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

恣意橫行/Uber如何跌落神壇?


【非凡商業周刊電子報】掌握最新財經資訊,分析國內、外總體經濟,現今當紅產業剖析,個股研判相關報導。 【橘世代電子報】為讀者提供面對人生下半場所需七個面向的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1/21 第116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恣意橫行/Uber如何跌落神壇?
重生之路/基礎設施的死與生,全球經典案例圖解
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讓孩子學會紓解焦慮,安定成長
閱讀筆記 【書評•攝影】蕭鈞毅/在風雨前凝視著鏡頭

新書鮮讀
恣意橫行/Uber如何跌落神壇?
文、圖節錄自寶鼎出版
圖/寶鼎出版提供
如《惡血》黑暗失控,如《鯨吞億萬》高潮迭起!失控的發展策略、有毒的新創文化,看狂人如何用謊言、背叛與欺騙建成這座失速帝國!挾以全球「共享經濟」之勢,Uber大舉進攻世界各國,衝撞當地的計程車生態與法規制度,在身價上漲數百億美元的同時,也被眾多國家封鎖與抵制。這個原本只是在暴風雪下招不到計程車而誕生的突發奇想,究竟是如何造就矽谷的劇烈震盪?這家顛覆乘車產業的創舉,又是如何在身價暴漲之際,一夕之間跌落谷底?

內容簡介:《紐約時報》記者麥克.伊薩克從2014年開始關注Uber,目睹這隻明星獨角獸的起落興衰。他採訪Uber上百名現任與離職員工,彙整未曾曝光的第一手資料,揭露這家有望取代亞馬遜、蘋果和Google成為新一代科技巨擘的內幕,在其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裡頭實則藏匿無數謊言、背叛與欺騙。其中,創辦人崔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便是最大的幫兇。曾被背叛而不再信任創投的他,手握「超級投票權股票」進而壓制股東權限,更嚴格篩選投資人與董事會成員,讓他得以不受制衡恣意妄為;儘管他狂傲自大、全力衝刺的處事風格讓Uber得以站上高峰,卻也致使底下員工奉行他所謂的「十四項核心原則」,狂踩道德底線、追求成長不擇手段,各種脫序與違法行徑層出不窮

作者介紹:麥克.伊薩克 ,《紐約時報》科技新聞記者,他對於Uber的報導獲得了傑拉爾德.勒伯傑出商業報導獎(Gerald Loeb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business reporting)。麥克.伊薩克經常於《紐約時報》報導Uber、Facebook與矽谷科技企業的相關新聞。他也常受邀出現在電視新聞,包括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與美國有線新聞頻道(MSNBC)。麥克.伊薩克目前居住在美國舊金山。

搶先試閱:〈書摘〉

二ま一五年十一月,就是那場把川普帶到權力頂峰的總統大選的一年前,Uber來了一個新的工程師。這位二十四歲工程師主修哲學和物理,是那年一月招募的幾十個工程師之一,同梯的新員工有幾百人,女性不到四成。這個新工程師加入的部門絕大多數是男性,根據後來一項研究,Uber工程師有八成五都是男性。成長於亞利桑那州小鎮的蘇珊.佛勒,不像是有機會到Uber當工程師的人,這對她來說是夢想成真,就像在「月球上」航行,她後來這麼告訴記者。

佛勒大學一畢業就在兩家新創工作過,但是到矽谷最當紅的公司做工程師對她來說是個意料之外的大成功。她通往頂尖企業工程師的路並不典型,她沒有MIT學位,大學時期對電腦並沒有特別專注,也沒有比較正式的電腦實習經驗。但她很有動力。

她甜美的外表下藏著一顆火熱的心,下定決心的事非做到不可,不管是寫申請書把自己送進大學或打進新創圈的兄弟文化,她總是奮勇向前,無視前方的困難。

現在,離開賓大才幾年,她已經是Uber這隻矽谷閃閃發光獨角獸的外場維運工程師(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Uber對她是個全新挑戰:如何在矽谷最激進好鬥、最陽剛、最受人矚目的公司取得成功。

錄取Uber的那個月,佛勒也遇到畢生摯愛。查德.李蓋棣(Chad Rigetti)有影星麥可.法斯賓達(Michael Fassbender)的俊俏外表,還有對量子電腦理論的熱情,佛勒幾乎第一眼就被他吸引。兩人第一次約會要結束的時候(晚餐加電影),佛勒伸手掏出iPhone,正要叫一輛Uber搭回家。

「不行,不行,不行,」李蓋棣說,「我不搭Uber。」

佛勒不解。她畢竟是Uber員工。

李蓋棣說這家公司的種種負面新聞讓他不舒服。同為創業人的他,有自己的新創在經營,他不喜歡Uber,選擇不支持,發誓絕對不搭。

這是一個徵兆,佛勒後來會回想起來。

* ****

二ま一五年十二月,兩個星期的新人訓練結束後,蘇珊.佛勒開始跟新團隊一起工作。同一天,她收到經理發來的聊天訊息。

當時她還是個志得意滿的新人。這個團隊是公司讓她自己挑選的,很意外的驚喜。外場維運工程師,簡稱SRE,在Uber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負責平台的順暢運作——所以才稱為「維運」。在Facebook和Twitter,SRE必須讓服務二十四小時全天候全年不斷線,人們才能隨時更新狀態或發推文;而在Uber,SRE的工作是讓幾十萬個Uber司機隨時在線上,SRE被告知,哪怕只是斷線幾分鐘都可能危及Uber的生存,乘客要是無法叫到車就會選擇其他服務。這份確保Uber隨時連線的工作,讓佛勒非常興奮。

然後,加入這個重要新團隊的第一天,經理就開始挑逗她。他沒頭沒腦就開始說他跟女友的關係是開放的,他女友找性伴侶很容易,但他就傷腦筋了。他說他盡量「不要惹工作上的麻煩」,但是「無法避免」,因為他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

經理的暗示讓佛勒驚訝愣住。她知道矽谷對女工程師是個險惡之地,每家科技公司每個部門似乎都有一兩個噁男以同事為獵物,但是在她「第一天正式上班」就用公司的uChat系統求歡,那就真的低級到一個新境界了,而且這還是個她不能不理會的人,是她的頂頭上司。

更何況Uber並不是什麼名不見經傳的小新創,到二ま一六年初的時候,Uber已經是羽翼豐滿的未上市企業,幾十個國家都有分公司。她有信心,如果她舉報新經理的行為,Uber這麼大的公司一定會採取應有的作為。這個新上司繼續閒扯他想征服的對象清單時,佛勒把對話截圖,向人資部門告發。Uber是大企業,HR知道該怎麼處理,他如果不是今天就打包走人,也會是這個週末之前,她心裡這麼期待。

***

佛勒有所不知,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最大的惡夢就是Uber變成「大企業」,變得跟矽谷其他那些公司一樣。在他心中,Uber應該保持肯打肯拚的精神,「以少做多」、「永遠拚搏」,要是長成無趣、毫無個性可言的超大企業,員工就會自滿、懶惰、沒有效率。沒有比變成思科(Cisoco)那樣更廢的了,待在那個臃腫龐然大物的中階經理人到現在還把Polo衫塞進褲子裡。

但是,避免成為「大企業」也等於避掉官僚機制,譬如一個像樣的人資部門。卡蘭尼克只在乎招聘的部分,他眼中的HR是網羅大量新人才、速速辭退不適任者的工具,而不是用來留住、管理Uber長期員工的管道。

除了投訴和職場問題,員工也覺得HR並沒有建立一套適當的考核制度。Uber的績效考核只是一張列舉員工三大優點、三大缺點的清單——就是所謂「T3B3」,是卡蘭尼克自己設計的——後面再加上一個隨意打的分數,分數落差很大,通常取決於員工跟打分數的經理或部門主管的親疏關係。整個評分制度是以Uber十四條文化價值為依歸,員工可能因為欠缺「拚勁」而分數不佳(Uber的文化價值不是「有時」有拚勁,而是「隨時」)。主管會私下評量,再把分數發給員工,不會多做解釋,不管分數好壞,反正這就是你的分數,而年終紅利、加薪、在Uber的生涯發展全繫於這個分數。

久而久之,分數和升遷都需要玩政治手段、討好該討好的領導人,還有最最重要的:創造能帶動成長的產品或點子。至於你是什麼樣的員工、你是什麼樣的人,並不是那麼重要。說到底,成長才是一切:乘客數、用戶、司機、營收。

***

佛勒沒有得到預期的回應。

HR人員告訴她,她的經理是初犯,所以只會受到嚴厲的口頭訓誡,再加上他是「高績效員工」,不太可能只因為「也許是他個人的無心之過」就被開除。

佛勒被告知,她有兩個選擇:一是留在原團隊,仍待在這個經理手下,幾乎可以斷定她未來的考核都是差評;一是另外找個她願意加入的團隊,換過去。

在佛勒看來,這算哪門子選擇。HR似乎不在乎她的感受,也不管是不是可能有其他人也受害, 而且她也怕以後的考核差評連連,所以她決定離開團隊,接下來幾個星期都在公司內部尋找另一個適合的落腳處。

佛勒很擔心,才上班不到一個月就被上司騷擾,還因為舉報上司而有被報復的可能,現在還得重新尋找棲身之處。她開始對這份夢寐以求的工作產生懷疑。不過,她不到幾個星期就找到另一個SRE團隊有缺,安頓下來,做她當初進來想做的事,甚至以新團隊的工作為基礎,為科技類出版社寫了一本書。

但是漸漸地,她開始碰到有相同經驗的女同事。她發現前經理也對其他女同事有過不當行為,這跟HR講的不一樣,HR當初說是個案。這下她明白了,原來前經理早就對女同事素行不良,但是他的高績效名聲讓他免於被解僱。

她愈深入了解HR、從同事那裡知道愈多,愈覺得這家公司真糟糕。Uber的員工考核制度製造了一個搶當老大、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環境。她回想有一次會議上,一個主管吹噓他故意對某個高管隱瞞消息,藉此來討好另一個高管(而且他還得逞了)。背刺行為在這裡不只獲得認可, 還受到鼓勵。

「做到一半就放棄的計畫案一大堆。組織的優先事項每天都在變,沒有人搞得清楚,幾乎完成不了什麼事。」佛勒後來說。大家隨時都在擔心自己的團隊會不會被解散或併入敵對派系?這個月新上任的領導人會不會做大規模改組,只為了推翻上一任的決策?「這個組織完全處於一個徹底、沒完沒了的混亂中。」佛勒認為。

對女性來說,情況最是艱難。佛勒回想她加入她這個部門的時候,有百分之二十五是女性, 以大多數企業標準來看很低,但是在Uber這種以男性為主的地方算很高了——畢竟這裡可是卡蘭尼克在《GQ》所說的「Boober」呢,女人隨傳隨到。

真正讓佛勒無法釋懷的是幾件皮衣。那年稍早,公司承諾送皮衣給所有SRE作為獎勵, 很不錯的凝聚團隊方式。公司替每個人量了尺寸,過一陣子會買給大家。幾個星期後,佛勒部門六個僅存女性(包括佛勒)收到一封email,主管告訴這幾個女同事,她們的皮衣終究還是沒了。Uber用團體折扣價談妥了一百二十件男性皮衣的交易,但是因為部門的女同事太少沒有折扣。主管說,沒有折扣的情況下,如果用比較高的價格替六位女同事下訂單會說不過去。

對此大感震驚的佛勒,提出反駁:這不公平。主管的回應也很直白:「如果你們女性真的想要公平,那就應該明白,不拿皮衣對你們才是公平。」在那個主管心目中,對女性特別通融才是貶低女性,才是傷害唯才是用制度。要是角色互換,拿不到皮衣的是男性,這個主管還是會做相同的處置,只是他沒想到的是,那種情況永遠不會出現在男性主導的矽谷。

跟HR、高管針對皮衣和Uber對女性的普遍做法來回爭論後,佛勒受夠了。對Uber感到厭惡的她,開始跟另一家科技公司談工作機會,幾個月後永遠離開Uber。

***

離開Uber兩個月後,二ま一七年初那個下雨的週日早上,佛勒決定公諸於世。當時Uber才從一場慘烈的媒體風暴脫身,原本決定留在川普總統的諮詢委員會的卡蘭尼克,隨後又在員工壓力之下婉拒。

佛勒打了大約三千字描述她在Uber的日子,然後貼到自己的WordPress部落格。經理的騷擾、跟HR部門如惡夢般的戰鬥、皮衣事件的處境,她都一一寫進了文章。她不知道「發布」鍵按下之後會發生什麼,如果真有什麼會發生的話。

蘇珊.佛勒看了最後一眼螢幕上的字,「我在Uber那非常非常詭異的一年」是文章標題。她深吸一口氣。然後按下「發布」鍵。

▶▶ 閱讀更多 麥克.伊薩克《恣意橫行:違法手段×企業醜聞×內部攻防戰,Uber如何跌落神壇?》

 
重生之路/基礎設施的死與生,全球經典案例圖解
文、圖節錄自聯經出版
圖/聯經出版提供
基礎工程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演進息息相關,本研究試圖釐清基礎工程的迭代關係,並探索未來再利用方向。「重生」這個詞的意思,根據某宗教經典,是指一個人與神建立了一種新的關係。

內容簡介:本書所指的「重生」,不單只是基礎設施從廢墟狀態中復活,更正確的描述,是指一座基礎設施與人建立了一種新的關係。本書收集全球53個經典案例,如:德國的廢棄核電廠改造成遊樂場、美國紐約的舊高架橋改造成公園、西班牙的舊水泥工廠改建成辦公室及住家、英國的廢礦坑變化為巨型植物溫室、台灣高雄的垃圾掩埋場化身為公園綠地……等等。

作者介紹:賴伯威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台灣註冊建築師,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賴伯威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WillipodiA都市研究團隊發起人。於2019年獲頒台灣建築學會青年優秀建築師。

  從事建築與都市設計行業十多年,工作旅居美國波士頓、中國北京、上海、日本東京、新加坡,目前常駐台北。

  《重生之路》為三本著作計畫的第二本,第一本《寄生之廟》已於2017年出版,第三本《往生之間》預計於2021年出版。

搶先試閱:〈台灣高雄青埔垃圾發電景觀公園〉

大多的重生案例在重生後就不再是基礎設施,此案是少見重生為基礎設施的案例,可謂台灣之光了!將垃圾掩埋場轉變為公園與沼氣發電廠(基礎設施)。

高雄青埔垃圾發電景觀公園(高雄都會公園)綠地面積達95公頃,第二期區域原本是高雄市西青埔垃圾衛生掩埋場(48公頃)所在地,後因環保議題垃圾採焚化流程處理,於1999 年停止掩埋封場(死因),是全台灣由掩埋場土地活化再利用的首例。1989 年籌設都會公園時,主要目標除休閒遊憩外,希望增進環境景觀資源及改善地區環境品質,並分兩期進行建設。第一期及第二期工程於1996年及2009年完工開放後,近來已成為地方民眾休憩運動、騎單車的休閒新景點。二期公園為垃圾掩埋後土地再利用,連續壁及不透水層的鋪設隔絕了掩埋的垃圾及覆土,防止毀塌、滲水之情形,並將汙水引導至汙水處理區,避免汙染地下水。垃圾及覆土交疊堆置成了大面積的山丘,山勢平緩並呈東西兩座雙峰狀,最高海拔約43.5公尺。

山丘上綠美化的植栽種類多樣,結合都市森林理念及生態綠化方式植栽,導入「成長型復育公園」理念。選取適合台灣南部氣候的原生種植物之地方樹種,現地育苗成長後依喬木與灌木組合栽植,搭配庭園景觀植物、動物蜜源與食草植物,營造自然化的景觀,配合自行車道、步道環繞園區,以登山步道穿梭於小山坡之間。在園區山坡下方周邊,也設置多處景觀滯洪池,可收集雨季時由山坡上所流下的雨水,兼具水域生態及景觀功能。

過去為西青埔垃圾衛生掩埋場,最大的問題來自於垃圾在地底下分解所產生的沼氣,使掩埋場有自燃發生火災的危險及造成空氣汙染排放溫室氣體(甲烷)。故園區可見到掩埋區基地沼氣收集設施:加蓋不透水布再行覆土,阻絕沼氣自表層逸散(提升沼氣收集處理成果),並將集中的沼氣藉由沼氣收集井集中至收集站,再經由高密度聚乙烯材質製成的地下管線輸送至沼氣發電場發電。為達成環境保護及再生能源的多重目標,規劃燃燒(設置沼氣燃燒塔)及發電(沼氣發電場)兩種階段處理。西青埔處理沼氣發電設施被評估為台灣地區掩埋場中沼氣蘊藏量最豐富的一座,其防治汙染期程長達20年,沼氣蘊藏量可供20年以上的發電量。隨沼氣量逐年下降,每月沼氣處理量從高峰的200萬立方公尺降至約90~100萬立方公尺。高雄西青埔沼氣發電場是全台成功的首例,也是目前世界前十大,亞洲地區總設置規模最大的沼氣發電場。而在未來結束沼氣發電時,掩埋場上之沼氣抽取管路及沼氣收集站將保留於現場,見證這段歷史。

 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常描繪日本橋及富士山的景色,日本橋這裡的老居民也期待能有類似波士頓永恆之掘Big Dig或首爾清溪川的計畫,拆除或改道從空中穿越日本橋的首都高速公路,重現往日風華。回應老居民的期待的解決之道是將首都高速公路經過日本橋週邊的這一段埋入日本橋川河岸的地底下,而埋入地下部分的高速公路也確實能避開複雜的的地下鐵與公共管道。然而此計畫雖然工程技術上可行,卻因其耗費鉅資而讓東京都廳一直沒通過這個計畫。

基地選擇讓我跨出了塚本由晴這門在哈佛的設計課:市場原本沒涵蓋的事─對廢棄基礎設施的再利用。

拆與不拆的辯證

目前高架橋這類的基礎設施,除了全部拆光,是否還有額外選項

第一種:存─大量保留不拆除

釋放出的土地沒有太高的利用價值;土地政策或建管政策下,選擇保存較有利新的開發項目整體推進;

拆除工程難度高,曠日廢時 ;

具有歷史意義或工程價值,由文史單位找出理由;

新功能非常好整合入既有基礎設施,改造工程難度低,成本低;

反對拆除的抗爭強烈,保留的請願強烈;

政治力介入;案例:法國巴黎藝術高架橋,美國紐約Highline,韓國首爾路7017。

第二種:不存─全部拆除

釋放出的土地有非常高的利用價值,或能帶動周邊發展增值;

土地政策或建管政策下,選擇拆除較有利新的開發項目整體推進;

拆除工程難度低;

影響公共安全已到非拆不可;

不具有歷史意義或工程價值;

無適合的新功能非可以整合入既有基礎設施,改造工程難度高,成本高;

拆除的請願強烈;

政治力介入;

案例:美國波士頓永恆之掘Big dig,韓國首爾清溪川在1991啟動的美國波士頓 Big Dig 大挖掘(永恆之掘) ,將市中心主要的高架道路系統地下化以釋放道路上空,把城市平面還給步行者,也還給波士頓更好的市容。後來受此影響的重大工程與開放空間案例著名的有韓國首爾的清溪川,2003開始拆除其上於1968年所建造的高架道路。

第三種:介於存與不存,拆與不拆之間

有部分保留,也有部分拆除,但很可能都是拆除多於保留除了全部拆光,是否還有「存」與「不存」外的選項在拆與不差的中間還是有一種可能性是存在局部的保留做再利用,這局部保留的本身戴上紀念性的色彩。我尋找東京的市場基地與設計高速公路市場碰巧的闖入這一個中間地帶:

我找到基地並不是一塊當時就存在的基地,而是在不確定的未來中,有被計畫拆除可能性的首都高速公路在日本橋周邊的那段。建議是此段可能被拆除的高速公路中,其中一小段拆除工程難度較高且離日本橋較遠,已對其周邊整體景觀影響度低的,保留一小段不拆除做為設計課要求的市場基地。 塚本由晴老師十分喜歡此基地選擇的構想,且懸浮在河上的土地根本無法取得,除非使用高速公路本身。另外他表示 關於首都高速公路這段拆與不拆的辯證,日本橋此處有眾多的經濟力與政治力介入糾葛已久,至今未決,而這市場基地的提案正是介於兩者之間。案例:柏林圍牆,東京高速公路市場

▶▶ 閱讀更多 賴伯威, WillipodiA都巿研究團隊

《重生之路:基礎設施的死與生,全球經典案例圖解》

 
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讓孩子學會紓解焦慮,安定成長
文、圖節錄自寶瓶文化
圖/寶瓶文化 提供
 老愛啃指甲、考試流手汗、上學肚子痛、上臺就口吃、分離焦慮、社群憂慮、別人被罵他卻哭、分組就想逃、不斷洗手的強迫行為……{{焦慮,需要被懲罰嗎?}}→焦慮無法完全消失,但學會辨識、彈性思考、適切表達,大人跟孩子都一定能與焦慮和平共處。

內容簡介:●孩子內心焦慮,往往說不出口,但表現於外在行為是求救:「幫幫我!我想要擺脫痛苦!」焦慮是很常見的情緒,說來就來,無法控制,更不能說停就停。焦慮不只表現在一處,可能同時有不同狀況。壓制、懲罰和責罵無法解決焦慮,只是硬逼孩子壓抑情緒,但是焦慮的「源頭」沒有好好處理,孩子將一輩子受影響,失去自信,人際、學習與生活受挫。本書針對從幼兒到青少年的常見焦慮狀況,協助大人先冷靜自己,同時提出具體、周全的方法,陪伴孩子舒緩當下的緊繃,進而學會當焦慮來襲時,更有能力跳脫情緒困境,出聲呼救。

作者介紹: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Baby Home》駐站專欄作家、《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作家、《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於宜蘭成立宜蘭縣第一所經衛生主管機關合法立案之心理治療所,目前演講場次已超過2000場,是許多家長與老師心中極為信賴的心理師。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第一屆碩士畢業,曾擔任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及國軍八○二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並曾於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擔任兼任講師。

  合作經歷,包括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校園系統(輔導諮商及特教服務)、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幸夫愛兒園、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財團法人赤子心教育基金會及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提供心理專業服務。

  於網路上,經營「王意中部落格」,分享早期療育及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等資訊,部落格的參觀人次已突破四百萬!

搶先試閱:〈孩子一焦慮,就啃手指甲?〉

「媽媽,姊姊好噁心哦!她把手指頭放到嘴巴裡面,都是口水。叫她不要碰我的玩具,噁心死了。」弟弟話一說完,立刻將他的玩具抽了回來。

「彤彤,你在幹麼?都已經那麼大了。你把手指頭放在嘴巴裡做什麼?我跟你講了多少次,老是講不聽。」媽媽邊說,邊把彤彤的手從嘴裡拉了出來,朝她的手背拍下去。

「都幾年級了,還這樣,真是的!就不會在弟弟面前做好榜樣嗎?」

彤彤兩個眼珠子直盯著媽媽,也不開口,只是雙手用力拉扯著皺皺的褲子。

「彤彤,我警告你哦,我跟你講了多少遍,你再給我啃指甲看看。手那麼髒,細菌那麼多,跟你講了多少次。手放進嘴巴能看嗎?下次再被我看到,你就完蛋了。」

然而,不管媽媽怎麼念、怎麼罵,講了一次又一次,孩子啃手指甲的畫面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不同的「頻道」上演。她會一邊看手機的YouTube影片,一邊咬著手;一邊寫數學評量,一邊咬著手……媽媽發現,彤彤連對著窗外發呆時,也在咬手。

「到底怎麼搞的?放鬆的時候會啃手指甲;專心做事情時會啃手指甲;沒事做的時候,也在啃手指甲。簡直在找我麻煩嘛!」媽媽感到不以為然,同時也不解,「這孩子幹麼動不動就咬手?難道是口慾期未滿足嗎?」這實在超出媽媽能理解的範圍。

要說彤彤不懂咬手這行為不好嗎?也不盡然,她聰明得很,不可能連這種最基本的道理也不懂。

只是,媽媽實在無法忍受,已經上小學了,還老是講不聽,又不是小baby,真是難看。

好幾次忍不住直接用手打了幾下,啪∼啪∼啪,但就像拍打蚊子一樣,消滅了一隻,沒多久又來一隻。在那之後有短短的幾天,咬手行為暫時沒有出現。但你也知道的,沒多久,問題又來了。

「講不聽,講不聽,講不聽!為什麼老是講不聽?」媽媽實在是不想再念了。

怎麼講都沒用,媽媽實在不知該如何是好。難道,自己真的得被逼著採取更激烈的手段嗎?

【陪伴孩子面對焦慮】

「焦慮」,需要被懲罰嗎?

讓我們好好來思考:為什麼孩子咬自己的手指甲,我們卻要用嚴厲的方式威脅他、處罰他、警告他,不准他再做出這樣的舉動?

◎孩子啃手指甲的行為在呼救,「幫幫我!我想要擺脫焦慮!」

你認為,「我已經跟孩子講了好多遍,叫他不要有這種壞習慣,但一直講不聽。最後只好打他、罵他、懲罰他,讓他怕。或許,下次孩子就不敢再做出這種行為。」

我們不要只看到行為的表象,而忽略了在這表象底下,孩子所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孩子到底在暗示我們什麼?

處在一種自己也難以說出口、難以處理的焦慮情緒中,絕對不是孩子自己自願。不會有孩子告訴你「我想要焦慮」,因為焦慮帶來了不舒服、不愉快的體驗,沒有人想要這樣。

然而,伴隨著這些負面情緒而生的外在行為,孩子這次是用「咬手」來呈現──其實,他已經在發出警報,不時在告訴我們:「幫幫我!救救我!我想要擺脫這樣的焦慮情緒!」

我們卻沒有聽到、看到,甚至於我們還誤會他了。

◎我們沒有察覺自己「忽略」或「誤判」孩子的求救訊息

想像一下,當一個孩子遇到狀況,打了通一一○電話尋求協助。然而,電話另一端的人卻認為這孩子在開玩笑,說:「小朋友,不要鬧了。」或者直接就把電話掛斷。

甚至於,若孩子繼續打電話,接電話的人這麼警告他說:「如果你再這樣,我就要處罰你了。你不要再開玩笑,不要再浪費我的時間。我已經跟你講了多少次,不要亂打電話。」

這種情況,就像我們告訴孩子,「我已經警告你很多次了,不要再咬手,為什麼都講不聽?」

孩子繼續打電話、繼續啃手指甲,他只是想要告訴你,「幫幫我!救救我!我受不了了!我有危險!我有狀況!」

但我們依然認為孩子老是講不聽,而忽略了孩子真正要傳達的求救訊息。或者說,我們沒有察覺到自己選擇了忽略,甚至於誤判。

而我們還因此處罰或指責孩子……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發現自己似乎做錯了什麼?

別將焦慮強押(壓)至「地下室」

當孩子咬手,別再只是對孩子說:「你不要再咬了!」

面對焦慮行為,不要再採取威脅與責罵的方式了,因為我們都還沒有弄清楚,是什麼樣的原因促使孩子做出這樣的舉動。當我們直接採取壓制的方式,只是讓孩子將焦慮的情緒壓抑下去,有如從二、三樓押(壓)至地下一、二樓。

壓抑焦慮,並不等同於焦慮被釋放、被舒緩,而只是讓焦慮被擱置在底下,沒有進行處理,甚至於演變為後來你無法預期的局面。

有些孩子雖然不咬手了,但是,他可能轉為拔頭髮、眨眼、聳肩或發出怪聲。

你必須知道,孩子自己並不想要這樣。畢竟,過度的焦慮對孩子帶來的只有痛苦難耐。事實上,有些孩子自己也沒辦法控制,因為他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給孩子「情緒支持」,別妄下評斷

請陪伴在孩子身邊,試著去體會孩子面對焦慮情緒時的感受。

先不要有任何的批判、評價或論斷,認為他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甚至於責怪他是自己想太多或自討苦吃。

沒有人想要想太多。有時想太多,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啊。

先把你的情緒擱置在一旁

發現孩子咬手時,先暫時把你自己的情緒擱置在一旁。

藉由一些行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抱抱他、安撫他、拍拍他的手,或是帶著他散散步、玩玩遊戲。先讓孩子的焦慮情緒緩和下來再說。

尋找讓孩子感覺最舒緩的狀態

因為壓力而感到焦慮時,可以嘗試從事讓自己放鬆的活動。

與孩子一起尋找令他感到最舒緩的狀態。例如:孩子在泡澡時放鬆,散步時放鬆,游泳時放鬆,吹吹風放鬆,聽音樂放鬆。有了明確的放鬆模式,孩子就比較容易有一個判斷的依據。

在這些放鬆的情況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處於一種低耗能、不耗電的狀態。此時,身心沒什麼負擔,且能夠維持在一種相對有精神的狀態,以主觀的感受來形容,就是輕鬆、舒服、自在。

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焦慮。讓孩子瞭解,當自己的焦慮情緒升起時,可以直接暫停當下的活動,而選擇去做一些低耗能、不需要太耗腦力的活動,先讓自己藉由改變活動,適時地舒緩焦慮。

自我安撫

當孩子的焦慮指數偏高到他自己已無法招架時,則需要我們大人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安撫」。以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的經典畫面為例,「自我安撫」可以有各種排列組合的方式,例如:張開眼睛或閉上眼睛,接著兩隻手交叉,輕輕擺放在自己的肩膀上,或是重重擺放在自己的肩膀上。

也可以輕輕拍、重重拍、慢慢拍或快速拍。沒有一定的標準做法,可以讓孩子試著做做看,以找出最適合自己舒緩情緒的方法。

提醒自己,讓焦慮舒緩的方式,沒有「一定非得如何不可」的執著。找出比較容易讓自己進入放鬆狀態的方法。

打破執著,讓自己的思考有彈性,也是另外一種讓自己舒緩焦慮的方法。

▶▶ 閱讀更多 王意中《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咬手、拔頭髮、猛眨眼……從辨識警訊開始,讓孩子學會紓解焦慮,安定成長》

 
閱讀筆記
【書評•攝影】蕭鈞毅/在風雨前凝視著鏡頭
蕭鈞毅聯合報
《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期中國》書影。(圖/網路與書提供)
推薦書:約翰.湯姆生╱著,葉伶芳╱譯《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期中國》(網路與書出版)

這已經是百年前的事了,在清帝國晚期,這位來自英國的攝影師,別有遠見地想著用他打磨多年的攝影技術,搬動一個帳篷暗房,和隨時需要因地制宜調配的顯影藥劑,從香港開始這本著作,再到台灣、途經澳門,上了中國大陸東南沿岸後沿路往北京,最後終於當時英國人認為的「任何有關中國的圖文作品如果缺乏一張長城的照片,就不配以中國為名」。

沿途,這位攝影師不只是一位只對風光山景貪婪的旅行者,還是一位對晚清帝國所代表的「中國」此一國體與民族,充滿好奇心與理解慾望的觀察者。無論是大至中國政府的體制、茶葉製程與海上貿易、內陸貿易的觀察,或是小至富有階級與貧苦民眾對生活的認識和目標,湯姆生都嘗試在「說服」對方攝影的同時──「中國」人民彼時多對此項技術抱有福分被剝奪的疑慮──嘗試認識對方的基本輪廓:於是,在本書中我們不難見到,湯姆生對於中國婚嫁制度之於女性生活與身體限制的評論,或是認同人民普遍對於「識字」這項能力的信仰式崇敬,以及如湯姆生自己這樣的外國人一直被當成「野蠻人」的抱怨。

在社會學與人類學不停從國族與歷史等角度,深刻反省剝削行為如何在文化上與經濟上──甚或是「歷史上」──頻頻出現的現今,我們已有太多個案例在說明西方人的文學、文化作品在近代史中對遠東的長期誤讀,很多時候是來自基於文化優越性的粗暴詮釋;然而,這本書卻很適合為提供讀者一項相對溫和的視角:在這位異鄉人鏡頭與筆記詮釋下的晚清帝國,有來自他方遠行而來嘗試理解與尊重的距離感。

雖有距離,卻不代表這本書過度溫和到毫無張力。「貿易」是這本書編排顯現出的切入重點。從香港開始,觀察港口、船隻、殖民地建築再至廣州領事館,清帝國的涉外機構與基礎的貿易行為都由他的攝影機留下了影像。清帝國由盛轉衰,無非是在國內因制度問題、文化衝突和經濟能力等層面,產生了統治階級與普遍民眾無法共榮的缺陷;而帝國在走向衰亡路途的迴光反照,便從「中國」與「西方」這兩樣意識形態的衝突與接觸中產生。但是,當一位外國攝影師扛著機材,與當地人士接觸嘗試攝影時,開始考慮起該怎麼說服他們願意合影的這一瞬間,本來不該是對立的「自然」與「科學」便在走向了歷史的岔路,為我們矗立了這個對立的兩造──科學,本就是從自然始,而不該衝突,但「中國」這項意識形態在龐大而漫長的時間流域裡漸漸地走向了另外一條支流。因此,伴隨著「貿易」而來的,是清帝國晚期漸次有富強可能性的幻覺榮景,和在資本主義強化殖民性質的剝削結構的時代下,人民的生活型態與價值觀,即將開始產生劇變前的無所適從。

湯姆生對於「中國」的思考,其強度不足以說是批判,頂多算是評論。但在他已然和緩口吻中,讀者依然能從他的影像與文字,隱隱約約地感覺到每一幅從短暫留存的玻璃版上便要快速顯影的相片,已經不再是繪畫一般的靜態──藏於每一對凝視鏡頭的眼睛,藏於每一幀沒有人物只有山林與建築的相片後頭的,是許多風暴成型之前,最後的風景。

 
月薪、年終、股利、傭金……這些薪資的英語你都知道嗎?
你知道薪資各式各樣不同的說法與之間的差異嗎?尾牙與年終獎金又要怎麼說呢?這些跟薪水有關的單字其實也是多益的熱門考題,在年關將近的時刻,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放膽體驗新玩意 退休生活原來這麼精彩
「退休後一週爽翻天,一個月後卻度日如年。」退休後無限的休閒時光並不能帶來快樂,那麼怎樣的生活才能讓自己快樂?不妨走出家門,體驗新的東西,只要好奇都去嘗試。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