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 星期二

App防疫洩隱私 印度政府被罵翻


閱讀讓生活永遠不無聊。【大田編輯病】與喜歡閱讀的朋友結好緣,一同激盪出不同靈感,做出更多好書。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東寫西讀
本期索引
2020/07/07 第35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粉絲專頁
本期索引
本期索引
本期索引
 
小編微手記
採蓮
攝影師Trung Huy Pham拍攝一系列越南人採蓮的照片,讓人體受到安靜、沁涼的美感。圖/取自網路
炎炎盛夏中,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浮動的心情變得沉靜、涼快呢?

湄公河三角洲在夏季盛水時期,當地人會從被水覆蓋的稻田裡採收長莖蓮花(荷花)。攝影師Trung Huy Pham最近在越南的龍安省和安江省交會的水塘,捕捉一年一度的豐收。鏡頭下,農民戴�茪瘝謎蘀m的集合水中打轉的花朵,輕輕淡淡就能讓人體會到安靜、沁涼的美感。

在越南,蓮花常被用作裝飾和餐食的輔助材料。

至於近年得獎無數的攝影師TRUNG PHAM HUY,擅長用無人機拍地景,他原本是電信工程師,2016年才開始成為業餘攝影師。

本周好讀五問:
1.說說你所知道的蓮花。
2.台灣多地以蓮花知名,請舉一地。
3.在日常生活中,你會在哪裡看到蓮花?
4.很多比喻會用蓮花或荷花,請舉例。
5.文學上有關荷、蓮的作品很多,你最喜歡那一個?

●7月8日╱周三晚上10:00截稿,獲刊登者贈小禮一份,另選特別獎,神祕禮相贈,本期禮物將於9月初寄送,投稿由此去

 
閱讀知天下
媒體識讀—我看台灣媒體
文╱田中靖人 譯╱鄭仲嵐
麥克風及記者擠滿採訪現場,在台灣已經司空見慣的現象。圖/本報資料照片
田中靖人2014年起到2020年為止以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身分駐台5年,以記者身分出席各大重要採訪場合。

卸任後他為卓越新聞電子報撰文,分享自身對台灣報導現場的觀察與感受,《好讀》選摘部分內容。

新聞自由度 台灣世界排名43

根據國際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發表的新聞自由度排行榜,台灣在2020年時是世界排名第43。不只優於香港的第80名,也勝過第66名的日本與第45名的美國。

我深信新聞報導的自由是民主主義的基石。台灣民眾雖然常批評「台灣媒體太過自由了」,但台灣新聞報導的自由度確實可以跟世界誇耀,這是在二次大戰後歷經長久的一黨獨裁體制下,許多前人先進一起努力得到的成果。如果真要說有問題的話,我認為並不是「太過於自由」,而可能是一部分的媒體在「自由採訪」一詞的使用上犯了錯誤。

五院總統府 外媒可自由採訪

台灣不論中央政府抑或是地方政府,對於海外媒體(大陸、香港除外)都是謹慎及親切的。身為特派員,因為工作特性上,我經常出入的地方是總統府、外交部、國防部與陸委會等,立法院的院會預算審議也都能自由採訪。

日本則是有「記者俱樂部」制度,中央省廳層級的消息,只有全國性的五大報紙與一部分的地方大報、兩間通訊社,電視則只有NHK與總公司在東京的民間電視台可以獲得。首相官邸的記者俱樂部及外務省的「霞俱樂部」等記者會,雖然容許國外媒體以觀察員的資格參加,但要獲參加資格還需要俱樂部加盟社的推薦,條件很嚴苛。台灣自由且開放地採訪現場,跟日本是有著天壤之別。

記者人太多 現場推擠險象生

即便如此,台灣的採訪現場還是有很多我認為很可惜的地方。首先,現場的記者及電視台攝影的數量相當多。採訪現場常根據場所的大小、採訪對象的移動等,出現不少次讓我感到危險的擠壓狀況。

雖然現在是網路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但對人口2300萬的台灣來說,我覺得新聞機構實在太多了。日本也有「媒體爭奪戰」這樣的說詞,對同一個對象卻有過多新聞機構強壓,「硬要採訪什麼」的現象應被視為問題。

代表者採訪 日本經驗可借鏡

日本的政治現場會有「代表者採訪」,讓文字、影像媒體輪流擔任「代表新聞」採訪後,再共用給其他新聞公司。這跟當局所提供的新聞素材不同,是媒體們採訪、整理後的觀點,也較不會讓採訪對象產生反感。這對台灣來說,也許是個可以參考的方向。

台灣記者會上的提問,常常有很多問題讓我感到不可思議。政治採訪上,常常出現「某人說了什麼,您覺得如何」等問題。當然日本有時也會有類似的質問,但是當記者只有得到單單一個回應的時候,基本上是很少能成為新聞的。此外,很多台灣記者大概是被上司下令而不得不從,常常邊問問題邊看著手機,但這反而導致問問題的記者沒有在聽受訪者回應。

轉載成特徵 修正道歉都少見

另外,常常「轉載」其他新聞公司的新聞,也是台灣新聞的特徵。只要有個公司打出「獨家」後,其他的新聞公司就會自己不先確認事實,然後直接引用「根據某某媒體」自己再發新聞。

日本的話、就算是採訪力受限的海外媒體也絕對不會直接轉載自己國家的友台新聞。因為自己公司報導內容不正確,也是會發生包含訴訟在內等責任。日本是連一點點的數字錯誤都不能允許的,新聞報導機關要傳達的情報,就是要基於事實、依據正確的情報作為前提,但台灣就連對「誤報」等修訂道歉的報導都相當少見。

媒體太競爭 年輕記者沒經驗

我自己來看,會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還是台灣媒體數量增加太多,陷入過熱競爭的結果。台灣新聞台頻道24小時不間斷地一直播送,他們為了小數點以下兩位的收視率在競爭。網路媒體也不斷加入市場——當然網路媒體中也是有相當優秀的記者——不過也有人在記者會上不抄筆記,一直拿著手機直播而已。

隨著媒體的數量增加,廣告收入當然也分散,記者的薪水自然就愈來愈少。因此,想要聘用經驗豐富的記者,想必也是愈來愈難了吧。我的印象中,台灣的電視台記者幾乎都只有年輕世代,年輕記者經驗不夠,記者的數量也不多,所以每次都沒有辦法採訪到深度現場。

報導很雷同 質量仍持續低下

結果,就造成媒體除了特定政治立場外,報導都寫得大同小異。隨著新型態媒體的加入,本來可以期待報導內容更多樣化,結果只是造成每個記者質量與採訪環境愈來愈不好,所以結果來看,台灣媒體報導的質量依然持續呈現低下的狀態。

 
話題補給站
App追蹤接觸史 印度政府被罵翻
Aarogya Setu使用介面。圖/美聯社
印度今年4月推出新冠肺炎接觸史追蹤應用程式(App)「Aarogya Setu」,一度強制公務人員、私人企業員工和疫區居民下載使用,卻因無第三方監管數據流向,加上印度缺乏數據及個人資料保護法而引發爭議。

50歲的化學家戈希住在首都新德里東方的諾伊達市,他冒著6個月徒刑和約台幣450元罰鍰的風險,就是不願使用Aarogya Setu。戈希認為,比犯法還嚴重的是,「不確定政府將如何利用我的資料,他們若想要,可透過地點追蹤功能監視我。」

戈希並非唯一未雨綢繆者,隱私權團體指政府違反最高法院2017年的判例,控告政府強制人民使用Aarogya Setu;政府5月退讓,不強迫人們使用Aarogya Setu。

官員說,大多數人的地點資料最終刪除,但批評者指印度缺乏數據保護法,讓數百萬人的隱私權暴露於潛在風險之中。反對者也擔心,市民的個人資料可能被政府賣給企業,或用作新冠肺炎之外的監視用途。

藍芽+GPS 監控你的所在地

Aarogya Setu由印度國家訊息中心、電子和通訊技術部旗下的電子政府團體,以及產官學科技專家共同研發,App上線第40天,下載量就破1億次。

不同於許多國家的新冠肺炎接觸史追蹤App,Aarogya Setu利用藍芽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監控使用者所在地,推算使用者移動及與人的距離。使用者開啟Aarogya Setu後,會被要求輸入姓名、電話、年齡、性別、職業、過去30天去過的國家、健康狀況,以及自我評估疑似新冠肺炎的症狀,填妥後會得到一組獨特的「數位身分證」,用來傳送App相關資料。Aarogya Setu每15分鐘透過GPS更新並記錄地點,當兩名使用者在彼此的藍芽範圍內時,App會自動交流數位身分證並記錄時間和地點。若有人確診,資訊會上傳到手機、政府資料庫以追蹤接觸史。

專家評價低 蒐集數據遠超所需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析全球25款類似App,給予Aarogya Setu兩星評價,滿分為5星,主因是Aarogya Setu蒐集的數據遠超過其所需,新加坡的TraceTogether只用藍芽,獲得5星評價。

研發App的數據公司Indihood創辦人卡塔戈達說,Aarogya Setu至少辨識20萬曝險者和3500個新冠肺炎熱點,功效比率為24%。

印度理工大學資工教授班納賈說,結合藍芽和GPS大幅降低推算錯誤的機率,因為GPS和藍芽訊號得以互補。

保證刪數據 宣稱防火牆足夠

非政府數位權力倡議團體「網路自由基金會」指出,「人們相信GPS搭配藍芽,推算傳染傳播風險」,但政府強制人民下載引起法律爭議。

印度政府宣稱,Aarogya Setu有足夠的隱私防火牆,且會永久刪除相關數據。印度政府建立的公民參與平台MyGov執行長辛哈說:「手機上所有接觸史追蹤和地點數據將在30天的滾動周期刪除,相同數據上傳伺服器後會在45天內刪除。除非該使用者確診,則會在宣告治癒60天後清除。」

《Aarogya Setu數據存取和知識分享協議》表示,只要是為了追蹤新冠肺炎,匿名數據可與任何政府部門或機構共享,且任何數據都得在獲取180天後刪除。

「網路自由基金會」執行主任和律師古普塔說,「無從檢驗當局是否清除相關數據,若有第三方獲得分享的資訊,也應一併銷毀。」

公開原始碼 呼籲專家找漏洞

應透明運作的呼聲,印度政府5月27日公開App的原始碼並宣布糾錯賞金計畫,呼籲軟體專家協助尋找App的安全性漏洞或修正錯誤。發現App資安漏洞的白帽駭客巴提斯說:「這是邁向正確方向的一步,但仍要等到取得數據後才能得知全貌,我們也需要伺服器指令碼。」

指令碼能讓專家分析儲存在政府伺服器的市民資料,以及這些數據如何分享。辛格月初表示,政府計畫未來幾周公布伺服器指令碼。但卡塔戈達則說,就算有伺服器指令碼,存取數據分享資訊仍受限,「絕不可能看到數據分享給誰,因為這會取得整個政府的開源數據。」

反對追蹤App團體的一大考量是,印度沒有數據保護法律。《個人資料保護法》最近由聯合委員會審議,可望於今年稍晚通過,此法限制印度居民的個人資料使用、處理和儲存,此法若通過,將成立資料保護局,監管相關事務,但批評者表示,個資法存在疏漏,包括允許政府基於國安豁免相關部會。

印度目前只有部分數據保護措施。古普塔說:「沒有立法框架表示沒有官員層面的負責機制,若數據遭到濫用,也不會有處罰和防護措施。」

沒法律保護 政府曾經賣個資

此外,印度曾基於財政考量分享資訊,《2018-19年國家經濟調查》公開表示,政府將把市民資料當作商品,賣給私人企業創造收益。公共利益科學技術人員柯達立說:「印度已擬定銷售市民資料的策略,商品化印度人個資的所有權,違背印度的隱私基本權。」

穆迪政府去年未經國民同意,便以約合台幣2.6億元代價,把國民的車籍和駕照資料賣給87家私人企業,招致反對黨撻伐。

儘管政府保證Aarogya Setu的所有數據都會刪除,卡塔戈達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部分App資訊將自動轉給國家健康資料庫。這個資料庫是印度仍在研發的雲端國民健康系統,包括病歷、保險和理賠等資料。

卡塔戈達說:「一旦國家健康資料庫上線運作,Aarogya Setu中的印度居民數據將自動轉過去。」

 
作文小錦囊
聯合報寫作教室系列306—釐清答題的「脈絡」
文╱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沈芳序
那天,我們上「一生功過誰論,所以所由所安」單元。提到大考很愛考些讓學生表明立場的題目。而「反思評鑑」,要的從來就不是中庸的答覆,它要的是學生通盤整理後的個人觀點。

在看似二分的立場中,需要考生堅定立場的「表態」。像是學測,杏林子的〈現代寓言〉:日日春「我開的每一天都是春天」,或玫瑰的「我只在春天開花」。它要考生先辨明兩者不同的人生態度為何,接著,再選出認同的立場表述。

有同學在論述玫瑰與日日春時,將前者詮釋為「負面思考,認為自己『只』能做什麼」。後者則是「正向思考,認為自己『能夠』做什麼」。在表達自身認同時,卻選擇了看來較負面的玫瑰,理由是,「理想是豐腴的,現實是骨感的」。這樣的論述,就有些出乎人意料之外。首先,對於玫瑰和日日春的詮釋,前者看來比後者消極,但在接下來的表態中,作者卻支持較消極者,這與一般人,崇尚好的,屏除不好的價值觀,產生落差。建議不妨試著將玫瑰的認為自己只能做什麼,詮釋為有自知之明,或很了解自己;而日日春的充分自信,卻容易流於自大。如此除了更能呼應學生所持有的觀點:「實際發生的事情和自己幻想的往往差距很大」外,也能降低閱卷者的違和感。

此外,也有人從「自我主宰」來立論。認為玫瑰是「堅持原則,獨自美麗」;日日春則是「任由四季來去,我是自己的主宰」。從「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能體會,不須靠時間來限制,我就是自己的主人」來看,玫瑰依舊處在春天的「框架」中,但日日春卻活出了限制,做自己。兩種植物,都非常地「有個性」,沒有正面與負面的爭議,只是從打破四季的框囿,後者顯得更為自在。

從以上兩位同學的答題中,我們可以看到自我觀點的陳述,必須先穩定在一條主要的脈絡上。想像你答題的脈絡,必須像串起珍珠的那條絲線,需先統整自己天馬行空的思緒,方能如實的表達自己。

(本文由聯合報寫作教室提供)
●想知道更多寫作技巧嗎?《40週寫作覺醒》精選聯合報寫作教室專欄,集結出版,選購電子書還可享66折優惠。

 
活動報馬仔
今年暑假最真實的職人營來囉~~~
《好讀》周報今夏與台北市讀報教育合辦「小記者夏令營」,3天的營隊中,會有老師教你如何下標題、組版、編報的眉角,並邀請《好讀》主編分享採訪實務,讓你看懂隱藏在新聞背後的意涵,最棒的是你可以像記者一樣走進展覽中,聽策展人聊策展故事,從中挖掘報導線索,並完成一篇「你的報導」!

這麼酷的營隊將於7/20-7/22在台北誠正國中、聯合報總社舉行,《好讀》邀你一起體驗記者的日常。

想知道更多活動詳情,可上聯合學苑,或電洽:(02)8692-5588分機3280。

 
訊息公告
經濟權威:中美將再混戰十年 台灣應保持獨立性
若真如馬丁沃夫預言,未來10年全球格局是美中持續混戰,但誰也無法徹底壓倒另一方,在貿易上,則以地緣關係形成區域集團,身處兩大強權之間的台灣,應該努力保持獨立性。

流浪到香港塔門島 寧靜與繁華常不可兼得
雖然許多人把香港當做購物天堂,但我可不是。我總覺得香港有許多祕境,等待慢慢被人發掘。如香港的離島--塔門,這個帶點印尼、泰國風味的小島名字,位在香港島東北的海面上,人口雖少,卻是個風月無邊的地方。
 
 
聯合報系教育事業部
│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69號 │ 電話:02-86925588 │ 傳真:02-86433968│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