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問題全解析 嬰兒與母親 7月號 NO.477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王懿德 胎盤的基本功能 王懿德醫師表示,對於孕婦來說,胎盤是胎兒與母體之間的重要媒介。胎兒藉由胎盤附著在子宮上,胎盤可以提供氧氣與養分,也會將胎兒體內所產生的廢物交換並輸送回母體,再由母體代謝掉;胎盤亦為母胎之間血液循環的橋梁,幫助胎兒的血液循環。 胎盤問題有哪些? *胎盤早期剝離 定義、症狀與影響 當胎兒娩出以後,在正常的情況下,胎盤會自動剝離、娩出;如果還沒生產以前,胎盤與子宮壁的交界面就已經分離,即屬於胎盤早期剝離。當胎盤的微血管破裂、出血,即有可能造成胎盤剝離。胎盤剝離對於胎兒的影響,則視剝離的面積大小而定。剝離的面積愈大,胎兒愈無法吸收到氧氣與養分,血液運輸與廢物代謝等亦會受到影響,胎兒的風險也愈高;有時候剝離的面積很小,就不一定會有太大的影響。 除了對胎兒的直接影響以外,胎盤剝離亦會導致母親瀰漫性出血,通常可分為兩種出血的型態,一種為一直流出近似於桃紅色的血液;另一種則為內出血,並不會流出體外,所以孕婦往往沒發現自己有出血問題。 有些孕婦會感到腹痛,而疼痛的位置往往固定在同一點,該處持續疼痛,通常疼痛的位置不會改變。即使稍事休息,胎盤早期剝離所引起的腹痛感也不會緩解,應盡快就醫檢查。 可能的危險因子 王懿德醫師指出,以下這些原因都只是可能的危險因子,但並非絕對的危險因子,即使符合以下幾種狀況,也不代表一定就會胎盤剝離。 *發生車禍、跌倒,皆有可能導致胎盤剝離。 *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等疾病,孕婦血壓過高,血管壁有可能破裂,繼而導致胎盤剝離的機率提高、子宮壁與胎盤的交界面出現缺口。一旦有缺口,後續剝離的面積可能會擴大。 *抽菸、吸毒,皆會使胎盤剝離的機率提升。根據統計顯示,即使已經戒菸,懷孕後胎盤剝離的機率也會比從未抽菸的孕婦更高。 *羊水較多的孕婦提早破水的機率比較高(例如: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倘若提早破水,容易導致胎盤早期剝離。(不過並非羊水較多就一定會提早破水) *根據統計,多胎次的孕婦的風險機率較高。 胎盤早期剝離的案例 王懿德醫師指出,臨床上曾經收治過一位孕婦,因為持續腹痛而求診,孕婦剛開始以為是吃壞肚子或胃潰瘍,後來發現是胎盤早期剝離。當醫師測量胎心音,發現胎心音很慢,每分鐘才只有70∼80下(正常範圍約為110∼180下皆可接受),緊急剖腹產發現母體早已內出血,幸好手術後母胎均安;亦曾經遇過孕婦腹瀉、持續腹痛,後來也發現原來是胎盤早期剝離,因此孕媽咪不可不慎。 注意事項 萬一不慎遭受撞擊(例如摔倒),即使當下沒有任何不適症狀,建議仍然去醫院做檢查比較妥當。有時候當下沒有腹痛或出血等任何症狀,其實體內可能已有受傷,倘若置之不理會愈來愈嚴重。就醫後,醫師會以超音波來觀察胎盤後壁等處是否有血腫。即使沒有發現異常情形,也建議孕婦回家後要多休息,並多注意胎動。一旦胎動次數減少、腹部開始隱隱作痛,就要回醫院檢查。遭受撞擊後,觀察期大約1天左右,多數有異常狀況者會在1天內出現症狀;但是必須注意的是,超音波無法100%絕對診斷出胎盤剝離,所以近期內仍要多留意胎動。 胎盤一旦剝離,醫師無法將胎盤「黏回去」,如果胎盤剝離的面積不大、未足月,可能可以嘗試安胎,但有一定的困難性。醫師會依據剝離的面積大小、胎兒是否足月,決定是否提早生產。 如何預防 *走路小心,穿著舒適、便於行走的防滑平底鞋。 *孕期不宜騎乘機車。 *不抽菸,更不能吸食毒品。 *提重物、腹部用力,倘若用錯力道,可能會使胎盤剝離或破水,因此懷孕應少提重物。 *前置胎盤 定義、症狀與影響 前置胎盤的定義,簡單來說即為胎盤蓋住子宮頸口。並且依據蓋住子宮頸口的程度,可以分為三種:完全性前置胎盤(將子宮頸口完全蓋住)、部分性前置胎盤(蓋到一部分)、邊緣性前置胎盤(也就是低位胎盤,即指胎盤位置接近子宮頸口)。王懿德醫師說明,產後停止出血必須仰賴子宮收縮,不過由於子宮頸口的肌肉比較不發達,前置胎盤的孕婦子宮止血的效果往往不佳,產後大出血的機率比較高;此外,由於前置胎盤大多擋住產道,所以經常必須採剖腹產。 前置胎盤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胚胎一開始著床的位置,就已經決定是否有前置胎盤的問題。倘若有前置胎盤,懷孕大約16週以後,照超音波可以發現;不過因為隨著子宮逐漸變大,大多會將胎盤位置往上拉(尤其是胎盤位於子宮前壁更容易拉上去;胎盤位於後壁則比較不容易拉上去),所以16週以後,即使照超音波發現前置胎盤,都可以再等一陣子觀察變化;直到32週時,才能藉由照超音波做最後的診斷。假如32週時,胎盤的位置依然沒有被拉上去,就要採剖腹產;倘若胎盤被拉上去距離子宮頸口超過2公分以上,即可考慮自然產。 至於胎盤會不會已經被拉上去了,後來又掉下來?王懿德醫師表示,胎盤不會位置被拉上去了,後來又自行掉下來,孕媽咪不用過於擔心。 可能的危險因子 *子宮曾經動過手術(例如:人工流產手術),可能導致子宮凹凸不平或變形、結構上產生變化,可能會提升懷孕時前置胎盤的發生率;此外,前胎剖腹產也算是子宮曾經動過手術,所以下一胎前置胎盤的機率也會稍微高一點,但是並非絕對。 *多胎次的孕婦前置胎盤的發生率也會比較高。 *多胞胎、人工生殖等,可能會因為胎盤延伸問題,而使胎盤蓋住子宮頸口,因而形成前置胎盤。 *前一胎如果有前置胎盤,下一胎懷孕時前置胎盤的可能性也會比較高。 如何預防 在預防上有其困難度,僅能建議盡量不要做人工流產手術。 *植入性胎盤 定義、症狀與影響 簡單來說,胎盤與子宮壁的肌肉異常地緊貼、無法自然剝離,就是植入性胎盤。植入性胎盤依據嚴重程度可分為三種:粘連性胎盤(胎盤單純地緊密附著在子宮肌肉內壁表面)、嵌入性胎盤(胎盤嵌入子宮肌肉層)、穿透性胎盤(胎盤不僅嵌入子宮肌肉層,甚至穿出子宮的肌肉層之外),其中以嚴重程度最輕微的粘連性胎盤最常見。植入性胎盤的影響為產後胎盤無法剝離、容易大出血。植入性胎盤容易發生在子宮有傷口(或手術傷口)的地方,植入哪一個位置不一定,胎盤亦不一定蓋住子宮頸口。 與前置胎盤一樣,植入性胎盤往往也不會有任何症狀。除非是最嚴重的穿透性胎盤,胎盤穿出子宮引起劇痛並且出血,才會使人察覺。 王懿德醫師解釋,由於超音波大多沒辦法判斷出植入性胎盤,醫師往往很難在孕期就發現孕婦有這個問題。除非是少數穿透性胎盤有不適症狀、或是少數超音波發現有植入性胎盤的可能,再進一步藉由照核磁共振(MRI)來確認。否則往往要等到生產以後,產後半小時胎盤依然無法娩出,才發現是植入性胎盤。 可能的危險因子 *子宮曾經受過傷、動過手術,例如:曾經人工流產、動過子宮肌瘤的手術等婦科手術者(任何動過子宮腔的手術皆可能)。動手術可能會破壞原有構造,這就像是在胎盤形成以前,原先附著在子宮壁的隔板被破壞,懷孕時形成前置胎盤的機率就會增加。 *有前置胎盤的孕婦,容易同時合併植入性胎盤。 *前胎剖腹產,下次懷孕也有植入性胎盤的可能性,不過這個因素是不一定的,並非絕對。 如何預防 在預防上有其困難度,僅能建議盡量不要做人工流產手術;倘若實在必須引產,建議提早在懷孕7週前採藥物流產,才不用在7週後做人工流產手術。此外,也要盡量避免做醫師覺得非必要的子宮腔手術。如果前胎植入性胎盤,建議在大醫院生產。 產後胎盤娩出問題 一般來說,胎盤會在產後大約半小時娩出。如果胎盤太慢娩出或沒有娩出,或是部分殘留在子宮內,容易導致子宮收縮不良,繼而發生大出血。當胎盤並未自行娩出時(或即使醫師用手伸進子宮輕剝,胎盤仍然拿不出來),就要懷疑可能是植入性胎盤。植入性胎盤不能用手將胎盤硬剝下來,必須採手術處理,尤其是穿透性胎盤容易因此而大出血。萬一失血過多,嚴重者必須拿掉子宮來止血。 *胎盤鈣化 定義、症狀與影響 胎盤鈣化為正常的現象,是自然的老化過程。隨著懷孕的週數愈大,胎盤老化(鈣化)的程度會愈嚴重。王懿德醫師指出,甚至有些孕婦28週就開始胎盤鈣化,不過屬於少數個案,多數人仍是懷孕30幾週以後,胎盤才會開始慢慢鈣化。胎盤是否鈣化,可藉由照超音波來判斷。萬一胎盤鈣化過多,可能會影響血液輸送與交換。只要鈣化的程度沒有過多都不用擔心,大多只是生理性的胎盤鈣化。 胎盤鈣化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而且因為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不一定會有所影響,既不需要特別預防、也無法預防。 注意事項 *孕婦平時只要多注意胎動即可,每天可以找一個時段來測量胎動,2小時要有10次胎動。最好在飯後測量胎動,因為飯後胎兒會比較有活力。如果沒有胎動,可以吃一點甜食或稍微輕輕搖晃腹部,有時候胎兒只是睡著了。 *倘若40週還沒有生產,要稍微留意;41、42週超過預產期,應依據醫師評估而考慮催生。而且過期妊娠愈久,胎兒解胎便的機率會愈高,羊水量則會變少。羊水部分是胎兒的尿液,羊水如果過少,胎兒的皮膚會變得比較皺,不過通常只是暫時性的現象,產後大多會自行改善。 *膜性胎盤、副胎盤 簡單來說,膜性胎盤係指胎盤很廣卻很薄。王懿德醫師表示,因為臍帶植入點的不同,就有可能導致膜性胎盤。這也是剛懷孕時就決定的。膜性胎盤的影響包括:破水時可能會使血管斷裂,導致母胎大出血,或是使胎兒缺乏氧氣與養分。 膜性胎盤往往無法藉由照超音波來判斷,大多要等到產後才會知道。如果因為產程進展慢而決定採人工破水,萬一正好有膜性胎盤卡在子宮頸口,大出血的機率就會比較高。不過膜性胎盤目前仍成因不明,而且現階段也無法有效預防。 導致副胎盤的成因則亦不明,通常是生產後才發現,超音波也不一定能夠看得到。所謂的副胎盤,係指除了主要的胎盤以外,還有一小塊副胎盤連著,副胎盤往往比較小,容易沒有發現殘留在子宮內,也會導致出血。雖然目前也無法有效預防,不過所幸膜性胎盤和副胎盤的發生率都很低。 王懿德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不孕症研究醫師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更多完整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7月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