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0日 星期四

年減25.7% 3月外銷訂單連7黑


【會計研究月刊電子報】為您建立以簡馭繁的思考邏輯,解讀會計、財務、金融等趨勢走向,掌握財經專業脈動! 【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3/04/21 第558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年減25.7% 3月外銷訂單連7黑
記者林海/台北報導聯合報
受到全球經濟通膨及升息壓力影響,終端需求仍顯低迷,客戶持續消化庫存,加以國際原物料價格低於上年同月,經濟部昨公布,三月外銷訂單四六五點八億美元,年減百分之二十五點七,經季節調整後減少百分之四,仍是連七黑,減幅創二○○九年二月以來最大。

累計第一季外銷訂單一三六二點二億美元,年減百分之二十一點三,也比去年第四季減少百分之十三點六。

最慘的是,經濟部統計處處長黃于玲表示,國際經濟不利因素持續,尤其終端需求不振,即便大陸經濟雖略有回溫,仍無助於自大陸接單成長,預估四月外銷訂單將持續衰退,恐連八黑。

經濟部表示,資訊通信產品、電子產品、光學器材、基本金屬製品、機械產品、塑橡膠製品、化學品都較去年同期減少。受終端需求走弱,產業鏈調整庫存影響,面板價格持續低於上年同月,致資訊通信產品及電子產品分別年減百分之二十六點三、百分之二十九點四,光學器材亦年減百分之三十五點九。

傳統貨品方面,因全球景氣走緩,業者對設備投資保守觀望、國際原物料價格低於上年同月,加以海外同業競爭致塑橡膠製品、化學品皆年減百分之三十四點二,基本金屬及機械亦分別年減百分之二十七點三及百分之二十一點三。

從主要接單地區看,美國、陸港、歐洲、東協、日本等五大接單地區全面衰退,其中美國接單一四七點五億美元,年減百分之二十點七;陸港接單一百○三點二億美元,年減百分之三十三點八;歐洲接單七十九點七億美元,年減百分之三十三點八;東協接單五十八點六億美元,年減百分之十四;日本接單二十七點六億美元,年減百分之五點三。

據外銷訂單受查廠商對四月接單看法,預期接單將較三月增加廠商家數占百分之十七點一,持平者占百分之五十七點三,而減少者占百分之二十五點七。

黃于玲指出,以過去接單經驗來看,第二季接單應會比第一季好,下半年會比上半年好,但現在全球經濟前景仍受通膨、升息、俄烏戰爭、美中科技戰等多項不利因素干擾,須持續觀察局勢演變,目前預估四月外銷訂單仍將連八個月衰退,年減幅落在十七點一至二十一個百分點。

雖然五G、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雲端資料中心及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持續拓展,有助挹注接單動能。但經濟部指出,全球經濟前景仍面臨通膨、升息壓力、俄烏戰爭,及美中科技戰等多項不確定因素干擾,恐約制貿易成長力道,後續發展亟須密切關注,並妥為因應。

 
2.01% 中經院下修經濟成長率
記者陳素玲、林海/台北報導聯合報
俄烏戰事未決,通膨情勢不明,全球經濟陰霾疑慮未減,導致台灣經濟成長挑戰嚴峻。中經院昨公布最新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百分之二點○一,較上次預測值百分之二點七二,大幅下修○點七一個百分點。中經院院長葉俊顯表示,下修理由來自外貿表現不佳,估外貿表現前三季都不好,今年經濟成長模式「內溫外冷」。

台灣經濟如洗冷水澡,通膨壓力卻增溫:中經院昨日還上調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百分之二點一八,是目前各機構最高,證明人民生活壓力日增。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雨田說,CPI年增率已連續二十一個月超過百分之二警戒線,如果今年也超過百分之二,等於連三年破二,加上核心CPI年增率連續八個月超過CPI年增率,表示通膨已非「暫時性」,而是「持久性」,通膨預期已經形成,通膨壓力不容低估。

中經院表示,在烏俄戰爭持續僵持、美中兩大陣營持續對抗、歐美抑制惡性通膨仍未達標、金融體系面臨嚴苛考驗情形下,二○二三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低於二○二二年,且國際貿易成長愈趨下滑。

中經院估今年國內需求貢獻經濟成長二點二三個百分點,民間消費、固定資本形成分別貢獻二點○八、○點○八個百分點。

葉俊顯表示,全球貿易動能、升息不確定及基期因素,讓今年投資、輸出輸入都比去年差。

由於台電虧損嚴重,周雨田指出,今年政府財政無法像去年一樣補貼,因此電價四月調漲,如果無法彌補虧損,電價恐怕還會再漲,會繼續推升CPI年增率,屆時通膨上升幅度會高於大家預期,壓力不容低估。

經濟部昨日也公布三月外銷訂單四六五點八億美元,年減百分之二十五點七,經季節調整後減少百分之四,仍是連七黑,累計第一季外銷訂單一三六二點二億美元,年減百分之二十一點三,較去年第四季減少百分之十三點六。經濟部解釋,主因同樣是全球經濟受通膨及升息壓力影響,讓終端需求仍顯低迷,客戶持續消化庫存。

經濟部指出,雖然五G、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雲端資料中心及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有助挹注接單動能,惟全球經濟前景仍面臨通膨、升息壓力、俄烏戰爭及美中科技戰等多項不確定因素干擾,恐約制貿易成長力道。

 
外銷訂單3月海外生產比 十個月低點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灣外銷訂單3月海外生產比為47.5%,創十個月來新低。經濟部統計處說明,台灣廠商手機、筆電均屬於高海外生產比產品,國際買氣疲弱,訂單跌幅嚴重,也讓海外生產比下降。3月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較去年同期年減1.6個百分點,是十個月來最低;以光學器材減11個百分點、資訊通信產品減3.3個百分點較多。

統計處解釋,海外生產比深受季節性產品需求影響,要從趨勢才能看出生產產能調配情形。像是面板因面板廠商在國內外都有產線,在台灣大都生產利潤較好的高階面板,會讓海外生產比大幅下滑。

 
外銷訂單連七黑 4月恐更差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經濟部統計處昨(20)日公布3月外銷訂單金額為465.8億美元,年減25.7%,陷入「連七黑」;今年第1季訂單金額為1,362.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衰退21.3%,創下近14年來單季最大減幅,外銷訂單仍未看到轉機。

統計處預估,4月外銷訂單金額為410億美元至430億美元,年減21.0%至年減17.1%,恐將連八黑。

外界關心外銷訂單何時能落底、能否「愈到年底愈暢旺」?統計處長黃于玲回應,按照外銷訂單往例都是逐季成長,但根據統計處4月預估,終端需求仍顯得偏弱,第2季要有所翻轉,還是得看去化庫存速度,以及終端需求是否改善。

經濟部指出,3月外銷訂單表現疲弱,主因全球經濟受通膨及升息壓力影響,終端需求仍顯低迷,客戶持續消化庫存,加上國際原物料價格低於去年同月所致。

3月七大類接單貨品中,無論是科技或傳統產業,跌幅都超過二成。光學器材年減35.9%,連14跌、跌幅更創七大類最慘;資通信產品訂單金額為127.4億美元,年減26.3%;電子產品一口氣衰退近三成,創14年來最大跌幅,均因國際需求下跌所致。

電視面板、筆電面板價近月止跌回升,甚至有部分尺寸電視面板3月價格已呈現年增,蘋果近期宣布iPhone 14系列有新顏色,但黃于玲指出,筆電銷量疲弱,電視和筆電部分面板價格止跌,但整體表現仍需視終端需求,而手機方面,新品推出有助帶動供應鏈,但要達到翻轉,仍要等等。

傳統貨品方面,受到全球景氣走緩,業者對設備投資保守,導致基本金屬、機械、塑橡膠製品及化學品皆呈現21%至34%的大幅度衰退。

外銷訂單受訪查廠商對4月接單看法,按接單金額計算之動向指數則為46.2,顯示廠商預期4月外銷訂單會比3月還差。

延伸閱讀

今年前3月外銷訂單年減21.3% 創逾13年半最大跌幅

 
逾500廠家 將被課碳費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根據環保署最新資料揭露,2021年有289廠家完成碳盤查登錄。分析盤查資料,前十大排碳大戶出爐,包含台電、台塑化、中鋼(2002)、台積電、中龍鋼鐵、麥寮汽電、台化、台塑、和平電廠及中油。

環保署統計,289廠家合計直接排碳量累計234百萬公噸CO2e,占全國八成二;以行業別而言,電力業排放量為最大宗,累計約1.27億公噸CO2e,占總排放54.3 %;其次為鋼鐵業,占比13.8%;第三名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占比10.9%。環保署去年公告第二批強制碳盤查對象,為用電加製程達標業者,今年8月底前完成登錄,未來預計將超過500廠家,都會納入課徵碳費對象。

針對碳費規畫,環保署預計年底前完成碳費徵收法制,明年送交碳費審議會決定費率後開始收費,碳費徵收方式,希望對象先大後小、分階段徵收,業者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並達到目標,可享優惠費率。

 
碳權交易所 最快年中成立
記者蔡靜紋、廖珮君、翁至威/台北經濟日報

蔡英文總統提出成立碳權交易所的政策,臺灣證券交易所將與國發基金在今年中將合資成立新公司「臺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由證交所董座林修銘兼任呼聲高。依現行規劃,新公司將由證交所主導,碳權交易是「先外後內」,先由國際碳權交易開始。

國內碳權交易部分,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張子敏說,根據規畫,將以「減量額度交易」,也就是環保署會對每一家企業設定一個減量額度,企業排碳量低於該額度時,可將多出的排碳量拿出來賣,反之則去購買碳權。

為避免台灣成立碳權交易所後,企業「只買碳權、不自己減碳」,張子敏說,環保署會對各企業買國內外碳權做限額且需認證,最終仍希望企業自己減碳。

對於人事、證交所與國發基金股權比率,林修銘昨(20)日表示尚未定案,但新公司將由證交所主導。他進一步表示,臺灣碳權交易所是由環保署委託金管會,再授權證交所營運,將成立一家新公司,預計今年中或8、9月完成設立登記,相關細節正籌劃中。

林修銘指出,證交所去年便針對碳權交易平台成立專案編組,期間參訪日、韓、星等交易所就相關議題交流,今年1月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後,與環保署、證期局組成工作小組定期討論,持續與國發會、經濟部、環保署及金管會等相關單位統籌規劃,未來將持續蒐集智庫建言,拜訪工商團體、環保團體聽取意見。

林修銘表示,設立臺灣碳權交易所,希望協助企業達成2050淨零排放國政策,協助企業在碳盤查後產生的碳權可以出售,創造減碳誘因且興利,激勵低碳、綠能科技創新;另外也藉由碳權交易增加國際間交流與合作,企業可透過臺灣碳權交易所採購較便宜碳權,創造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

臺灣碳權交易所主要業務將包含國內碳權交易、國際碳權買賣及碳諮詢宣導服務。國內碳權部分配合環保署法規建置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國際碳權將依國內企業需求與國際認證機構洽商合作,協助國內企業降低減碳成本。

證交所積極研究如何與各國碳權結合、認證;另針對國內碳費課徵、國際碳邊境稅實施及供應鏈碳中和等議題,將提供相關諮詢及宣導服務,以緩解企業碳焦慮。

 
國際財經要聞
國際油價下探三周低點
編譯劉忠勇、林奇賢/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西德州中級原油(WTI)期貨19日收盤跌破每桶80美元整數關卡,20日在紐約早盤續跌,如今大約跌到三周以來最低,主因市場擔憂美國經濟成長放緩,拖累石油需求。即便美國上周原油庫存大幅減少,也未能平息市場對需求疑慮。

6月交割的布蘭特原油期貨20日早盤一度跌2.3%至每桶81.1美元;WTI 5月期貨也跌逾2%,報每桶77.3美元,兩大原油指標都跌到3月底以來最低水準。

美國聯準會(Fed)19日公布的褐皮書調查指出,近幾周美國經濟陷入停滯,為能源需求展望蒙上陰影。美元走強和風險偏好減弱,也對油價帶來壓力。

美國能源資訊署(EIA)19日報告顯示,上周原油庫存減少458萬桶,縮減程度遠超乎分析師預期,但顯然仍無法抵銷市場對美國經濟成長的擔憂。上周美國煉油廠的產能利用率是去年12月以來首次高於91%。

盛寶銀行大宗商品策略部門主管韓森表示:「原油價格走跌,是受到需求疑慮的影響。EIA每周庫存報告的結果,對油價來說普遍看漲,但未能扭轉當前負面的情緒。」

另一方面,亞洲的汽、柴油市場也顯露疲弱的跡象。部分煉油業者基於利潤率下滑,正考慮減少煉油。

 
特斯拉財報 賺面子失裡子
編譯季晶晶、劉忠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特斯拉(Tesla)在中國大陸和美國等多個市場降價以提振需求的作法,雖然擴大營收但擠壓了利潤率,淨利也急遽下滑。馬斯克並暗示,儘管今年初的降價行動對獲利能力造成重大衝擊,但特斯拉將繼續降價,以刺激需求。

特斯拉在美股19日盤後公布,第1季營收增加24%到233.3億美元,與彭博預估的233.5億美元相去不遠,但淨利較去年同期的33億美元大減24%,到25億美元;剔除部分項目的每股盈餘是85美分,略低於彭博預估的86美分。營業利益率降至11.4%,約為兩年低點,不如前一季的16%和一年前的19.2%;毛利率19.3%,是2019年第4季以來的13季最低,大約比一年前創下的峰值低了10個百分點。

馬斯克稍後告訴分析師,他和財務長柯克宏已經放棄預測全年汽車部門的利潤,並再三提醒如今經濟形勢充滿變數,寧願提高銷售量並擴大銷售規模,也不要為了求拉抬利潤而犧牲了銷售量。

不過特斯拉仍淡化外界對其最近降價行動的憂慮,聲稱利潤率下滑速度「可控」。馬斯克對分析師說:「我們的營業利潤率是業界最佳的一批公司。」

特斯拉也受惠於包括在拜登政府通膨削減法案的稅務優惠,上季抵免共5.21億美元。

但是投資人仍有些焦慮不安,財報公布後,特斯拉股價20日早盤應聲大跌7%。今年截至周三收盤累漲47%。

深水資產管理公司(Deepwater)管理合夥人孟斯特說:「特斯拉正經歷困難時期。他們努力維持局面,但投資人希望看到這些趨勢有所改善。」

特斯拉也說,今年的產量將符合先前所作的預期,也就是年均成長50%,今年有望交付約180萬輛車。特斯拉第1季共生產440,808輛車,交付422,875輛,剩餘庫存約1.8萬輛。

執馬斯克還透露,特斯拉可能會在今年推出全自動駕駛技術,並創造龐大獲利,可局部抵銷因大幅降價所面臨的利潤壓力。

 
美初領失業金人數略增
編譯陳律安/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上周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溫和上揚,但仍在低檔徘徊,顯示勞動市場持續保有韌性,給予聯準會(Fed)5月再度升息的空間。

美國勞工部20日公布,止於4月15日當周,初領失業金人數比前一周增加5,000人至24.5萬人,高於彭博訪調經濟學家預期的24萬人。止於4月8日的連續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則增至187萬人,這項數據可衡量失業民眾找工作的難度。

另據路透分析,學校放春假讓部分校區的員工暫時沒工作,加上科技業和受升息影響產業的裁員潮,可能是上周申領失業補助人數增加的原因之一。該數據顯示,儘管勞動市場正在放緩,但就業成長仍保持強勁,給予Fed在暫停1980年以來最快的緊縮行動前,於下月的政策會議上再次升息空間。

根據Fed 19日公布的褐皮書,美國勞動市場在4月初已些微放緩,而部分聯準銀行所管轄的區域,也回報銀行收緊授信,但這尚未顯現於申領失業補助等經濟數據。經濟學家預估,銀行業收緊信貸的效應將在未來幾個月發酵,美國經濟有可能在下半年陷入衰退。

 
義拚半導體 有意親台棄中
編譯劉忠勇、黃淑玲/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知情人士透露,義大利官員和台灣私下會談中暗示,他們有意退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轉而換取台灣在半導體方面的幫助。

不願公開身分的知情人士向彭博資訊透露,義大利工業部官員最近在台北討論加強半導體生產和出口合作計畫。他們告訴台灣官員,義大利可能放棄參與「一帶一路」倡議。

相關決定須由總理梅洛尼拍板,但據了解她尚未公開自己的最終立場。義大利是唯一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G7成員國。儘管自前任總理孔特2019年初簽署意向書以來幾乎沒有實質效益,但在中國大陸和美國及西方盟國關係緊張下,對北京而言仍極具象徵意義。除非義大利放棄,否則協議將在2024年自動續簽。

梅洛尼及其極右翼的義大利兄弟黨官員,過去曾批評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但自2022年底以右翼聯盟領導人身分組閣以來,梅洛尼沒有再公開表態。本月,義大利議員訪問團在最後一刻取消了台北之行。

另一方面,金融時報(FT)報導,英國政府準備提供數以億計的英鎊補助,扶植高階晶片在英國製造,以降低對台灣在內地緣政治敏感地區的依賴。

英國政府的半導體產業檢討報告,估計將在未來幾周內公布。知情官員向FT透露,根據報告制定的產業新戰略,將以數億英鎊資金,為半導體產業尖端技術,提供長期財務支持。新戰略也同時強調,需要與國際友好的同伴密切合作,分散半導體供應鏈。

英國國會下議院商業委員會先前一份報告形容,中國大陸入侵台灣導致半導體出口中斷,是個「顯著潛在威脅」。報告提到,「以中國和台灣在半導體市場地位,中國攻打台灣,將為全球經濟與軍工產能帶來重大危機。」英國目前完全沒有工廠能生產最先進晶片,但有安謀(Arm)、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兩家領先的晶片設計公司,另有多家公司在發展化合物半導體。

 
希捷賣硬碟給華為 挨罰
編譯黃淑玲/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希捷(Seagate)未遵守美國政府的出口管制禁令,銷售超過740萬個硬碟給華為,現在同意支付3億美元民事罰款,與美國商務部達成和解。

美國商務部19日發出新聞稿表示,這項和解是所屬工業安全局(BIS)史上單筆金額最高的和解協議。處罰措施還包括,對希捷的多年強制稽核和五年的出口拒絕令(denial order)緩期執行。商務部說,在和解協議中,希捷承認商務部的指控。

希捷公告,將自今年10月開始,分五年時間支付罰款,每季繳納1,500萬美元。執行長莫斯利說,「我們相信在銷售那些有爭議的硬碟時,已遵守所有相關出口管制法規。但我們決定達成和解是最好的方式。」

美國政府2019年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即貿易黑名單,禁止美國公司未獲許可之前,與華為交易。路透報導,希捷2020年8月到2021年9月間,出售前述740多萬個硬碟給華為,價值逾11億美元,罰款3億美元算利多。

 
格芯護智財權 提告IBM
編譯黃淑玲/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晶片製造商格芯(GlobalFoundries)19日表示,已對IBM提起訴訟,指控其非法與英特爾及Rapidus分享機密智財權和商業機密,尋求補償性和懲罰性賠償,並要求頒布禁令。

格芯指出,IBM在2015年以15億美元將晶片業務出售給格芯,之後卻非法將相關智慧財產、商業機密提供給合作夥伴。IBM正與日本Rapidus合作研發及生產2奈米晶片,2021年時也宣布與英特爾合作開發下一代晶片技術。

格芯表示,IBM透過向合作夥伴披露技術,不當獲取了數億美元的潛在授權收入和其他利益,因此正尋求補償性和懲罰性損害賠償,以防止IBM進一步盜用其商業機密。

格芯還表示,IBM一直在挖角格芯的工程師,自2022年12月宣布與Rapidus合作以來更是變本加厲。格芯也要求法院令IBM停止這些招募工作。

IBM數十年來一直是全球掌握最多專利的企業,從1996年至今相關收入已達280億美元左右。

同日,IBM在美股盤後發布財報,預估今年全年營收將成長3%∼5%,同時確認先前預測的全年現金流105億美元業績展望,符合市場預期,對於經濟不確定下客戶的科技支出,發出謹慎樂觀訊號。至於上季IBM營收14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差甚微,但略低於市場預估;剔除特定項目後的每股盈餘為1.36美元,則優於彭博所估的1.25美元。

IBM執行長克里希納說,「上半年結束之前,我們會看到市場呈現些許疲態。之後,接近今年底時,我確實認為成長將好轉一點。」

彭博行業研究分析師指出,由IBM財報,軟體產品與服務助公司抗經濟減緩。

 
要聞
一銀大徵才 薪資上看50K
記者齊瑞甄/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第一銀行徵才活動熱烈開跑,配合畢業季,讓新鮮人無縫接軌職場生涯,本年度大舉招募415人,類別包含一般人員、法律人員、雙語人員、徵授信經驗行員、理財人員、程式開發人員、電話行銷人員及客服人員等,報名自4月21日起至5月3日止,歡迎有志成為金融菁英的民眾一起加入第一銀行,共譜雙贏的職涯旅程,打造精采的第一人生。

第一銀行表示,這次新進人員將依招募類別給薪,一般人員、法律人員、程式開發人員、電話行銷人員及客服人員敘薪依所訂資格條件約37,000元至42,000元,專案助理理財人員約45,000元,雙語人員約47,000元,徵授信經驗行員、專案理財人員及資深程式開發人員上看50,000元以上。

第一銀行成立迄今邁向第124個年頭,擁有國內188家營業單位及海外42個據點,持續透過海內外雙引擎及金融科技創新,提供客戶專業且便捷的金融服務;此外,第一銀行積極建構友善安全的幸福職場,形塑以員工為核心的幸福職場體驗,致力推動各項員工福利措施及培訓計畫,領先公股金融同業開辦員工持股暨儲蓄信託、大幅拉升生育補助外,並提供優於法令之孕育假別。

2023年起更新設「第一好孕假」支持有人工受孕需求同仁,且設有行員優惠儲蓄存款、優惠房貸及信貸、員工休假旅遊補助、體育康樂活動補助,以及語言與在職進修等多元福利補助方案,讓第一銀行2022年榮獲新北市「友善家庭暨工作平等措施」優良企業的肯定。

本次第一銀行需才地區遍及全台,預計5月下旬辦理筆試,7月上旬辦理面試,最後甄選結果將於7月中旬公布,詳情請至台灣金融研訓院網站下載招募簡章及完成線上報名程序。

 
中壽將更名凱基人壽
記者夏淑賢/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開發金控(2883)子公司中國人壽昨(20)日董事會決議更名「凱基人壽」,開發金控預定下周一(24日)董事會討論通過後,送件主管機關申請。

中壽更名凱基人壽後,則開發金旗下所有面對大眾市場的零售業務相關子公司,從證券、銀行、升格子公司的投信乃至壽險,即全數統一名稱「凱基」與品牌識別系統CI,後續開發金控本身是否也隨之更名,目前內部正在評估中。

中壽昨天董事會決議通過「中國人壽更名凱基人壽專案計畫」,下周一提報母金控董事會,決議通過即啟動計畫,公司名稱變更基準日將於報主管機關核准後另定。中壽指出,更名是為提升品牌識別度,同時提供開發金控集團更加豐富多元的金融服務,且更名不影響保戶權益,原保單的條款、內容、權利與義務均不變。

開發金控旗下四大子公司,分別為中壽、凱基證、凱基銀與中華開發資本,凱基證轉投資凱基投信最近才調整架構從孫公司改為子公司。這幾家子公司中,除了開發資本外,其他都是面對普羅大眾市場提供金融商品與服務,因此開發金基於共同行銷效益與成本考量,決定把唯一不叫凱基的中壽,更名一致化,中文名「凱基」、英文為KGI,統一品牌商標識別系統。

 
熱錢跑了 台幣連四貶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熱錢賣股撤出,國內股匯雙挫,新台幣匯率昨(20)日貶值5分,收在30.612元,連四貶並為逾一個月新低,總成交量擴增至17.31億美元。

台股昨日偏弱震盪,在台積電穩盤下,加權股價指數終場下跌62.95點,收在15,707.52點。

匯銀主管指出,外資昨天賣超台股超過90億元,在匯市也同步匯出至少8億美元,新台幣匯率盤中最低貶至30.648元,最多貶值8.6分,最後在美元賣盤進場下,貶值金額收斂至5分,以30.612元報收。

中央銀行資料顯示,美元指數昨天略見走揚、上漲0.08%,主要亞洲貨幣多數升值,新台幣匯率獨憔悴、貶值0.16%。

 
國銀人民幣存款探底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人民幣的利率、匯率不夠誘人,散戶與企業琵琶別抱,存款餘額持續下滑。中央銀行昨(20)日公布,3月國銀人民幣存款為人民幣1,744.25億元,續創近九年半新低,單月大減人民幣70.56億元。

其中,外匯指定銀行(DBU)的人民幣存款為人民幣1,472.79億元,月減人民幣62.79億元;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為人民幣271.46億元,月減人民幣7.77億元。

國銀人民幣存款餘額直直落,並已滑落至2013年12月以來的低點。對於DBU人民幣存款減少,央行官員解釋,主要是國內電子大廠匯出人民幣,用以支付三角貿易貨款,以及國內傳統產業有新台幣資金需求,將人民幣貨款收入結售成新台幣使用。

央行資料指出,3月DBU的人民幣存款,不論個人或法人戶通通減少,活存微幅增加,定存減少,且個人戶的人民幣存款已連25個月下滑。

至於OBU,因電子大廠把人民幣款項匯出用以支付貨款,以及銀行 投資業的客戶在人民幣存款定存到期後轉存日圓持有,推測是有日圓資金用途。

人民幣存款餘額持續萎縮,官員分析,人民幣利率不夠吸引人、匯率也不見起色是主要原因。由於兩岸經貿往來密切,法人持有人民幣,主要還是基於營業活動支付使用,但個人的資產配置多半會考慮收益率,在此前提下,人民幣的投資魅力大減,使個人紛紛減持人民幣存款。

央行提供資料顯示,目前各銀行推出的人民幣高利定存專案,1個月期,以凱基銀行搭配換匯條件下,利率達6%最優,但若不附帶條件,以華泰銀行1.3%最高;3個月期為陽信銀行的1.9%、6個月期是陽信銀行的2%,9個月期為台企銀(2834)的1.4%,1年期是陽信銀行的2.2%最高。

央行官員直言,相較人民幣1年期2%多的利率,現在美元定存多有4%以上水準,散戶向來逐高利而居,看到人民幣的匯率與利率不如其他貨幣,自然會選擇轉投其他幣別懷抱。

 
政院通過證交法光洋科條款
記者余弦妙/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行政院會昨(20)日通過證券交易法「光洋科條款」,防堵獨立董事不獨立又擴權。根據草案,上市櫃公司要對自家董事提起訴訟、召集股東會及董事為自己與公司交易時,必須由獨董組成的審計委員會合議通過,才能代表公司進行,未來獨董各自召開股東臨時會的情況不可能再出現,法條將進立法院審議。

金管會證券期貨局副局長高晶萍表示,落實審計委員會監督職能,金管會2005年修正《證交法》,引進獨立董事和審議委員會,要求獨董成立審計委員會取代監察人。

高晶萍指出,制度實施後,有些獨董濫權,例如分別召開股東會,導致股東會鬧雙胞,影響公司正常營運,也影響股東權行使,有檢討空間。廣徵各界意見後,針對三大情況,如對自家董事提起訴訟、股東會召集權、董事為自己與公司交易代表,由原本可以由獨董單獨行使職權,改成由審議委員會合議制方式執行。

 
華航、長榮航 夏季大增班
記者黃淑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觀光業旺季將屆,疫後大增班,華航(2610)、長榮航增班及加開新航點。華航表示,今年夏季新班表又比上一個季度增加五成的航班,客運已經恢復到2019年八成的航班數量,未來還會視市場需求調整。長榮航客運復飛後,今年夏季班表規劃也已恢復到疫情前的83%。

今年以來航空客運市場復甦速度很快,呈現「客漲貨消」態勢,隨著檢疫境管鬆綁,入出境及轉機旅客需求回溫,第3季華航、長榮航的客運航班都已回到疫情前八成水準;兩岸航班目前成長力道較快,隨著兩岸開始增班,最快2024年恢復到2019年的客運航班水準。

星宇航空4月26日開航洛杉磯航線,正式進軍北美航線。國內華航、長榮航看到市場需求,全面大增班,近半年增班速度相當快。

華航亞洲的航班數在國內業者居冠,規劃6月的航班數跟去年12月相比,亞洲成長率達72%,北美成長48%、歐洲成長28%,華航也宣布,7月18日開闢台北往返布拉格直飛航線,將是國內唯一台灣直飛捷克的航空公司,7月起歐洲航線還會攀升;華航也是國內飛澳洲航班最多的業者,今年上半年已增班22%。

長榮航北美線去年12月跟今年6月相比,增班56%,亞洲線成長51%;受惠於深耕亞洲轉機北美的市場需求急速回籠,第1季北美線載客率維持八成以上,3月北美、歐洲航線來回平均載客率約95%,近期洛杉磯機場往亞洲的登機櫃檯更是擠滿旅客。

全球邊境大解封後,「轉機商戰」開打,長榮航搶攻轉機商機,3月底開航台北-克拉克航線,是繼馬尼拉、宿霧後第三個菲律賓航點;旅遊復甦,持續加密區域航班,配合各種中轉需求,亞洲線增班速度加快,後續仍將開闢新航點航線,提升整體產品的多樣性與競爭力。

長榮航去年10月及11月開航的米蘭及慕尼黑航線,歐洲市場復甦速度比原規劃客量還要更好,長榮航為國內北美航網最密集的航空業者外,也成為歐洲客運班次最多的業者,歐洲線占客運營收占比已經突破二成。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