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

歡迎來到志祺七七!/不搞笑、談時事,資訊設計原來很可以


【橘世代電子報】為讀者提供面對人生下半場所需七個面向的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 【柿子文化心靈養生報】提供健康、飲食、旅遊等各種人生體驗,讓你照顧自己的身體,也疼愛自己的心!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12/17 第116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歡迎來到志祺七七!/不搞笑、談時事,資訊設計原來很可以
數位公民素養課/從孩子到大人必備的網民生活須知
最大的示愛/掰掰∼有點糟的一年,未來我們好好過
閱讀筆記 【書評•新詩】廖啟余/小詩體,小詩法

新書鮮讀
歡迎來到志祺七七!/不搞笑、談時事,資訊設計原來很可以
文、圖節錄自天下文化
圖/天下文化提供
鍵盤時代,人生可以做自己,又賺錢!邏輯思考X創意X設計,讓「我」變成「我們」,一個人變成一群人,資訊設計,你連結群眾、引爆現象的超級技能!

內容簡介:這是一本從「我」到「我們」、從「一個人」到「一群人」,撞了很多牆、試錯得來的「跌倒學」。這棵眾人眼裡看似瘋狂、胡亂生長的技能樹下,在土壤的深處,其實一切都是從再簡單不過的自我問答開始:我是誰?存在的價值是什麼?該怎麼建立夥伴關係?這世界怎麼樣才可以更好?我們要怎麼樣才能賺到錢,又能做自己的活下去?十八個章節當中,都以「提問+實際發生的故事與案例+insight」的結構行進。從年輕人共同的疑惑與提問中開始,用故事回答問題,再為大家提煉出有共通性、可以帶著走的insight。精心調配「故事」、「雞湯」與know-how的比例,秉持「資訊設計」的精神,希望能對大家的人生有實際的幫助。

作者介紹:張志祺 ,簡訊設計、圖文不符、志祺七七共同創辦人。29 歲,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畢業;總是在減肥,是個憎恨熬夜、但每天都熬夜的矛盾男子。為台灣協作過最多圖文懶人包的人之一。致力於社會關鍵議題與資訊設計的整合與推廣;並在資訊設計的領域裡,不斷地努力。曾兩次榮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 Best of the Best,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與多項國際設計大獎。近期亦投入YouTube影片創作,兩年多的時間已累積了 65 萬訂閱,與超過一億的觀看次數,是個劈腿級的跨領域創作者。

搶先試閱:〈「你的夢想是什麼?」〉

一直以來,年輕人很在意自我表達和實現。從小到大,從寫作文「我的志願」到個人履歷,從各種面試到跟朋友閒聊打屁,甚至是面對記者採訪,在各種場合,都有可能被問到「夢想」這題,閃也閃不掉。社群媒體也給予很多空間,讓年輕人的自我表達,拿到認可的量化證明。

「欸……我沒有什麼夢想耶。」不不不,如果這樣回答就遜掉了,好像非得一定要有個方向、有所追求,走路才能有風。

夢想不是成功典範,而是你熱血的事

年輕的時候,會希望大家快速認識自己、讓自己容易被定義,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常常倉促地拿一張「夢想標籤」,就往自己的身上貼去。如果是關於興趣,「我很喜歡做○○」,或是「我的興趣是○○」,大多數人都可以輕鬆回答;但談到夢想,不管講什麼好像都於心有愧,心裡總不太踏實。

少數人很幸運,很年輕就找到明確的人生目標。但對大多數人來說,能快速回答出的「夢想」,常常只是曾經看過的成功典範。

拿著別人的成功形象,當做自己的夢想旗幟,就像是穿著一件不合身的衣服。如果要真的去追尋,那就像為自己的人生設了錯的KPI,每一步都會走的很困惑、很痛苦。會不會有可能,所謂「夢想」本身,也許就是個假議題呢?

大多數人真的擁有的,是很多「喜歡做的事」,而不是一個輕易可以回答出來的「夢想」。我自己就曾經因為貼錯過「夢想標籤」,而走過相當辛苦的一段路。當時即使是拿到讓人覺得很羨慕的機會,但回到家,關上門,只有自己知道,其實吞得非常痛苦,一點也不開心,又不敢輕易吐掉。

當時候的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張志祺,你真的很會畫畫耶!」

「系服就交給你囉。」

「你以後一定會是一個很棒的設計師。」

大學時期,我常常是社團或系上的「文宣長」或「美宣擔當」,扛起系服、社服、隊旗、海報各種設計。看到別人穿著自己設計的衣服在校園行走,或是在寢室睡覺,的確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當興趣變成工作,你的熱情是否還在

同儕之間,聚在一起的時候,不免互相比較。大學時期,比得已經不是成績,而是「你在忙些什麼?」或是「你是不是在做什麼熱血的事?」而背後其實藏著都是那道命題:「你的夢想是什麼?」

拿著別人的成功形象,當做自己的夢想旗幟,就像是穿著一件不合身的衣服。如果要真的去追尋,那就像為自己的人生設了錯的KPI,每一步都會走的很困惑、很痛苦。大多數人真的擁有的,是很多「喜歡做的事」,而不是一個輕易可以回答出來的「夢想」。

小時候寫「我的志願」作文,曾經寫過要當「廚師」或是「科學家」,單純只是覺得自己喜歡吃,而且做菜跟做實驗都很好玩,就是沒有想過要當「設計師」。我很喜歡用「設計」這項技能為大家服務,而「設計」這件事,也總是可以為我帶來很多關注或肯定。

沒有夢想和目標好像很遜,於是不知不覺,「設計」這張標籤,就這樣跟我黏在一塊了。它有個好處,就是「很好懂」,可以讓我很快的被認識和定義。對當時自我認識和自信心都還不是很成熟的我來說,是件很方便的事。

大學剛入學的時候,其實有認真思考過要成為「都市規劃師」,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這個領域的專業,跟自己的想法上,有很多過不去的地方,因此放棄了這條路。不過當時對未來要做什麼,還沒有特別的想法。當兵一年的空檔,剛好讓我有很多時間可以思考人生,也出現了一些「直到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神奇」的際遇,讓我因緣際會下成了一名設計師,夢想標籤就這樣意外成真了!

當時我在空軍儀隊中服役,而在我快退伍的時候,軍方決定舉辦「國軍樂儀隊體驗營」,讓一些對樂儀隊有興趣的年輕人可以體驗看看。

「張志祺,你成大都計系畢業的,設計學院應該會點設計吧?」

被副連長欽點,我接到了幫體驗營設計海報的任務,意外做出了當時國防部按讚數最高的一張圖。而副連長因為很喜歡這次的設計,就開心地把海報放上了自己的臉書,結果就這麼剛好,副連長的臉書好友,有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的PM(專案經理),又這麼剛好,他剛好有個W hotel的設計海報需求。於是,我就這樣在當兵的後期接到人生的第一個和第二個設計案。

「需要你幫忙設計一個主視覺跟一張海報。」

「然後我會把我們公司的標準字給你。」

「結案後要記得提供發票哦!」

非設計本科系出身的我,比菜鳥還更菜,只好硬著頭皮舉手發問:「不好意思,請問什麼是主視覺、什麼是標準字?」

沒錯,當時的我,真的是連「主視覺」和「標準字」是什麼都不知道。剛好遇到心臟很大顆,敢把任務交給一個菜鳥的客戶,我就這樣接起設計案,也為了開發票,成立了「三少二工作室」。

很多人問我「三少二」有什麼涵義,是希望找到兩個夥伴一起合作的意思嗎?說穿了有點害羞,中間的涵義很簡單,甚至有點中二,其實就是我大學時的綽號「沙沙」的縮寫「沙2」,拆解下來就是「三少二」。工作室成立在退伍之後,我發現做設計好像還活得下來,就這樣開始了接案之路。

對於「做設計」這件事,到底有沒有熱情?變成工作之後,馬上就原形畢露。我很快發現,比起在設計中得到樂趣,更多時間設計對我來說就是一份工作。我開始思考自己在設計之路上的未來,覺得「自己大概做設計做十輩子,也做不過方序中、聶永真吧!」誠實的面對自己在設計上不太夠用的才華與熱情,我獲得了這樣的結論。

好的創意設計,比買廣告有用

因為看不到未來,加上遇到太硬的案子,我身體開始出現問題。左胸口會有胸悶的狀況,常常覺得吸不到氣,左眼也時不時不由自主地眨眼,還曾經在會議之後,被夥伴追問:「你剛剛一直眨眼是什麼暗號嗎?想跟我說什麼?」

而在就醫診斷後,醫生判定是壓力過大引起的自律神經失調。由於症狀都出現在左半身,每次胸悶發作的時候,真的很害怕自己會死掉,所以也不敢隨意運動。於是,我決定休息靜養,先中斷接案。在靜養期間,一邊也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

有一天出門倒垃圾,被吉他的聲音吸引,發現是一位年輕人正在街頭彈著吉他,前方擺著「在地青年,搖滾里長」的小牌子。走近一看,發現吉他竟然是Takamine的,跟我的吉他是同個牌子,所以我就跑去找他聊天,才知道原來他是年底要參選的里長候選人。

太陽花學運結束後,一直聽到有青年人願意參政的訊息,總覺得社會改革真的需要青年一起支持,一起行動。跟這位里長候選人一聊之下,發現他們競選團隊正缺設計師。由於當時我閒來無事,便答應幫忙做文宣。當時里內其他的候選人都在發面紙,還有人在發專用垃圾袋。說實話,我們沒有這麼多錢可以做這種事,但我很希望傳單可以不要隨便被丟掉,於是里長候選人就開玩笑的說:「乾脆折紙飛機好了。」

這時,我靈光乍現,想到不如我們就設計傳單,專門來折垃圾盒!只要能用,民眾就至少會用一下再丟,讓傳單在大家吃飯的時候,能夠以垃圾盒的姿態,出現在餐桌上。

當時的我就跟現在一樣,有著很愛惡作劇的性格,還曾經以同樣的概念,為當年的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也設計了「勝文垃圾盒」,想不到一下子在媒體上爆紅,當時覺得很好玩,但現在想起來真的覺得很失禮,在此向勝文說聲抱歉(雙手合十)。不過,那次小小的設計實驗,讓我意識到政治是台灣最火熱,也是可以遍布最多人的活動,這些活動的任何一個部分,都可以影響到很多很多人。

所謂設計,也不是放個圈圈加個名字跟微笑頭像,就可以推出做成文宣品的。如果所有候選人,都能好好重視一下文宣,在這種小用品上強化設計的力量,比辦任何藝術展覽,都有意義。

好的創意設計,會比買廣告還有用!

神祕的「倒垃圾倒到幫忙選里長」的事件後,在機緣巧合之下,讓我意外地參與了另外一個團隊活動,認識到「資訊設計」這個名詞。我才知道原來做設計,可以不只是把東西變漂亮,它可以有別的功能存在!我就像找到了自己的戰場,發現有一個領域可以去學習,有一場屬於自己的仗可以打,才開始了我現在的小小事業。

▶▶ 閱讀更多 張志祺, 林欣婕 《歡迎來到志祺七七!》

 
數位公民素養課/從孩子到大人必備的網民生活須知
文、圖節錄自橡實文化
圖/橡實文化提供
網路世界,有哪些潛在的危險和機會?現代人最好從小就知道的數位求生技能曬孩子照片曬過頭,父母知道這會影響孩子日後的「數位名聲」嗎?過度使用「社群媒體」,會導致孩子更憂鬱嗎?當孩子被「網路霸凌」,大人該提供哪些建議?「免費」有其代價!下載App如何保護隱私與個資?

內容簡介:智慧型手機的發明,改寫了人類的童年!這世紀充滿各種數位裝置與發明——Instagram、Facebook、YouTube、TikTok、貼圖、聊天等等。網路世界迷人又複雜,連成人都難以抗拒,遑論同儕壓力下的孩子們;然而,大部分的父母師長,卻苦於不知如何拿捏扮演守門人的角色。本書作者專攻「數位素養」教育已逾十年,書中以學術研究與實際體驗為根據的實用建議、討論主題與趣味活動,解決了當今父母與老師的擔憂——如何指導孩子,擁有安全且正確的網路使用認知,既能享受數位生活帶來的便利,又能保障網路安全的各個面向。透過本書,也希望能提供正走在時代前端,於各級學校傳授「數位素養」課程的教師們,一個實用可行的資源,一起為教出數位時代下正直快樂的新人類而努力。

作者介紹:黛安娜・格雷伯(Diana Graber) , 美國媒體素養學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媒體素養教師獎」得主,加州菲爾丁研究生學院「媒體心理學與社會變遷」碩士;長期投入推廣線上安全及數位素養的組織,並為「網路智慧」(Cyberwise)共同創辦人、「網路公民」(Cyber Civics)創辦人;其創立的「中學生數位公民意識與素養課程」,在全美超過四十州,以及英國、加拿大、紐西蘭等地的學校廣為實施應用。著有《數位公民素養課》一書,目前與家人定居在南加州。

搶先試閱:〈學齡前的數位教養〉

當一個小寶貝來到世上,產房八成會有智慧型手機捕捉第一個鏡頭。那個影像將出現在臉書或Instagram(IG),或透過簡訊傳到叔伯姑嬸爺爺奶奶手中,他們又再分享到自己各個社群。就這樣,那個小嬰兒已然成為數位世界的公民之一。

  協助那位小數位公民建立一個牢靠基礎,讓他能挺過數位年代瞬息萬變的天候與流沙,開始的很早。親友們建構著孩子的數位生活,孩子們隨心所欲地接觸移動設備,一切開始的愈來愈早。在美國,幾乎所有八歲以下的小孩(百分之九十八)家裡有某種移動裝置,將近一半(百分之四十二)有屬於自己的平板電腦。二○一一年到二○一七年間,他們使用移動裝置的時間增加三倍─從一天僅五分鐘,提高到一天四十八分鐘─而他們面對螢幕的時間裡,三分之一是使用移動裝置。更驚人的是,一歲以下的小朋友有百分之四十四,每天都有在用移動式設備,到了兩歲,這比例躍增至百分之七十七。

  你可以四處發現證據─車上、餐廳等公共場所,小朋友的小小腦袋埋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閃閃發光的螢幕上。這樣的姿勢甚至有個專屬名稱。整脊醫師狄恩.菲斯曼(Dean Fishman)於二○○八年檢查一位抱怨頭跟脖子痛的年輕患者後,提出「簡訊頸」這麼個名詞,就是一個人長期低頭對著移動設備的結果。地心引力拉扯頭部,那可重達四.五四到五.四五公斤,這樣的重擔壓迫到頸子即可導致脊椎逐漸失去弧度。

世界最理想的保姆

  移動設備是很讚的保姆,它們能安撫躁動的孩子抓住注意力,忙碌的家長便能去做晚餐、檢查電子郵件,甚至去跑個步。二○一四年一份針對費城一個低收入、少數族裔社區、六個月大到四歲小孩的調查顯示,他們幾乎全都碰過家長視為「保姆」的移動設備─當家長忙於家事(百分之七十),在公共場所讓孩子安靜(百分之六十五),處理雜事(百分之五十八),睡覺前(百分之二十八)5。父母之責無時而盡,對許多人而言,教養子女根本是負擔不起的奢侈。再者,超過四萬種應用程式與遊戲被歸類於「教育學習」,父母確實可振振有詞地說,小孩從中多少能學到點東西6。蘋果的App Store中,學齡前/學步兒階段最受歡迎,在高價應用程式中占百分之七十二7。會有什麼壞處呢?

  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不知道答案。說到底,iPad甚至不到十歲;就科學研究而言,還只是個嬰孩。最早使用它的學步兒,目前也只剛剛踏入青少年階段,因此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尚無定論。

  二○一七年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出版的一份完整文獻就說:「這方面的相關研究仍存有諸多理論與方法上的缺失,使得至今彙整的各項證據不夠可靠,難下定論。」近期才紛紛出現的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移動設備,其短期現象產生之長期影響仍屬未知。孩子就這麼成為一場重大實驗的白老鼠。

  我向潘蜜拉.赫斯特─德拉.皮埃屈拉(Pamela Hurst-Della Pietra)博士請教這個問題。她一手創辦「兒童與螢幕:數位媒體與兒童發展」(Children and Screens: Institue of Digital Media and Child Development),一個倡議數位媒體如何影響孩童的非營利機構,屬全國性跨學科之研究組織,集結醫療、社會科學、神經學、教育等各界專家,研究有關兒童與科技的三項重大議題:

一、科技如何增進或傷害兒童擁有快樂、健康、有創造力之生活的能力?

二、 透過電子媒介的互動,多年下來如何形塑兒童在肢體、認知、情緒及社交上的發展?

三、我們該有何作為?

  「家長要了解這一切都還太新,我們尚未有太多定論,」赫斯特─德拉.皮埃屈拉跟我說,「在此同時,數位與人的距離卻又大幅拉近,現在你可以帶著這些產品到任何地方。這有不少很棒之處─例如跟親友視訊─風險也有,而且我們還沒清楚的認識。但我們知道,孩子在各個發展階段有必須達到的里程碑,才能充分發揮潛能。」

協助孩子在網路世界充分發揮潛能

  全球兒童與青少年占網路使用人口約三分之一,但他們使用的科技卻並未將他們的發展所需放在心上。今天這些產品長期會對小孩造成什麼影響我們還不清楚,對於健全的兒童發展則所知甚詳。

  嬰兒需要在三度空間的真實世界裡,體驗豐富多面向的經歷。他們需要能充分用手探索,需要與關懷的大人實際接觸。有人唸故事給他們聽,跟他們講話,與他們玩耍,也有其他小朋友真正地玩在一起,他們就能茁壯。走進大自然讓他們欣欣向榮。而螢幕─不管是電視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遊樂器、電腦甚至能連上網的玩具─並不能提供與真實世界一模一樣的體驗。

  透過進一步的瀏覽,就能理解何以嬰兒需要這些真實體驗。新生兒擁有萬億個大腦細胞或稱神經元,有待開發。這每個小小細胞各自又有兩千五百個突觸─負責在神經元間傳達訊息。當電流信號通過這些神經元,突觸受到刺激;就像遙遠村落之間的人徑,每一次使用或刺激,道路狀況就愈好,遠方村落也漸漸有如近鄰。嬰孩出生以來的每一個體驗都會刺激這些連結,重複的體驗又使之強化,塑造出孩子長大後的舉止。

  另一方面,小孩不曾體驗到的東西,跟他們實際體驗到的同樣重要,因為那也會影響大腦發展。神經元若沒派上用場─或說突觸連結沒有重複刺激─就會被削減,留下的連結繼續強化。受到刺激的突觸不斷強化,成為兒童將來認知功能發展的永久基地。

  雖說兒童腦部這種固化或「心智之複雜構圖」持續發展到二十來歲,大部分的重要基礎卻完成於出生到三歲。這段極為關鍵的發展期,孩子需要由周遭汲取特定體驗,成長中的大腦才能獲得適當刺激,為將來各種人際關係奠定良好基礎─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

數位奶嘴

  一個螢幕確實能讓大哭的孩子瞬間安靜,但對你們雙方來說,長期影響恐怕全然有別於你的想像。

  赫斯特─德拉.皮埃屈拉博士,很擔心這種以3C產品當作她稱之為「數位奶嘴」的現象。「當父母這麼做,」她說,「嬰幼兒就學不會自我安撫,而那是一項非常、非常重要的技能。」她主張要給孩子提供「促進探索與驚奇的活動。像積木這類傳統玩具經過時間驗證,大家都知道它們對小小孩的諸多益處。而讓小孩偶爾感到無聊,其實也不是壞事。」

  要讓孩子體驗無聊,在這各方處心積慮爭奪他們注意的數位世界裡是愈來愈難了。畢竟他們在螢幕上看到的、可做的事那麼好玩!螢幕的瞬息萬變,扣人心弦的情節,在在讓實際生活顯得乏味無趣。屈服於孩子玩數位遊戲的要求,可能造成他們在關鍵發展階段,受過度刺激而失去專注能力,尤其是兒童前期。

  二○一五年,我參加赫斯特─德拉.皮埃屈拉於加州爾灣大學(UC Irvine)舉辦的研討會。迪米區.克里斯塔基斯(Dimitri Christakis)在西雅圖兒童醫院附屬兒童健康、行為與發展中心(Center for Child Health,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當主任,根據科技對小朋友影響的研究,他做了精彩的簡報:小孩在一到三歲電視看得愈多,七歲前出現注意力缺失問題的機會愈高。一天看一小時電視,注意力缺失問題的出現機率就增加百分之十。相反地,小孩三歲前得到的認知刺激愈多(像是大人唸書給他聽或跟他講話),就比較不會有這方面的狀況。

  電視的過度刺激,也立刻影響年幼的敏感大腦。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學者發現,學前兒童只要看九分鐘步調快速的卡通,做起需要專注力的事,就明顯不如花二十分鐘畫畫的小孩。

  這兩項研究都是針對電視而非今天的互動科技,但電視與收音機等相關調查,仍是我們試圖了解新螢幕如何影響小小心靈的最佳借鏡。

▶▶ 閱讀更多 安娜・格雷伯 《數位公民素養課》

 
最大的示愛/掰掰∼有點糟的一年,未來我們好好過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 提供
一年之末,揮別痛苦、茫然與混亂,獻給全世界的告白情書

「用關懷、同理與改變,給世界最大的愛,就是對自己,最勇敢的表白。」

內容簡介:嗨,這一年,你過得好嗎?從個人到世界,都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巨變。歧視、隔離、世代衝突;空汙、病毒、社會紛亂……讓我們忍不住想:真希望這一年快點結束!盧建彰導演的作品總是充滿詩意,從「情感」出發,更擅長以感性的目光,看待世界的動盪與轉變,這是他寫給自己,寫給你,寫給這世界的溫暖慰藉。

作者介紹:盧建彰 Kurt Lu ,是廣告導演也是詩人,是小說家也是跑者。

  曾是GUNN REPORT廣告創意積分臺灣第一名,寫了十三本書,寫過三首歌,和鋼筆是舞伴,每天一定要與咖啡談戀愛,還要游自由式一公里或跑五公里。認為如果抓到一個信念就要有抓到一個信念的樣子,不然就別怕北七過日子。

  執導過小英廣告,「Google齊柏林篇」獲選十大微電影,TOYOTA修杰楷家族旅行篇、金士傑兩個爸爸篇等。

搶先試閱:〈日常的挫折感是種祝福〉

你覺得做每件事都會成功,所以當不成功時,心裡的挫折感自己加成了。但那些你以為是自己做成功的事,其實都是別人幫你做的呀,只是因為你可以購買,所以會有種錯覺,我們可以。但其實,你跟我一樣,連口罩都不會做。

沒有預期的失敗,總是會有些心理上的衝擊,那是我們可以忍受的,也應該忍受的。雖然隨之而來的自我懷疑不太好受,但我覺得這真的是種美好的提醒。提醒我們,歲月靜好,其實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

我們在職場上難免為了增進自我自信心,給自己打氣,刻意表現出一副「我來、我行」的樣子。可是說真的,我每天吃豬肉,但其實只看過一次豬走路,更沒殺過豬,也不覺得自己可以殺豬,但是拜託,如果不殺豬,怎麼有豬肉吃呢?那我平日的那些了不起,是不是也是種虛妄呢?

更別提,要是非洲豬瘟傳進臺灣,就算我好不容易鼓足勇氣,並學會殺豬的技巧,也還是沒有一隻可以安全食用的豬給我殺來吃呀。這樣說來,我該不該感謝其他人,我該不該好好為現在擁有的一切真心感恩呢?

經濟的發展十分美好,不過難免會讓我們不斷把眼光往上放,卻忘記那些似乎在下面的,才是真正奠基我們的。

我們花時間研究名車、昂貴的手錶,好創造自我價值,好讓我們在群體裡看來有些不一樣,那很好,也沒問題,只是我們會不會太少把目光放在那些真正支撐我們的日常?觀點單一,缺乏彈性,少了觀看的角度,再怎麼說,都是離創意思考較遠的。

電影裡,人們排隊去跟米店的老婆婆換米,有人拿魚來換,有人拿菜來換,排了老長的隊伍,有人拿出錢來,老婆婆說,你這個現在不能用了。

有人摘下手上昂貴的手錶,老婆婆破口大罵,你把這個拿走,我要這種沒用的東西幹麼!後面排隊的女生,趕緊提著自己昂貴的名牌包訕訕離開。

電影當然只是電影,不過,那當然也是個提醒,提醒我們盤點一下,我們到底擁有什麼,那個「什麼」讓你感到滿足,讓你活下去嗎?就如同這些日子的不方便,才讓我們記起原來平常無感的方便,有多方便。

你是被多少人捧在手心裡生活的呀。

而你看不到這些人,你眼裡沒有這些人。

你是什麼人?你又連結了什麼人?

和朋友的孩子到不同國家旅行,剛好朋友的朋友開了輛硬頂敞篷跑車來,好意開了篷,讓我們可以兜風看風景。

我沒坐過敞篷車,十分新奇,視野開闊,眼前的風景毫無阻礙,在眼前飛逝,風輕輕地吹著,太陽灑在我的臉上,很舒服愜意。

轉頭看,朋友的孩子卻盯著手上的手機。

其實,敞篷車也沒什麼,跟我們搭小貨車坐在後面是一樣的視角,但,重點是眼前的風景呀!明明眼前的風景孩子沒看過,我也沒看過。

我們每到一個地方,就常要連上網路,每個APP也會分別在不同的裝置上,幫我們連結世界。可是當我們和網路世界連上線,卻似乎和眼前的世界斷了線。那些裝置隔在我們中間,隔在我們和人中間,隔在我們和世界中間。

《生存家族》裡,一家人從日常的無法溝通,各自看著自己的螢幕,到沒有電,裝置無法作用,得面對眼前世界的種種難關。一開始會彼此抱怨,再到一起經歷,最後,感受到彼此的真情真意。

我開始覺得,會不會太多生活裡頭的方便,讓我們不太方便去關心身邊的人?

據說,賈伯斯當初發明iPhone,把電腦、相機、數據機放在一起,是為了讓大家工作有效率,好多一點時間跟家人相處。我常開玩笑說,要是他復活,看到現在一家大小在餐桌上看著各自的手機不說話,應該會氣得自殺吧。

有些朋友收到朋友寄來的三片口罩,開心地拍照放到社群網路上;有些朋友在抽屜裡翻到放了許久的口罩,開心地說比翻到幾千元,還值得慶幸。

我覺得很好,這些都很好。

其實,這些行動裝置沒有錯,只是,我們自己少了行動。

關心瀏覽數,少了留心愛意觀看生命的行動。

在乎觸及率,少了真實接觸觸及人心的行動。

在意按讚數,少了動手把事做得夠讚的行動。

直到沒有選擇時,我們才意識到,家人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你愛人,不是因為你偉大,而是你會過得好一點,在這有點不容易的時刻。

▶▶ 閱讀更多 盧建彰 《最大的示愛:掰掰∼有點糟的一年,未來我們好好過》

 
閱讀筆記
【書評•新詩】廖啟余/小詩體,小詩法
廖啟余聯合報
《島嶼派》書影。(圖/麥田提供)
推薦書:周天派《島嶼派》(麥田出版)

周天派輯2007至2019年六十七首詩為《島嶼派》,並一舉奪下2019年周夢蝶詩獎,誠如「大家都說好可愛,卻不覺悲從中來」﹝圓夢﹞,《島嶼派》絕少聖界的深視,更多塵寰的輕嘲,所謂「生活基礎的詩歌」頗可以見《島嶼派》的內容特徵,但形式上缺乏「繁複的長句,跨句」何以致此,則猶有可說。

首先,長句對立於短句,跨句對立於單行成句,而「單行短句」之為詩句單位能五行一詩,也不妨五百行一詩。「單行短句詩」未必等於「小詩」。但毫無疑問,缺乏長句與跨句,確實不利營造語氣,連帶地,也就使《島嶼派》更著重意念的突轉本身。〈蜘蛛〉僅兩行:「我們織網等候獵物/生命從此置身網羅」,全力突出「獵人也不自由」的弔詭,可為一例。

「單行短句」的詩體,裝載「意念突轉」的詩法,也非周天派所獨有,若「單行短句」不嚴加定義。畢竟,時下的詩換行,往往不嚴格地發生於「詞與詞之間」,──這類詩的各行,往往只斷自一散文長句,甚至以「但是」、「竟然」等轉折語為一行,結體蕩然。周天派好詩的單行短句,則確實配置張力於各行本身,如〈相機〉「有些人帶單眼/拍攝美景/有些人帶雙眼」,即巧妙暗示人的雙眼比相機所得而更雋永;如〈二律背反〉「書架上兩百本詩集/將近一半是詩人寫的」,則詩人的臧否自在其中。

當「單行短句」依語言學定義而「單行成句」,多句意義的隱密斷續,遂成《島嶼派》的一大特色。〈溫柔〉三行:「星星很餓/一直吃/宇宙的心事」。若解作散文長句,「星星很餓、﹝星星﹞一直吃宇宙的心事」,與題目「溫柔」恐怕兩不相干。更允當不如解作「星星很餓、一直吃」即「宇宙的心事」──唯宇宙至大至廣,包容星星猙獰的食慾,方有「溫柔」可言。

《島嶼派》的簡淨與粗疏,因此是一體兩面。正如〈溫柔〉,連接詞,句型置換俱皆省略,意味著作者不介入讀者的理解實詞,概念突轉的機趣正隨之而生。而這機趣又因不經營語氣,而獲最大的加強。進一步,當周天派出示機趣而選字不避熟爛,正所以《島嶼派》具「生活基礎」,「以前我們什麼都沒做/現在她已有兩個小孩」﹝舊識﹞。讀者卻也不免遺憾,畢竟長句、跨句之能鋪寫,詠嘆,本可以導入差異的時空,並賦予機趣多元的脈絡。一用到底的單行成句,寧不說明《島嶼派》缺乏結構性的企圖與執行?

對於台灣詩壇,《島嶼派》見證「小詩」不只論字數行數,更具獨到的詩法邏輯。詩值得寫,詩有以學,天派與我嘗抱定如斯意志,出入陳黎與楊澤,偶爾,一切的峰頂的王靖獻先生。他們每每令我釋懷未必需要寫作,又令我於今讀到了周天派的詩。

 
解開十九世紀黃金樣本之謎
一百多年來,吉爾曼鎮附近的土撥鼠礦山這個被稱為「公羊角」的黃金樣本一直是個謎。不過,近年借助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粒子加速器,研究人員終於首度窺探了公羊角的內部。

早產兒常見併發症有哪些?
早產兒的存活率與出生時的體重與週數有高度相關,根據統計,出生週數達30週的寶寶,大概有9成5以上的存活率,而24週則大約只有5成,其中無法存活的案例,許多都來自於併發症。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