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佈「中國城市群一體化報告」。報告認為,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經濟增長對人口的吸納能力最高,穩就業要優先在三大城市群地區施策。據大陸經濟日報報導,報告選取的12個城市群分別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武漢、長株潭、遼中南、哈長、關中、中原、海西及山東半島城市群。分析表明,2006年至2015年,12個城市群佔全國GDP的比重從70.56%上升至82.03%,年均增長超過1個百分點。所有城市群佔全國經濟份額的比重都得到了提升,反映出經濟活動向城市群集中的趨勢。其中,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經濟份額超過40%。
「這表明抓住城市群,就抓住了中國經濟的根本。」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助理、研究一部主任俞建拖說。
2018年末,大陸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58%。按照國際經驗,到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可能達到70%。「就目前看,12個大城市群是人口居住增長較快的地方。由大城市、中等城市、城鎮聚集形成的城市群,在中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五大發展理念的落實,也與城市群的發展密不可分。」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盧邁說。
盧邁分析說,在創新方面,國際經驗已經證明,人口集聚與經濟發展和創新密切相關。在協調方面,當前正面臨經濟結構轉型和動能轉換,在城市群內部先解決好城鄉和地區內部的協調,再帶動其他地區發展,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現實選擇。
「在城市群中的投資效率更高。比如交通,很多人說高鐵等投資已經飽和,但如果從城市群快速交通、一小時通勤圈來看,交通還有很多需要發展的地方。其他相關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等,也需要進一步協調發展。」盧邁說。
在綠色發展方面,公共服務、能源利用等在城市群中可以更加有效。在開放方面,城市群發展越好,其開放度也越高。在共享方面,城市群內部能先做到共享,讓流動人口、農民工等能享受更好教育和醫療服務,才能幫助到其他地區。
俞建拖指出,城市不僅是簡單的空間概念,城市實際上是一種機制,是人類社會互動協同合作的方式。大城市以及以其為中心的城市群,因其規模經濟效應、集聚效應以及高水平的專業化分工,成為經濟活力的源泉和國家競爭力的高地。
「全球層面都有這個特徵,越聚集,增長越快。」俞建拖表示。在經濟活動向城市群集中的同時,這12個城市群佔總人口的比重從61.12%上升到63.07%,增加了1.95個百分點。但是,中國人口向城市群地區的集中過程仍然緩慢,主要發生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這三個城市群的人口佔比同期增加了2.54個百分點,高出12個城市群總體的人口份額增長。「報告」認為,這表明在這三個地區經濟增長對人口的吸納能力最高,穩就業要優先在三大城市群地區施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