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金管會嚴查「外資變陸資」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1/01/18 第503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金管會嚴查「外資變陸資」
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聯合報
經濟部從嚴認定陸資定義措施上路,金管會祭出三措施,包括發函給外資保管銀行及券商,提醒注意來台外資是否符合新規定,並檢視現有外資是否因新規定變成陸資,以及全面了解在台上市的外國企業(KY類股)是否符規。據了解,初步調查結果,目前在台掛牌的一百多家KY公司,均符合新規定,而外資若一旦被改認定是陸資,將被要求限期出清持股。

經濟部日前宣布陸資新定義,對陸資股東持股百分之卅改為「逐層認定」,以避免陸資藉由層層投資稀釋持股比率。舉例來說,陸資A公司投資B公司百分之四十,B再投資C公司百分之四十,過去規定,C公司的陸資持股只有百分之十六,不算陸資;採逐層認定後,由於B及C因持股逾百分之三十,C公司將被認定是陸資。

知情官員表示,依規定,陸資投資台股必須透過大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機制,不能自行來台投資股票,經濟部新陸資定義上路後,金管會也會採取三大因應措施。包括第一,加強對保管銀行及券商宣導新的陸資定義,證交所及櫃買辦理外資登記時,也要依新的陸資定義作審查。

第二,針對已在台買賣股票的外資,將視個案情況過濾,若外資因此變陸資,將不能買賣台股。官員表示,大部分外資股權結構單純,但對股權結構複雜或持股量較大的個案,會重新檢視是否出現「外轉陸」情況。

官員說,保銀及券商每年也會對客戶會做盡職調查(CDD)及認識你的客戶(KYC)評估,一旦被認定是陸資,就必須辦理註銷,主管機關會視持股量大小,給合理期間出清持股,因是法規調整導致,不會有處罰的問題。

第三,來台第一上市櫃的KY公司,依規定陸資持股不得逾百分之卅,也是比照經濟部規定,新規定上路後,外國企業想來台掛KY股,也須符合新的陸資定義。知情官員表示,根據初步了解,目前已在台上市的KY公司,都符合新陸資定義,沒有不符規定須調整的問題。

 
大同案效應…保管銀行罕見主動通報
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大同陸資效應,去年罕見有外資保管銀行主動通報,某外資機構因境外併購案,導致股東結構改變,讓「外資」變成「陸資」,必須註銷外資帳戶並出脫持股。

經濟部日前宣布新的陸資定義規定上路,金管會請證交所發函給外資保管銀行及券商,注意陸資定義的改變,並做好KYC(認識客戶)及CDD(客戶盡職調查)。

官員表示,保管銀行也了解並遵循台灣的法令規定,去年在台買賣股票的外資個案,因在境外的機構被陸資合併,股東結構改變,導致這家「外資」變「陸資」,保管銀行主動來通報,辦理註銷外資帳戶,這家外資也賣掉持股。

證券業者表示,外資是保管銀行的客戶,過去很少有這種情況,但大同陸資案後,保管銀行也擔心被牽累,警覺性提高。2017年5月到去年10月,金管會四度逮到陸資違規投資大同,大同陸資案效應開始作用。

 
陸資新規 金管會三路清查
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配合經濟部新陸資定義上路,金管會將採三措施,包括請證交所發函給外資保管銀行及券商,注意來台投資的外資是否符合新規定,並檢視現有外資是否因新規定變成陸資,以及全面了解目前在台上市的外國企業(KY類股)是否符合新規。

據了解,根據證交所初步回報金管會的調查結果,目前在台掛牌的100多家KY公司,均符合新規定。

經濟部日前宣布陸資新定義,採「逐層認定」方式,以避免陸資藉由層層投資稀釋持股比率。

舉例來說,陸資A公司,投資B公司40%,B再投資C公司40%,過去規定,C的陸資持股只有16%,不算陸資;採逐層認定後,B及C因持股逾30%,都是陸資。

知情官員表示,依規定,陸資投資台股必須透過大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機制,不能自行來台投資股票,經濟部新陸資定義上路後,金管會也會採取相關因應措施。

包括第一,請證交所及櫃買中心發函給集保銀行及券商,轉知外資新規定,並透過宣導會或座談會加強宣導,讓保銀及券商清楚新的陸資定義。證交所及櫃買在辦理外資登記,對客戶做KYC(認識客戶)時,也要依新的陸資定義作審查。

第二,目前在台買賣股票的外資,將視個案情況過濾,看外資是否因此變成陸資,不能買賣台股。

官員表示,大部分外資股權結構單純,還不太需要全面清查,但對股權結構複雜或持股量較大的個案,就會重新檢視是否因陸資新定義,出現「外轉陸」情況。

集保銀行及券商每年也會對客戶會做盡職調查(CDD)及KYC的持續評估。一旦被認定是陸資,就必須辦理註銷,主管機關會視持股量大小,在合理期間要求出清持股,因為法規調整導致,不會有處罰的問題。

第三,來台第一上市櫃的KY公司,依規定陸資持股不得逾30%,也是比照經濟部規定,新規定上路後,外國企業想來台掛KY股,也須符合新的陸資定義。

立委郭國文上周一(11日)在立院質詢關切陸資定義調整後,已掛牌的KY公司是否符合規定?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會進一步了解。

 
外資審查 持股擬採累計制
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陸資疑雲不斷,金管會與經濟部擬檢討外資來台買股須經投審會審查門檻,在有配套情況下,現行單次投資未逾10%不用經投審會審核,擬改採累計計算持股等,以免事後境外追查陸資金流不易。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去年在立法院答詢指出,外資投資上市櫃股票10%以上,被視為直接投資,要經投審會審查;10%以下是財務性投資,不必向投審會申請,未來會研究是否有必要進一步確認「本質」。例如外資投資持股未逾10%,但仍有選舉董監事、參與經營等行為,本質上就屬於直接投資,必須先向投審會申請核准。

 
中油查德案 將送司法調查
記者林海/台北報導聯合報
台灣中油查德礦區百分之卅五股權轉讓予陸資海南華信遭質疑,藍綠立委要求說明讓渡股權給陸資過程,經濟部進行政風調查後,報告在上周送交立院,但行政調查效果有限,後續將再送司法單位調查。

中油在查德礦區投資名單,共有三名股東持有股權,包括中油持股百分之卅五、海南華信國際投控持百分之卅五、查德政府持百分之卅,但先前中油被爆,二○一五年轉讓給華信的股權由原本的百分之廿八提高到百分之卅五,引發質疑。

中油昨對調查報告內容不願多談,中油發言人張瑞宗表示,此案依照經濟部指示,已經將所有鉅細靡遺的資料送給經濟部與立法院,中油已經盡到事業單位的責任,目前案件還在調查當中,之後的程序也是由經濟部處理,中油並沒有被告知進度。中油主管私下則表示,全案有經過董事會通過,行政程序應無問題。

 
專家看本周指標/歐美製造業PMI擴張放緩
林士傑(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經濟日報
世界銀行今年1月雖上調最新半年度全球經濟展望預測,但所列出四大情境假設下之經濟預測仍是惟疫情發展是問,且今年在最嚴峻情境下仍存有持續衰退的風險。

而以全球主要國家平均新冠疫苗施打率僅不到1.5%的進度,以及民眾疑慮未解情況來看,今年影響各國經濟復甦速度最須關注的可能是因應變種病毒變化,以及如何快速提高疫苗施打率,避免疫情控制不及,導致在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推動上的更大壓力。

上周美國最新公布民間消費最重要指標去年12月零售銷售表現不佳,年增率的衰退幅度意外大於預期,去年底疫情擴大效應發酵,本周繼續觀察另外一項民間景氣重要指標房地產市場的表現。

房市是影響民間耐久財消費以及製造業投資支出意願的先行觀測指標,去年11月美國房市交易已經有降溫現象,12月成屋銷售可能持續減緩,新屋開工雖預估仍維持單月成長,但其先行指標營建許可能將呈現單月衰退情形。

而今年1月NAHB 房屋市場指數則預估持平,第1季美國房市因疫情干擾及房價漲速過快二大因素影響,可能持續降溫。而本周公布1月Markit美國及歐元區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預估可望持續擴張,但是會略不如上月表現。

金融市場方面則持續關注預期通膨效應對股債市的衝擊。今年上半年美國通膨因去年疫情基期效應,短期將會上揚,美國10年期抗通膨債券利差目前已快速上揚至2.04%,官方指標聖路易聯邦準備銀行未來五年通膨預測值更一路上升至2.11%。

加上1月初喬治亞州參議員民主黨取得最後決勝局,民主黨實質掌控參眾兩院,拜登完全執政透過發債推動擴大財政刺激措施阻力大減,預計第1季前可望在國會過關,雖高達1.9兆美元的紓困規模恐仍有變數,但也進一步推升10年期公債殖利率,今年以來最高上揚至1.18%,漲幅高達18.4%。

反觀美元指數今年以來漲幅僅1%相對仍屬弱勢,1月底聯準會FOMC政策表態仍是美元強弱關鍵。

日本近年持續貨幣寬鬆但通縮問題仍然無解,本周公布去年12月通膨,預估官方三大CPI指標(包括扣除生鮮食品、扣除生鮮食品及能源之核心CPI),年增率將再度同時出現負值,顯示實際民間消費狀況已陷入全面通縮危機,不排除日本央行將有進一步動作。

我國公布12月外銷訂單年增率,由於上下游資通訊電子與傳產表現同步亮眼,預估可望延續前一月呈現大幅成長的好表現。

 
國際財經要聞
高盛擴張業務 傳跨足加密幣
編譯林奕榮/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虛擬貨幣訊息網站CoinDesk引述知情人士指出,美國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正研議投資數位資產,有意跨足加密貨幣領域。

CoinDesk引述高盛內部人士的話指出,高盛去年底已向至少一家加密貨幣託管機構,發出資訊需求書(RFI),可能「很快」就會發表加密貨幣託管業務的計畫。

高盛暫未回應這項報導。不過,高盛集團的知情人士表示:「我們和摩根大通(JPM)一樣,都已發出加密貨幣數位託管的RFI;我們正全面探索數位託管業務、擬定下一步。」摩根大通在去年10月發出RFI。

這位知情人士指出,高盛的這項數位資產計畫,是「廣泛數位策略的一環」;他也提及,美國貨幣監理署(OCC)今年1月表明,受聯邦監管的銀行,可使用穩定幣進行支付和其他行為。

市場已傳言,高盛可能會提供與加密貨幣有關、類似主要經紀業務(prime brokerage)的服務。但高盛內部人士表示,該公司目前著眼於託管領域,而非主經紀業務。

加密貨幣託管領域上周出現重大進展,OCC有條件批准Anchorage的申請,讓該公司成為全美首家全國數位銀行,且「明確」符合「合格託管商」的定義。Anchorage總裁莫尼卡表示,該公司獲得OCC批准,將有助吸引許多大型、尋求避險的機構投資人進入加密貨幣市場。

不過,彭博資訊指出,比特幣價格的大起大落,可能降低華爾街財務主管把部分準備現金投入比特幣的意願。比特幣去年飆漲300%,漲幅引人注目,但今年初又突然暴跌,單日跌幅甚至達到25%。根據CoinDesk平台的報價,比特幣17日盤中跌6%至35,186.47美元。

瑞銀全球財富管理的策略師則向投資人示警,加密貨幣的價格可能歸零;這群策略師指出,華爾街加入追漲行列,可能在短期內推升加密貨幣的價格,但若出現更好的加密貨幣、或監管當局態度的轉變扼殺了市場人氣,幾乎無法阻止某一種加密貨幣的價格跌到零。

 
樂金、Sony 搶電動車商機
編譯陳律安/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樂金電子、Panasonic、Sony上周相繼公布電動車的相關產品,顯示這些亞洲消費電子大廠也正在積極搶食這塊日益龐大的市場。

樂金電子執行長權邦錫(Brian Kwon)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上表示,7月將與加拿大汽車零件大廠麥格納國際集團(Magna)成立合資事業,結合樂金的電子零件專業與麥格納的汽車工程技術,生產電動馬達和逆變器,目標是成為聯網電動車的汽車零件和解決方案主要供應商。

日本Panasonic則致力於開發不含鈷的電池,可望大幅削減電動車的電池成本,而這款電池將供應給合作夥伴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Panasonic也正與回收新創業者Redwood原料公司合作,將鎳、鋁等原料回收再製成新電池,以降低對環境衝擊並且削減成本。

Sony則說明Vision-S電動車計畫的最新進展,該公司說,去年12月完成原型車後,目前已在奧地利進行公路測試。Vision-S配備兩具200千瓦(kW)的電動馬達,且具備「Level 2」等級的自動駕駛功能。這款車的電動車平台由澳洲車廠Magna Steyr製造,零件則由德國博世(Bosch)等廠商提供。

 
美經濟成長率 今年挑戰6%
編譯林聰毅/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巴隆金融周刊(Barron's)舉行線上圓桌論壇,訪問多位投資專家對於2021年經濟與股市展望的預測,出席的專家預估,今年美國經濟成長率將多達6%,美股大盤指數表現未如去年亮眼,漲幅最多為10%。

在今年經濟表現方面,Durable資本夥伴公司投資長艾倫波傑(Henry Ellenbogen)說, 若新冠病毒疫苗能抑制新冠肺炎疫情,從今年夏季開始,美國經濟會有半年的優異表現。

Delphi管理公司創辦人兼總裁布雷克(Scott Black)也同意聯準會(Fed)主席鮑爾的說法,也就是今年美國經濟將成長4.2%,且Fed將維持寬鬆。但布雷克的預測是,今年美國實質經濟成長率(扣除通膨率後)將介於4%至5%,通膨率約在1.8%至2%之間。

在股市後市方面,布雷克認為,由於缺少良好的選項替代股票,標普500指數今年將上漲8%到10%,企業獲利可能成長37%至165美元。高盛公司資深投資策略師柯漢女士(Joseph Cohen)預測,標普500指數未來幾個月的漲幅將在個位數的後段,但可能會大幅波動。

富蘭克林坦伯頓的固定收益投資長德賽(Sonal Desai)說,今年美股將在「平盤到微幅上漲」,上半年表現會優於下半年,因為投資人擔心下半年會加稅。Ariel投資公司投資長巴薩莉(Rupal Bhansali)說,市場尚未反映企業稅的調升。

選股方面,紐約Epoch投資夥伴公司共同投資長普利斯特(William Priest)推荐T-Mobile,因為該公司升級5G路線及基礎設施。他也青睞安進(Amgen)、NextEra能源夥伴公司、Nike、Arista Network及迪士尼等。

老鷹資本夥伴公司(Eagle Capital Partners)總合夥人威特默(Meryl Witmer)則推薦由Myland和輝瑞的普強(Upjohn)合併成立的Viatris。她說,基於成本綜效及推出產品線,這檔股票有上漲空間。

巴隆並表示,英特爾任命新執行長是正確的做法,但需要時間股價才會反彈,新執行長杰辛格的當務之急是解決製造問題。

 
WHO執委會開會 二點聚焦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世界衛生組織(WHO)執委會將於18-26日以視訊形式召開年度會議,各界密切關注獨立小組調查WHO應對新冠疫情的報告,及WHO與美國關係的走向。

WHO祕書長譚德塞將循例在第一天發表談話,隨後會員國共同討論包括全民健康覆蓋、防範及應對突發公衛事件、改善全球健康福祉、財務預算四大支柱等20多項公衛議題;此次會議最大焦點是防範及應對突發公衛事件。

譚德塞將提出過去一年的應對報告,包括世衛提供的指導文件、每周與會員國溝通分享最新資訊、向需要的國家提供防護設備及展開科學研究等。

另外,2020年世界衛生大會(WHA)時設立的大流行防範和應對獨立小組(IPPR)將提出期中報告。IPPR已公布報告內容,直指WHO完成預期工作的力量不足。

報告指稱,WHO在驗證疾病爆發報告、判斷是否可能形成大流行病、部署資源及遏止疫情的能力「嚴重受限」,並對此感到震驚。這份報告也指出,中國大陸去年1月時,應可實施更好的公衛措施。

此外,美國川普政府2020年啟動退出世衛程序,但拜登曾表示上任總統首日(20日)將重新加入世衛;在歐盟及中國各自爭取主導國際衛生政治舞台之際,美國與世衛未來關係備受矚目。

 
G7實體峰會 6月英國登場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英國宣布,今年6月將在英格蘭西南部康瓦爾郡(Cornwall)的海濱城鎮,舉行七大工業國(G7)高峰會,邀請主要國家領袖面對面商討跨國議題,為近兩年來首場G7實體峰會,也將是美國準總統拜登上任後首度參加的G7會議。

美國總統川普去年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取消G7峰會,今年英國接手主辦後,預定6月11-13日於康瓦爾郡海濱知名的度假勝地舉行G7峰會,邀請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及歐盟領袖與會,澳洲、印度及南韓也受邀為賓客,預料討論重點將包括全球如何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遷等。各國領袖尚未確定是否出席。

周日電訊報報導,英國政府希望這個場合能成為拜登上任後首度造訪歐洲的行程。G7各國領袖與部會首長近幾個月都是視訊開會。

英國首相強生表示,希望藉由主辦G7,凝聚全球經濟必須從新冠疫情中復甦的共識,「作為民主國家最重要的團體,G7長期以來就是國際果敢行動、處理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的催化劑」,「冠狀病毒無疑是數個世代以來最具摧毀性的力量」,「唯有開放心胸團結一致,才能面對挑戰,創造更好的未來」。

不過,英國也已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病故人數超過8.8萬人,高於歐洲各國。為了防堵疫情,英國積極為民眾施打疫苗,批准速度為全球最快,希望在未來幾個月為多數人民接種。英國2月也將成為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國,並於今年稍後主辦聯合國氣候峰會。

 
要聞
父母贈房給子女 省稅有眉角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父母規劃贈送房子給子女時,除留意贈與稅問題,也要考慮子女日後出售時的房地交易所得稅。財政部中區國稅局指出,一般而言,房地交易所得稅率都高於贈與稅率,父母贈送房地給子女,兩種稅都要考量,以免省了贈與稅,卻反而須繳納更多的房地交易所得稅。

有一位父親想贈送一筆房地給子女,這筆房地房屋評定現值加上公告土地現值合計為300萬元,市價則為1,000萬元,不過為了節稅,精打細算的父親也在思考,到底是直接給現金讓子女去買房比較省稅?還是把房買下來送給子女比較有利?

他首先考慮到贈與稅問題,直接給子女1,000萬元現金,以及贈送現值為300萬元的房地給子女,兩者就差700萬元,若以贈與淨額2,500萬元以下的稅率10%來計算,直接贈送房地較為有利,可省下70萬元贈與稅。

不過國稅局提醒,若子女後續將房地出售,在計算房地取得成本時,若直接房地是受贈而來,則成本為贈與時現值300萬元;若是受贈現金,則是以自己買房的1,000萬元價金作為成本。

在計算房地交易所得時,成本愈低當然所得就愈高,此時受贈房地的所得額就比受贈現金多700萬元,若短期持有就賣出,稅率高達45%,比受贈現金多繳315萬元房地合一稅。這種情況下,反而一開始直接贈與現金,整體稅負較為有利。

房地合一交易損益的計算,是以出售時成交總價減除取得成本及因取得所支付的費用後餘額為所得額,若房地是受贈取得,則是以受贈當時房屋、土地現值並按政府發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整後價值作為成本。

稅率方面,贈與稅率在贈與淨額2,500萬元以下均為10%;而房地合一稅除符合規定的自住房地外,稅率依持有期間不同,分別為持有一年內者稅率45%、持有超過一年未逾兩年者稅率35%、持有超過兩年未逾十年者稅率20%、持有超過十年者稅率15%。

 
資金匯回申請 近月達43億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財政部統計境外資金匯回專法成果,近一個月(12月15日至1月14日)以來,共新增23件申請、合計金額43億元,較前一個月略為回溫。此外經濟部工業局統計,專法上路至今,已核准約737億元投入實質投資,相當於匯回金額的三成左右。

境外資金匯回專法自2019年8月15日上路,企業或個人若在專法上路首年申請可適用優惠稅率8%,進入第二年稅率就提高為10%。專法上路後統計至1月14日,累計已有1,094件申請匯回,申請匯回金額2,336億元;實際匯回件數累計1,035件,金額2,233億元。

專法上路第二年以來,申請件數及金額都不大,不過觀察近一個月以來申請件數共23件,是專法上路第二年歷月統計中,件數最多的一次;申請金額43億元,則是第二年歷月統計次高。

 
外銀:台灣今年GDP看增4.6%
記者楊筱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外資法人機構看好台灣今年GDP,法國外貿銀行最新報告點名台灣經濟成長持續看好,更上調台灣的GDP到4.6%,為現階段公布預測台灣GDP中,最看好的外資法人機構。

目前公布對台灣今(2021)年GDP數字的外資法人機構,星展銀行估台灣今年GDP為4.2%、渣打估3.3%、澳盛銀估3.64%,本土金控中,國泰金估3.2%、富邦金估可達4%、永豐金估3.7%。主計總計預估今年台灣GDP為3.83%,央行估3.68%。

法國外貿銀行看好今年台灣GDP,認為台灣有望成為少數連續兩年GDP保持正增長的經濟體,主要是因台灣疫情防控得宜,政府紓困減少國內消費負面影響,台灣出口仍增長,國內貨幣政策穩定,資金充沛,股市及房市仍有資金支撐。

法國外貿銀行認為台灣疫情控制得宜。若將去(2020)年看作一場測試,台灣是通過考驗的優等生,早期疫情遏制措施取得成效,台灣本地需求波動遠較其他市場低,加上全球高科技相關產品需求驚人,出口因此得以維持增長。此外,全球疫苗接種進度加快和經濟復甦也會為台灣今年增長提供動能。

而台灣的政府紓困政策讓疫情對消費的負面影響有限,政府財政支出為整體投資提供支撐。

隨著全球商業情緒回暖,台灣本地企業於今年會加速投資步伐以滿足全球需求,尤其是備受青睞的半導體及資訊通訊科技產品,台商回流帶來的資金亦將持續推動製造業投資。

在外需方面,受惠美國及中國大陸經濟增長反彈,台灣出口增長,今年外部需求有望保持強勁,尤其是5G、網絡、數據中心和電動汽車等相關產品。隨著國際企業提高供應商對ESG的承諾,對綠色能源的推動,也將會持續鞏固台灣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

 
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 啟動
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政府自今年起建構四年「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由科技部、衛福部、經濟部三個部會共同出資,第一年8.1億元預算,要打造台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除了政府編預算之外,也積極邀請國內外藥廠及基因檢測廠參與投資,未來打造百億元精準健康產業。

由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主辦、行動基因公司與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協辦的「台灣癌症精準醫療高峰論壇」昨(17)日召開,由中研院院士楊泮池、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立宗及台大癌醫醫師楊志新等人發表演說。

陳立宗指出,政府自今年起至2024年共四年時間,正式啟動跨部會戰略計畫「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這項跨部會計畫由科技部、衛福部、經濟部三個部會共同出資,第一年編列了8.1億元來執行;除了由政府編預算外,也積極邀請國內外藥廠及基因檢測廠參與投資。

例如,國家衛生研究院日前即促成檢測廠商行動基因,及兩家藥廠台灣諾華、輝瑞大藥廠共同簽署《精準醫療合作聯盟協議書》,行動基因提出精準醫療基因檢測計畫,台灣諾華與輝瑞大藥廠分別提出肺癌基因檢測分析應用計畫,成為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中,癌症精準醫療合作計畫開端。

據了解,依照政府規畫,「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目前初步分為兩大分項,一是建構精準健康大數據;二是健康大數據之轉譯研究及產業應用。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日前公開指出,政府為了打造台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透過跨部會的各分項計畫,共要推行「建構基因及健保巨量資料庫」、「開發精準預防、診斷、治療照護系統」、「開發精準防疫產品」及「拓展國際生醫商機」等四大策略。

國際上癌症治療的趨勢,已逐步與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等精準健康技術結合,楊志新表示,台灣在這方面的發展已落後美國七、八年,日本也領先台灣六年,連南韓也領先台灣四年,台灣的精準健康發展應該加速發展。

最後楊泮池也表示,近期衛福部近期將討論將NGS納入健保給付項目。

 
公司債去年發行7,770億 創歷史新高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去(2020)年公司債市場百花齊放,全年締造7,770億元的發行金額,創下歷史新高紀錄,並較2019年大舉增長106%;其中,光是「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一家,就貢獻1,200億元的發行量,強占國內企業發債量的15%,奪下去年「發債王」寶座。

全球中央銀行祭出史無前例的超寬鬆貨幣政策,使台灣等國家利率持續探底,激勵企業蜂擁發債、籌措長期低利資金。根據證券商統計,去年全年國內公司債發行金額高達7,770億元,創下歷年新高紀錄,並較去年全年暴增106%。

根據櫃買中心統計,去年發行量高居第一的台積電,累計發債1,200億元,強占去年公司債發行的15%;券商主管說,「七年沒發債,去年一發債就是逾千億元的大手筆,顯示台積電財務操作非常靈活。」

發行量排第二的是台灣電力公司,累計發債841億元;第三名則是富邦金控,全年發債400億元。

另外,中信金控與鴻海精密,去年分別發債335、330.5億元,拿下公司債發行的第四與第五大。

國泰金控去年發債300億元,名列第六;亞洲水泥發債288億元,擠上第七;遠東新世紀發債205億元,排名第八。

去年包括中華電信、日月光、台灣大哥大以及台灣水泥等企業,不約而同均發債200億元,並列第九。

券商主管分析,企業發債籌資盛況空前,最主要的關鍵為「護國神山」台積電,去年累計發行1,200億元的公司債,主要是為因應擴廠需求。

台積電近來積極在南科砸錢購廠,去年大舉發債所籌措的資金,將用於新建擴建廠房設備。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美國祭出無限QE(量化寬鬆),使各國利率跟著溜滑梯、跌至歷史新低水準,券商主管說,部分企業趁著超低利率時代借新還舊或償還銀行借款,鎖定中長期資金成本,以降低未來利率波動風險。

有些企業則是配合資本支出需求,籌措長期低利資金,或是預先充實營運資金,強化財務結構,為未來發展儲備能量。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