一個「點」嗎?他是把老闆放在哪個點上啊? 今天來看 spot 這個字的妙用。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