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十九日,文化大學女學生過馬路時,遭右轉公車輾過喪命,隔沒幾天,又一七旬老翁也在中山北路遭車輾斃;幾乎同時間,台中市邱姓少女也遭右轉車撞擊。相同的是,他們都是死在斑馬線上。
大客車明年將裝視野輔助系統
最近一個月,接連發生多起「斑馬線殺人事件」,引起中央與地方注意。
交通部表示明年將強制大客車配備行車視野輔助系統,交通警察大隊也將加強宣導轉彎車禮讓行人。不過,根據本報追蹤發現,台灣斑馬線普遍設計不當,可能也是行人奪命關鍵。
中原大學景觀系教授趙家麟表示,斑馬線設計是為保護行人穿越馬路的安全,但在台灣,斑馬線卻往往成為害人的交通設施,讓人誤以為走在上面絕對安全、降低防衛心理,引發更多不幸。
趙家麟分析,台灣斑馬線設計有三大不當:位置不當、缺乏防撞功能、照明不良,讓斑馬線成為行人的潛在殺手。
斑馬線貼路口 右轉車有死角
趙家麟指出,絕大多數斑馬線延伸自道路邊界,緊鄰直行車道,當綠燈亮起,行人往前走、若車輛右轉,視景同時往前又往橫向移動,就可能看不見車頭穿梭的行人號誌設計;英國的作法是,將斑馬線配置離街角有一段距離,讓駕駛轉彎後才和斑馬線交會,有足夠時間和距離辨識過街行人,降低車輛與行人交織或碰撞機會。
其實早在去年七月,台北市長柯文哲主持交通會報時就曾表示,有里長提出斑馬線緊貼路口,會造成轉彎車不易發現行人,建議斑馬線遠離路口幾公尺;當時台北市交通局交工處則說明,斑馬線遠離路口,車輛駕駛視角較能確保行人安全,也會讓路口範圍變大,必須搭配調整交通號誌、車輛停止線。
斑馬線防撞保護 接近於零
其次,台灣的斑馬線對行人的防撞保護「接近於零」,行人一旦遇到酒駕、闖紅燈,毫無保護,包括清大物理奇才林仲桓、台大醫師曾御慈在過馬路時被酒駕男子撞死都屬這類。趙家麟說,很多歐洲國家市區斑馬線會在道路中心形成庇護島,讓行人在中途安全暫停。
年長者出事 多在清晨或黃昏
此外,近五年有七五八位年長者死於輪下,時間都集中在光線不佳的清晨或黃昏。年長者晨運和傍晚最易出門行動,卻也是最危險的時刻。
他認為,政府大力推動前瞻計畫時,應擴大改造人本道路,盡速改造斑馬線設施,「絕大多數的斑馬線設計不當,恐怕才是威脅行人安全的關鍵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